(来源:明净海西e环保)
“大美青海的自然风光图片,每张都是漂亮的屏保。”国庆节假期,西宁市民张利军微信朋友圈里的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秋景照,受到大家的好评和肯定。
今年61岁的张利军家住西宁市南山路,“我从小在这里长大,感受最深的就是南北山逐渐披绿,尤其近些年,从山上瞭望,看到的西宁城区也是如此,家乡真是越来越美了啊!党的二十大即将胜利召开,我为家乡的生态之美而感到骄傲!”
其实,很多西宁人都和张利军有着同样的感受,尤其是那些和他一样,在工作期间参与过南北山绿化,见证了西宁从缺林少绿到绿水青山“城市换装”历程的老西宁人。而今,“开门见绿”已成西宁的常态,亦成为青海人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缩影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坚定不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环境改善效果之好前所未有,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态保护贯彻全省生产生活各个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金秋十月,喜迎盛会,青海各地各行业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家园的未来发展充满了希冀,并以自己的方式为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做贡献。
倾心奋斗只为江河源美丽和谐
秋后的鄂陵湖,如一块晶莹剔透的宝石镶嵌在黄河源头,踏着高原明媚的阳光,才让加与同伴们在湖畔进行日常监测和野生动物巡护。三三两两的斑头雁在湖畔草地间悠闲觅食,道路一侧是一望无际的美丽草原,一群藏野驴正欢快奔跑。
翻看才让加的手机相册,从雪山深谷到无垠草原,从大湖之畔到沼泽湿地,黑颈鹤、藏野驴、狼、藏狐等野生动物频繁亮相。照片中,野生动物悠游自在,对人类的造访保持着好奇地警觉与观察,一种“默契”的距离,让人类和大自然如此和谐。
2021年9月3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一年来,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坚持绿色发展初心,统筹实施生态保护项目,探索形成“全方位推动、一体化管护、系统化治理、全民共参与”的样本。
如今,黄河源园区建立“动态管理、长效保护、严格考核”生态管护机制,全面落实“一户一岗”政策,3142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年人均增收2.16万元,以此构建了以基层党建为统领的玛多县“六位一体”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组建3个乡镇管护站、19个村级管护队和123个管护分队,形成了“点成线、网成面”的管理体系,牧民逐步从昔日的草原利用者转变为了今天的生态守护者和获益者。
据调查,扎陵湖、鄂陵湖湖泊面积与2015年比较分别增大74.6平方公里和117.4平方公里。同时,黄河源头水源涵养能力不断提升,湖泊数量由原来的4077个增加到5849个,湿地面积增加104平方公里。草地综合植被盖度达56.3%。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野生动物种群由原来的17目29科79种增加到21目46科106种,尤其是藏野驴、藏原羚等动物数量明显增加。
“我们持续跟进生态修复、退耕还草、黑土滩治理等生态项目,全面完成对园区内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监管,全方位推进园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献礼党的二十大。”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管委会生态保护站站长韩常鹏说。
“您好,我们在通天河沿线发现了一只疑似雪豹幼崽的动物被卡在石缝中,已经把它救了下来,现在应该怎么办?”
10月2日,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接到报警后,迅速组织警力驱车3个多小时,来到被救助幼崽发现地,经现场勘查、辨认,认为幼崽豹猫发育良好。副队长扎西才仁说:“我们根据爬行轨迹、脚印、及附近地势地貌分析,此只豹猫应该是在豹猫妈妈外出觅食时,‘偷偷溜出’洞穴寻找‘妈妈’,在途中迷了路。”民警立即对小豹猫进行了紧急护理和喂食,并在晚上九点左右,成功将幼崽豹猫送到母亲洞穴附近让母子“团聚”。
近年来,随着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玉树州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野生动物栖息地范围逐渐扩大,救助野生动物的事件时有发生。
扎西才仁说:“前不久,有人在通天河拍摄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欧亚水獭,它们十分活跃调皮,在水中上下翻腾,捕鱼进食。欧亚水獭是三江源河流生态系统的顶级食肉动物,对水质和食物的要求都非常高,这说明我们的生态环境不断向好,大家的努力付出由此得到肯定。”
想到即将召开的二十大,扎西才仁和同事激动地说:“我们十分珍惜生态环境治理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我们将更用心、用情地继续工作,努力保护好草原生态,请党和人民放心!”
科学施策治理荒秃求共赢发展
秋日的晚风吹过宁缠峡谷,鲜绿的小草随风摇曳,山谷间传来阵阵犬吠声……今日祁连山南麓仙米片区,以往“千疮百孔”的容颜不在,一幅生态唯美的画卷铺展开来。
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草原工作站畜牧草原师韩显忠感觉比平时更加充满了干劲。“为了能在高海拔区域的渣山上种活一株草,我们想尽了各种办法,前前后后不知试验了多少回。”而今,看到种下的草渐渐长成,他和同事回想所有的艰辛付出,都觉得值。
在“巩固提升年”行动中,门源县将上一年度复绿效果不佳、成效还需提升的42处问题图斑列入“三补一围”实施范围,完成巩固提升面积778公顷,栽植苗木2.33万棵,播撒草籽2.03万公斤、有机肥69.15万公斤,清理垃圾350立方米,实施了一系列工程治理、种草复绿等措施,最终,曾经裸露突兀的采坑、渣山与周边地形地貌交错融合、自然衔接,具备了后续自然恢复的土壤及地貌条件。
仙米乡讨拉村村民谢环角欣喜地说:“以前这片区域全是开采的矿坑,我们的夏季草场就在附近,一刮风吹起来的全是土,这两年治理后,矿坑被填平了,恢复治理区域全部用网围栏圈起来了,草全都长出来了,再过个几年,这里一定会是非常好的牧场。”
如今,银灿铜锌矿床曾经裸露的矿坑、选矿区、尾矿库经过修复治理后,周边的生态环境明显恢复,目之所及皆是大片油绿的鲜草,羊群如粒粒珍珠般洒落在草原上……
体验过生态环境修复的不易,珠固乡珠固寺村生态管护员陈宣巴仁欠更加用心地保护着整治的成果,“近年来,党和政府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每次开大会都有新的政策下来,我们的草原变得越来越美,越来越好,眼下,党的二十大就要召开了,大家都盼着呢!”
门源县锚定“青海北部生态高地”新目标,积极探索符合当地特色的渣山削坡整形、采坑回填缓坡、地形地貌重塑、覆土种草复绿等高原高寒地区矿山生态环境修复路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成果取得明显成效。2021年,全县44处问题图斑均按作业设计方案完成巩固提升“三补一围”任务,顺利通过省州和海东市交叉检查组验收。
今天,祁连山南麓门源片区绿意盎然之美景,再次回来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之南,也经历了一场生态变样的“洗礼”。
地处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的木格滩经过多年艰辛治沙防沙,绿洲重现。在抖音用户“青海万叔”最近发布的短视频中,只见他曾经工作过五年的木格滩马一队,房屋周围分布着片片绿地。
这片曾几何时的荒沙滩,黄沙漫天的景象早已不复存在,如今映入眼帘的,是成片绿色草地,固定流沙的草方格成为一道独特风景。
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2年,青海省累计完成国土绿化271.12万公顷,累计完成防沙治沙89.13万公顷,全省一半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其中有效治理可治理沙化土地达30%以上。
森多镇卡加村的多杰加感叹道:“木格滩今非昔比,回来定居的牧民越来越多了。”在贵南县黄沙头沙漠治理实验区巡护站亲身经历治沙工作的多杰加,对于党的二十大召开充满了期待,也对家乡未来的绿化充满了信心。
循着黄河流向来到“高原小江南”——贵德县,河西镇格尔加村四社社长兼水电保障员马进祥如往常一样去往距离自家二百多米的黄河岸边开展巡护工作。眼看着党的二十大就要召开,这些天,他去得更勤了:“我要去看看头天晚上大雨后黄河的水情,并巡护沿岸的环境卫生。”马进祥记得,前几年河边有很多垃圾,有时还能看到违规采挖的挖掘机、私人设置的排污管等等。
为了保护好母亲河,从2019年起,贵德县启动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投资1.4亿元,将黄河水提灌至西久路边及梅茨山,实施完成了西久路景观提升和梅茨山绿化工程,义务植树70万株,得以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4.3%,城镇森林覆盖率达到26%;出台黄河流域管理保护“十条措施”,推进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联防联控,变“分段治水”为“全域治水”,以督办单、移交单方式,持续抓好问题整改销号,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到位、保护有力的环境卫生监管机制;全县水质达标率100%、城镇污水处理率97%,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
如今,格尔加村的垃圾乱象已被清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群众增收提供了有利条件。今年夏季,村里的黄河少女薰衣草园给黄河岸边增添了一道浪漫的风景,吸引更多的周边群众打卡,园区内的蔬果采摘也颇受欢迎。
马进祥告诉记者,县域内正在构建沿黄现代生态循环农牧业经济带,建设沿黄村社露天蔬菜生产基地和花卉种植基地,两岸群众纷纷种植玛咖、柴胡等中藏药材,研发富硒、富锗农畜产品。
绿色方式构建新生产生活格局
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记者走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四大园区之一的德令哈工业园,只见常绿的松树环抱着分布其内的车间厂房,太阳能路灯置于两侧,彰显出现代化产业形态的生命力。
据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沈良介绍,园区创新绿色低碳技术,打造智能化、清洁化的绿色工厂;培育绿色低碳产业,提供共享出行、循环利用等绿色产品服务;传播绿色低碳理念,形成简约适度、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方式风尚。
近年来,德令哈市立足清洁能源优势,先后引进中广核、中控、大唐等能源产业巨头,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已达1850兆瓦,初步建成集6.5万吨钢结构、1万吨电线线缆、300兆瓦高原型风机制造、15万套光热镜架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为一体的产业链。园区内数以万计的太阳能光伏板随着太阳的位移而变化,智能化系统接入后,这些光伏、光热发电集群变得更加“聪明”,将绿色电能源源不断地向外输出。
2022年6月25日,青海“绿电5周”全清洁能源供电启动,期间,省内清洁能源发电量约99.75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燃煤453.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816.1万吨,新能源发电5项指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在“双碳”目标背景下,青海“绿电”行动不断刷新纪录,成为青海电网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生动实践。
生产方式变革带来生活方式改变。在西宁,石化能源的公共交通车辆已全部被清洁能源车所取代,与此同时,传统的燃煤取暖锅炉全部退出,垃圾分类试点区域不断扩大,无废城市建设逐步推进。
今天的绿色生活方式折射出西宁市区生态环境和市民对待自然态度的改变,点缀在市内各处的绿地湿地,成为人们追求绿色低碳生活,热爱自然之美的“点睛之笔”。
据统计,如今西宁市新增园林绿地面积79.6公顷,街头巷尾“冒出”上百处绿化景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过13平方米。完成营造林5.42万公顷,草原生态保护面积7.3万公顷,整体森林覆盖率达到36.5%。
据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三大片区开展的鸟类长期观察记录表明,目前各片区均有大量的渔鸥、斑嘴鸭、绿头鸭、喜鹊、白骨顶等湿地常见鸟类,同时也发现鸳鸯、麻雀、太平鸟、凤头鸊鷉等鸟类成群生活,共观察记录到160余种鸟类在其中。
“湟水河流域环境的改善,给鸟儿们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空间,也为爱好摄影的人们带来了丰富的拍照素材。”青海国家公园观鸟协会会长王舰艇说。
如今,青海的美好山水、灵动鸟兽、环保行动成为广大群众经常“晒”在自媒体上的热门题材。
不久前,有好消息传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祁连山自然保护协会的签约摄影师入围荷兰自然摄影师年赛(NPOTY)决赛,还在“点击2022”两国四地巡回国际摄影大赛中斩获大奖。
“云享、云自然——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自然教育云课堂”系列线上课程活动,把与祁连山有关的精品课程推广到中小学生中。
全社会都在通过镜头或屏幕传达出青海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成就,也传播着了解生态、爱护家园的环保理念,每个人也都以各自的方式,不断推动着青海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事业的发展,并为党的二十大送上真诚的礼赞。
今日青海,国家公园呈集群发展,环境质量持续优化,国土绿化面积不断扩展,生物多样性进一步丰富,绿色低碳理念贯彻加深,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获得感明显提升,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性日渐强化。
随着盛会来临,高原人民不断为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凝聚力量,信心满怀向未来!
来源:青海日报 记者 赵睿执笔 尹耀增 程宦宁 石成砚 叶文娟 何敏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