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西安城墙,突然想留下来不走了!600年,它一直守护着这里

旅游 磊磊的生活馆 2022-10-10 08:48

原标题:登上西安城墙,突然想留下来不走了!600年,它一直守护着这里

第一次去西安,抱着贾平凹的《废都》在城墙下的一家青旅读了三天,其间几乎没有去过什么景点转转,最大限度还是在城墙下面。

在我看完这本书后,就去附件的广仁寺转了转。大概是因为冬天(旅游淡季),整个寺院就我一个游客,转完寺庙,就买张机票回家了。

当我再来西安……一次又一次的再来这座城市,我对西安的情感难以自拔。对城墙,有着说不出的亲近。

西安城墙,是目前我国保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代城垣,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周长13.74千米。围绕在墙内的城区,通常称之“古城区”,西安著名的钟鼓楼就位于古城区中心。

千年古都,常来长安。明城墙遗迹在这古老的城市文化中,显得“年轻”些。

它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三年,洪武十一年竣工。当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标考察西安,就是看中了西安的地理位置,欲要迁都此处。

只可惜,朱标英年早逝,年事已高的朱元璋伤心欲绝,再无迁都之意。但朱元璋将次子朱樉册封为秦王,镇守西安,令西安城池规模宏大坚固,直至今日,保存完整。

白天的城墙是沧桑、古朴的,是历史从长河里中留下来的重要遗产之一。但落日之后,华灯初上,厚重的城墙又变得朦胧,几盏点亮夜空的红灯笼,令游人置身城墙之上,恍若历史穿梭。

早两年,西安不夜城尤为盛行的时候,城墙灯光秀令人大开眼界,不论是城墙、城楼、角楼、正楼等等,古色古香,巍峨壮观。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西安年最中国”,以一场独具特色的灯光秀点亮最美小年夜。

那一年,我在西安跨了这场独特的小年夜,在城墙上,于熙攘的人间,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意气风发。

不知是巧合还是刻意安排,自第一次登城墙之后的每一次都是在夜幕低垂时。

当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于黑夜中亮起“点点繁星”时,古老的城墙仿佛是被蒙上了一层纱,看得见,却看不清,明明置身其间,又仿佛相距甚远。

这大概就是历史的魅力吧。历史没有真相,但我们一直在寻求真相的路上。在很多年前,古人就已经我们告诉我们要“以史为鉴”。

漫步城墙之上,历史变成了一个会说话的朋友。

600多年来,它一直经历着建、拆、修的轮回,当年修建的基础就是在唐长安城皇城遗址之上。有人说,西安城墙是唐长安城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当年统治者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但这座城墙易守难攻,在防守上有一套非常精巧、完善的设计,叫“五位一体防御体系”,也就是有五道防线。

第一道是护城河,第二道闸楼,第三道箭楼,第四道瓮城,第五道正门。一层又一层,令西安城墙成为一个坚固的堡垒。

其中,瓮城十分惊险,敌人进入这里,只能“瓮中捉鳖”。这是五道防御体系里面的绝招,有着致命的杀伤力。但在今天,也有着令人震撼的观赏格局。

毋庸置疑,它经历了无数战争,也历经了城市变化所带来的暴风骤雨。

它说,它差点被拆除,起码是有6次要被拆除的风险。民国时期,是目前普遍认为的西安城墙第一次差点被拆除。随后的岁月里,它惶惶不可终日。

到了1980年代初,它已是一片颓垣败壁,但它说,它还在,它还很坚固,还在守护着这座城,它迎来了命运中的一个光辉转折点。西安市政府经过反复讨论,终于下定决心维修城墙,并引发了数十万群众自愿加入到这场维修劳动中。

它说,不论时光多么残酷,它总是温柔相待,只要还没倒,就一直守护着这座城市。一个600年、两个600年、三个600年……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