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汈汊湖碧波浩渺
辽阔的水面上,倒映着蓝天白云
一群水鸟欢快地嬉戏
构成了一幅灵动和谐的美丽画卷
自2014年原国家林业局批准汈汊湖国家湿地公园开展试点建设以来,汉川严格按照“保护优先、严格管理、系统治理、科学修复、合理利用”的原则,累计投入13亿元,统筹推进保护修复、科普宣教、科研监测、社区共建等一系列工作,强力恢复和保护汈汊湖原有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描绘“江汉明珠”的“湿”与远方。
铁腕治理发展之痛
被誉为“江汉明珠”的汈汊湖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迁:汈汊湖原本是泛洪区,上世纪70年代,为调蓄洪水和生计围垦,形成面积近13万亩的水面。数十年来,经过多次围垸发展养殖,连片的湖面被分割成数千个精养渔池,水面被蚕食萎缩至不到3000亩。同时,汈汊湖生态环境被破坏,调蓄洪能力大幅下降。
退垸(田、渔)还湖还湿势在必行、刻不容缓。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中央、省和孝感市有关决策部署和要求,汉川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强力推进汈汊湖退垸(田、渔)还湖还湿工作,铁腕治理民生之患、发展之痛。
——成立以汉川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的汈汊湖退垸(田、渔)还湖暨湿地公园建设指挥部,把湿地公园试点建设纳入全市重点改革事项和重点工作考核范畴全力推进。
——各部门抽调精兵强将组建7个专班,按照汉川市委、市政府确立的“用足用活政策,最大限度让利于民”指导思想,挨家挨户宣讲政策,解决群众难题,商定安置补偿方案,全力推进“三退”工作。
——实施恢复工程,对湖区38条干渠和湖面的浮萍进行清理整治,累计投放鱼苗400余万尾,种植蒲草66万平方米。
重槌敲响鼓。汈汊湖累计完成“三退”面积7.3万余亩,提前超额完成退垸(渔、田)还湖58650亩的目标任务,实现了调蓄区48.7平方公里鱼池全面“三退”。拆除湖内围堤100余万米,对河道垃圾进行拉网式清除,湖面“长大”20倍。湖泊生态和相关功能大幅改善,汈汊湖调蓄洪水能力极大增强,达到1.2亿立方米。
渔民“上岸”出路更宽
10月10日,在漕湖社区自家承包的养殖基地,45岁的易华平看着即将成熟上市的螃蟹,脸上露出了笑容。
揽梦新都社区红旗居民小组村民易华平2007年开始搞水产养殖,规模曾发展到120余亩,干得有声有色。鱼池被征用后,2019年,易华平在漕湖社区承包了98亩水面,继续干起了老本行。
“刨去各种开销,一年能赚40多万元。”易华平告诉记者。有多年养殖技术傍身,他并不担心效益,干劲十足。易华平正在寻找合适的水面,打算扩大养殖规模。
渔民“上岸”
绝不仅仅只是上和下的问题
渔民上岸后,
如何保障他们的生计?
这是渔民最担心的问题
也是摆在汉川各级政府
面前的重要任务
通过调研走访,依据法律政策,汉川及时拿出了安置补偿方案,并积极帮助渔民谋出路。“渔民的身份问题是亟需解决的难题。”汈汊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主任、汈汊湖养殖场党委书记方纯才介绍。长期以来,养殖场渔民不是农村集体村民,不是农场农工,不是企业员工,不是单位职工。根据相关文件和法规,明确了他们养殖场农工身份,比照“小三场”改革享受养老保险政策,年满60周岁之后按月领取养老金。
对于退垸(渔、田)还湖还湿群众就业创业,汉川专门出台就业帮扶政策,为村民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创业补贴以及继续从事水产养殖等方面的帮扶,并对因还湖受损的村民给予补偿。
如今,已有近1000名
像易华平这样的养殖能手
外出承包8万多亩养殖水面
凭借一技之长开始新的创业之路
作为老一辈渔民,揽梦新都社区红旗居民小组63岁的易云汉过去以养鱼为生,退垸(渔、田)还湖后,其儿子外出承包水面继续搞养殖,他则被安排在社区做保洁员,每月还能领取养老金,生活有保障,心里也踏实。
▲黄么新在湿地公园务工
汈汊社区八一居民小组61岁的村民黄么新和老伴儿王新芳,从2019年开始在湿地公园做工,看门、保洁、修剪花草,每人每月收入达2500元。“生态美,生活才会更美。”他们表示,现在工作不累,收入也不错,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共建共管未来可期
去年冬天,汈汊湖火了。近10万只越冬候鸟来到这里,在湖面和滩涂上嬉戏、觅食。水天同碧、万鸟翔集的绝美视频,不仅上了中央电视台,还在网上被疯转,网友们都说“真想到现场看看”。
栽好梧桐树,凤凰自来栖。汈汊湖国家湿地公园迎来近10万只越冬候鸟,如试金石,验证着汈汊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和综合治理的喜人成效。
恢复和保护汈汊湖原有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全面呈现汈汊湖原生态的美丽风光,是这次试点建设的题中之义。根据规划,汈汊湖国家湿地公园将按照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5个功能区进行建设。
7年多来,一系列有力的建设和管护举措成为汈汊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可靠保障——
▲成立汈汊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让湿地公园建设和湿地保护工作更加专业化、规范化;
▲出台《湖北汉川汈汊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汉川市政府、管理中心、市直相关部门和周边乡镇的管理责任,形成“齐抓共管、全面保护”的体制机制;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共开展巡湖活动5800多次;
▲建立联动执法机制,定期组织公安、林业、环保、水利、渔政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打击破坏湿地资源的违法违规行为;
▲组建30余人的管护队,常态化巡湖管湖,全面修复汈汊湖生态;
▲建设湿地公园科普宣教中心,结合“世界湿地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世界环境日”“爱鸟周”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宣教工作,普及湿地科学知识和保护知识,凝聚全民共爱、共建、共享湿地的共识......
如今,汈汊湖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2489.56公顷,其中湿地面积2464.51公顷,湿地率达98.99%。湿地公园水质已由V类上升到Ⅲ类标准。自2018年以来,湿地公园新增维管束植物67种,鸟类9种,小天鹅、白琵鹭等国家保护动物种群数量增加10余倍。
生态环境的改善
带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2019年汈汊湖国家湿地公园
试运营第一年
不仅创收20多万元
还带动了渔民就业增收
拓宽了当地土特产品的销路
“在湿地公园合理利用区,在充分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围绕登台观鸟、泛舟赏莲、休闲垂钓、湿地迷宫、水产生态示范养殖等,全力打造汈汊湖全域旅游生态经济。”方纯才说。
随着汈汊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
和湿地保护的不断推进
汈汊湖焕发勃勃生机
汈汊人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期许
(湖北日报客户端汉川频道)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