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岭深处麦积山的石窟里,隐藏着1600多年的石窟佛像。这些佛像走过了历史的辉煌,在麦积烟雨中静静微笑了上千年……
从上海一路穿过浙江湖州、安徽合肥、河南信阳、陕西宝鸡,第3天中午抵达甘肃麦积山石窟,全程1736公里。
至今已探访了中国四大佛教石窟:敦煌莫高窟以丰富多彩的壁画闻名,大同云冈石窟以古朴大气的质感闻名,洛阳龙门石窟以精致细腻的雕刻闻名,天水麦积山石窟则以生动鲜活的彩塑闻名,被称为“东方雕塑陈列馆”。
从景区大门乘坐观光车至终点,踏阶而上便是秦州八景之首“麦积烟雨”。
麦积山石窟地处秦岭山脉西端,系小陇山林区的余脉,周围重峦叠嶂,青松似海。每当进入潮湿多雨的季节,烟雨笼罩,横云飞渡,犹如进入海市蜃楼的幻景,形成美丽的“麦积烟雨”。
沿着步道向石窟方向走去,沿途密密的树林已隐约显出麦积山轮廓。
一座孤峰,高142米,整个山崖拔地而起,因形如农家麦垛,人们称之为麦积山。
细看那山崖上有密如蜂房的洞窟,靠着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连接,其惊险陡峻为世间罕见,形成一个宏伟壮观的立体建筑群,分为东崖和西崖。
沿石阶而上,从东崖中区进入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所处的山体陡峻,从山脚到山顶的垂直高度是142米,而洞窟的高度最高为85米左右,最低的洞窟距离现今的地面约1米,这些洞窟之间用栈道进行连接,故麦积山石窟栈道不同于敦煌、云冈、龙门等地的水平布置,而是一道奇异的垂直景观——栈道在绝壁上凌空穿云,来往反复,其最高的位置有十二层之多,民间对麦积山的栈道称为“十二龛架”。靠着这些“之”字形的栈道,游客能够欣赏一个个洞窟。
慢慢移动脚步,踏上山崖上的栈道,迎面看到的是门框窗框上的一张张“铁丝网”。
透过“铁丝网”格定焦,一张张面目和善、温润敦厚,带五彩色的泥塑佛像出现在眼前。
麦积山石窟的佛像,始凿于后秦,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十多个朝代。在千年的尘埃之下,一代又一代的工匠们传承着这些佛像的生命力,创造了一种凝固不朽的美。
沿栈道走,一抬头是麦积山石窟第13窟-佛与菩萨,十分震撼。
麦积山第13窟,俗称“东崖大佛”,位于东崖中部,摩崖高浮雕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萨像,开凿于隋代,这是麦积山现存最大的一组石胎泥塑造像,在山下即清晰可见。
正中主尊为高15.7米的阿弥陀佛,佛像面形圆润饱满,螺纹低平肉髻,顶有肉髻珠,弯眉细长目,两眼下视,其表情肃穆庄严中带着一丝慈祥,仿佛在注视着世间芸芸众生。佛右侧为高13米的观世音菩萨,束发高髻,头戴高花冠,宝缯自耳后垂至双肩,面容饱满圆润中透着一丝清秀,左手自然下垂执一净瓶;佛左侧为高13米的大势至菩萨,其神态、装束基本同右侧菩萨,左手上扬至颌下,掌心托一圆莲。
这组造像在唐开元22年(公元734年)的秦州大地震中受损,南宋绍兴27年(公元1157年)对大佛进行修缮,在大佛白毫相内敬奉一件定窑白瓷碗留题。1983年,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专业人员对大佛面部重修时发现了这件文物——唐代抄本《金光明经卷第四》,这是麦积山迄今为止现存最早的珍贵卷轴装抄本佛经。麦积山石窟开凿至今已有1600多年,能够保存得这么好实属难得。
顺着栈道向上至第13窟左侧方,出现了一个栈廊——第9窟七佛阁。
第9窟开凿于北周,各龛内分别是一佛二弟子或二菩萨,龛中主尊组成七佛,现存造像19身,历经宋、明、清重修。
佛像顶部、身后均有壁画,约保存60平方米,明、清重绘。
遗憾的是第9窟的佛像眼珠大多被盗,本应该或庄严或和蔼的佛和菩萨,却似乎只剩下了悲伤……
佛像两侧弟子,一个和蔼可亲,一个看似凶悍。
第一次见此等装扮的佛像,不知到底是何方神圣?只是觉得颇有喜感!
出第9窟栈廊上方有数尊小佛,一眼望去,蔚为壮观。
从第9窟出来向上攀爬就可见第3窟——千佛廊,开凿于北周,原有上、下六排佛像,故称“千佛廊”。千佛廊长32米,现崖壁上分两层整齐地排列着258尊石胎泥塑的神像,神情各异,栩栩如生。
出千佛廊向上一层,就是麦积山规模最大,位置最高的石窟——第4窟上七佛阁,也称为散花楼,始建于北周,唐、宋、明、清重修,距地高约80米,是我国典型的汉式崖阁建筑。第4窟原为大型庑殿顶崖阁,全长31.4米,雕凿精致,宏伟壮丽。
上七佛阁之所以称之为“散花楼”,是因为在此处撒下花瓣或纸片,不但不会下落,反而会凌空飘舞,越飘越高,故称散花楼。
上七佛阁共七个洞窟,窟内原塑一佛二弟子六菩萨或一佛八菩萨像,神态庄严可亲,华美而不俗,充满着人间善良、慈祥和世俗的感情,但造像已非初始原貌。
上七佛阁两侧宋塑两身高4.2米的金刚力士,骨骼健壮、肌肉突起、造型夸张,但都强悍无比、气势逼人,塑作技艺高超,是金刚力士中之杰作。
上七佛阁龛与龛之间有石胎泥塑。“天龙八部”有天、龙、夜叉和恶鬼形象。
每个佛龛的门楣用浮雕装饰出帐幔帷幕的感觉,加上珠帘、流苏,可见当年的建筑艺术之精湛。
七个佛龛内壁画,全为明末清初重绘,唯诸龛外部上面的大型“薄肉塑”飞天组画及残存在前廊平棋上面的四幅佛传故事画,既为北周原作,又颇具有特色。
第4窟“薄肉塑”伎乐飞天,人物面部、手、足等以浅浮塑形式表现,衣裙、飘带、乐器、香花等则绘制而成,将绘、塑技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整幅壁画呈现出强烈的立体效果,使飞天有一种破壁欲出的立体感,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独树一帜。古代工匠在1600多年前就大胆突破各种艺术手法之间的屏障,将两种艺术手段完美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
“是无等等”这块匾,是清初书法家王了望晚年游天水麦积山时,面对河山壮丽,怅然所感题下的。王了望,曾任福建泉州同安知府。晚年流寓秦州,寄身萧寺。当时,清军入关,他一心要反清复明,便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予望,即寄望于自己的意思;随着年事渐大,感到力不从心,开始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于是,又改名为“子望”。但是时局逐渐平稳,经济也有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下来,眼看复明无望,无奈之下,又把自己名字改为“了望”,了绝了此望。
站在麦积山石窟最高处,转身扶拦向南远眺,大地一片苍翠,麦积山置身于茂密的植被中,空气的清新、湿润与凉爽惬意,让人怡然自得。
上七佛阁西侧有个“小有洞天”,需弯腰通过,顺此从东崖的“上七佛阁”来到第5窟牛儿堂——西崖和东崖在麦积山石窟的最高处连起来了。
牛儿堂从隋代开凿到初唐才完成,是一座三间四柱式崖阁。中龛外的踏牛天王以其形象威武闻名于世,牛儿堂也以此得名。
踏牛天王左、右侧的圆拱形大龛,每龛内各塑一佛二菩萨。菩萨花萝高冠,面目端庄秀丽,胸部半袒、双臂外露、肌肤丰腴。但姿态服饰有别,体形微呈型扭动曲线,婀娜多姿。尤其是右侧二菩萨的微笑,那是一种无限魅力的东方微笑。
微笑,是人之常情常态,是柔情、幸福、美好、愉悦等情绪的一种表达。东方人的微笑似乎更在于一种繁缛、内敛、含蓄、会心——这些美丽的东方微笑被定格在了麦积山。这些微笑造像极其精妙,大多塑于北魏及隋唐。
第148、147,秀骨清像,含笑脉脉,开凿于北魏时期。这些佛像,代表性地展现了孝文帝汉化体制改革之后极为推崇南朝士人的清秀淡雅之风,以风流潇洒、削瘦颀长为美。
细看那佛像的悬裳衣褶自然垂落,质感飘逸,极富美感。
第146窟,佛像中那神秘的微笑,薄唇小口、笑靥微绽,端庄典雅、微微俯视、和蔼可亲,娴静而宽容、矜持且淡然。
在微笑造像中,最吸引人的是西崖第133窟的传神之作小沙弥,据说这樽塑像塑造的是释迦牟尼的弟子阿难,大概十二三岁的模样,他正在聚精会神地听佛祖讲法,面露憨厚又带有稚气的神情,似乎在聆听佛的教诲。他那充满稚气的脸上,挂着人类有史以来一尘不染的微笑——人类最美的一笑。
如果,人类都能像小沙弥那样始终保持那颗无垢的童心,一个微笑一千年,该是多么的美好……
最负盛名的是第44窟——东方美人乙弗氏的微笑,据说是武都王元戍仿其母(西魏文帝元宝炬的皇后乙弗氏)的面容、形象所塑的佛像。佛像那呈略为修长的面型饱满圆润,眉目细长,嘴角微微内含,带着东方经典的微笑,给人一种端庄文静、仁慈宽厚之感。从美学的意义上说,她应该是“东方的蒙娜丽莎”。
走过第5窟牛儿堂便是“天桥”,连接着西崖和东崖,这里的视野极其开阔。
俯瞰,略有眩晕。慢慢在曲折中下山。
第98窟位于西崖中部,又称“西崖大佛”, 他们是“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和大势至菩萨。其中阿弥陀佛高约13米,两侧的菩萨高9米,虽然形体没有“东崖大佛”那么大,但是雕塑年代却早了近一百年——北魏开凿,北宋重塑。 一侧的菩萨已经只剩下泥塑时的木头。
1978年对西崖大佛修缮过程中,在大佛胸部发现有幡状钱币璎珞一幅。它由292枚汉、唐、宋等不同时期的钱币用麻绳串联而成,其中以宋钱居多。钱幡长123厘米,宽28厘米。自上而下分别扎束呈等腰三角形、长方形、菱形、圆形、方形和六边形等几何图案,十分精美,较为罕见。
在大佛周围散落着密密麻麻的小型窟龛,这些窟龛与摩崖造像高低错落,井然有序,布局精妙令人叹为观止。
第191窟,化生金刚,开凿于西魏时期。窟龛形制是最为特别的洞窟。
登上麦积山,仰望着那青云之半、峭壁之间、万龛千室中的佛陀,被它的旷世之美所折服、震撼。
后秦的剽悍雄健、北魏的秀骨清像、北周的珠圆玉润、隋唐的丰满夸张、两宋的写实求真……每一种美,都有一种穿越时空之感。最后,一切皆随时间逝去,唯有石窟佛像那充满慈爱的光芒依旧俯瞰着山水松涛,温婉可亲。
亿万年的地球沧桑雕刻出麦积山俊朗灵秀的身姿,千百年人类智慧的汗水将自然奇景打造成文化艺术的殿堂。赤色孤峰,凌空栈道,万龛千室,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构筑了天水大地上一座无与伦比的山水胜景,凝聚成这座中国古代工匠非凡智慧的经典杰作。
(作者:尘世漫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