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卫星从两万米高空拍下的我国沙漠图,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在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之间,有一块狭长的绿洲,这就是民勤绿洲。曾几何时,这里还是一片汪洋湖海,从红崖山迄于北部的雅不赖、度青山、梭梭门子至东西圈子山、莱服山的广大区域都是水的世界。在这个水天一色的世界里,湖中游鱼,浅草平铺,优美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一个“塞上奥区”的美称。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干旱缺水,植被稀少,生态环境的恶化,昔日的“塞上奥区”在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的夹击下,已变成狂风怒号,黄沙飞扬的混沌世界。眼下,尽管这块绿洲长期受到两大沙漠的夹击,但却顽强地生存下来,并显出了勃勃的生机。
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创造了这个沙漠奇迹,让我们透过流金岁月,来探寻这块绿洲上生存者们征服沙漠的足迹。
现任甘肃省民勤县退耕还林办公室四级主任科员姜莉玲,则是民勤千千万万治沙者中的一员。24年来如一日,她始终保持一名共产党员的朴素情怀,扎根沙海护绿洲,用实际行动争做生态文明的守护者、践行者,用青春和汗水见证了荒凉大漠向绿水青山的转变。
而她本人也先后获得了诸多荣誉,2010年荣获省政府颁发的“甘肃绿化奖章”,2019年被国家林草局评为“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2021年被省委授予“甘肃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2年9月,获得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的荣誉称号。
情系桑梓追绿梦
姜莉玲出生在民勤县东坝镇连丰村,儿时的家乡植被丰茂、景色优美,是她和伙伴们嬉戏游玩的乐园。她常听老人们说,历史上的民勤,地域辽阔、土沃泽饶,是“可耕可渔”的“塞上奥区”,白亭海中游鱼可数、野鸭成群、芦苇丛生,是一个风景秀美的富庶之地。然而,这一切对于今天的民勤人来说似乎已成为一个遥远的梦境。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人口大量增长,开垦拓荒、用水激增,加之上游石羊河来水逐年减少,地下水位不断下降,生态环境逐年恶化,沙尘暴甚至穿越河西走廊刮到了北京,严重威胁了全国的生态安全。
1993年5月5日下午4时30分,在民勤西北方向的天空突然失去了先前的清朗,瞬间,地平线上耸起一道黄色的云墙,蘑菇烟云似的翻滚着,势如千钧,排山倒海地向人们的农田,房屋扑来……
这就是著名的“5·5”沙尘暴。
这场风暴,持续5个多小时,瞬间最大风速25米/秒,在这场风暴中,民勤县昌宁乡新开下种的4000亩土地,全部被埋压,收成乡下种的一万亩黄河密瓜,出土瓜苗全部被打死了。风暴所到之处,树木刮折,花蕊打落,地膜被卷,通讯中断,停电停水,人畜伤亡……
直今,这些刻骨铭心的画面已在姜莉玲她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姜莉玲留在家乡,回报桑梓的信念。怀着改变家乡面貌的梦想,她毅然决然报考了甘肃省林业学校。
毕业后,姜莉玲主动到民勤县东坝林业区站工作,义无反顾地加入战风沙、斗荒漠的“林业大军”。育苗是姜莉玲工作后面临的第一道考验,她深知必须从零开始。翻地、扦插、施肥、浇水……正当她准备大干一场时,身体却不断“找茬”。由于长期接触农药,导致全身过敏、出现浮肿,布满红斑、奇痒无比,打针吃药不见效,不得不住院治疗,还落下了习惯性过敏的病根。父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打算找单位领导为她调整岗位,她却告诉父亲,“我回来的目的就是不想看到家乡一直黄沙漫天,我要让它变成绿色”。那一刻,父亲无言以对。
因工作成绩突出,2003年,姜莉玲光荣入党。从宣誓入党的那一刻起,她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只有事事都走在前、作表率,才能对得起胸前熠熠生辉的党徽。龙王庙、老虎口、青土湖……每年压沙造林时节,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她的身影。因需要现场指导作业,每年至少有两次,她要和同事们吃住在沙窝,一住就是一个多月,每天徒步20多公里现场巡回指导,天气好的时候还可以吃口热乎饭,遇上风沙天,只能凉水泡干馍馍,晚上还得提防帐篷被风吹翻。
风沙侵蚀着民勤大地,也改变了她原本白皙光滑的面容,每次从沙漠中出来,嘴唇干裂、皮肤黝黑,一身迷彩服和黄胶鞋的着装,让她看起来苍老了很多。一次回到家,蹒跚学步的儿子愣愣地看着她,连连后退,躲进奶奶的怀中,怯生生地不肯叫一声妈妈。为了“讨好”儿子,弥补心中愧疚,姜莉玲下楼准备给孩子买套衣服,当店员问及衣服码数时,她竟无从回答……
尽管风沙改变了姜莉玲的容貌,但是改变不了的是她防沙治沙的决心和吃苦耐劳的品质。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正是因为有姜莉玲这样舍小家为大家的“林业人”,年复一年地与黄沙相持相守相争,以“寸草遮丈风”的韧劲营造绿水青山,换来民勤生态环境的持续好转。截止去年年底,全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23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50年代的3%提高到18.28%。民勤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生态范例奖”等荣誉。
不忘初心显真情
在民勤有一首歌谣:“天下有民勤人,民勤没天下人。”那意思是说,民勤人被黄沙逼得无法生存,只好浪迹天涯,所以目前在全国各地都有外出打工的民勤人的影子,但在民勤却很难找到前来谋生的外地人,原因是这里让人看不到任何生活的希望。
歌谣是苦涩的,它道出了一个十分残酷的现实:民勤人苦!在民勤湖区,每年都有成千上成的人在“举目远望一片沙,大风一起不见家,朝为庄园夕沙压,流离失所奔天涯”的悲吟哀唱中,拖儿带女,背井离乡。
民勤是河西走廊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她像一把绿色的“楔子”,镶嵌在我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之间,成功阻挡了两大沙漠“握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民勤生态问题,2007年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正式批复实施,退耕还林成为林草工作的“重头戏”。科班出身的姜莉玲勇挑重担,深入退耕还林一线调研,深度参与编制全县退耕还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4000多页的工程项目资料,为全县退耕还林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了技术支撑。
退耕还林工程涉及千家万户群众的根本利益。做群众工作最需要耐心,有些政策群众一时不理解,跑半天腿连口热水都喝不上,摔碗骂娘的情况经常发生。姜莉玲总是硬着头皮、咽下委屈,笑脸相迎、耐心解说。有一次入户,遇到一位“固执”的老大爷,接连吃了好几次闭门羹。进不了门、搭不上话,她便跟着这位老大爷到地头,默默地帮他搭建日光温室。一不留神,棚顶的一块砖头掉落,不偏不倚地砸到了她头上,鲜血顿时染红了半边脸……
第二天一大早,头扎绷带的姜莉玲又出现在搭建现场,“我的伤是小事,退耕还林不能错过节气。”姜莉玲的话逐渐融化了老大爷“固执”的心,他不但响应退耕还林政策,还成了义务宣传员,“这么尽责的姑娘,我信她。”
地处沙漠最前沿的西渠镇致祥、制产等村,部分退出的耕地未被列入退耕还林范围,要治理缺乏资金,不治理后患严重。姜莉玲看在眼里、急在心中,深入调研后及时向领导汇报群众意愿呼声,积极争取政策支持,让2800多亩沙化耕地得到治理,群众获得政策补助资金344.4万元。群众都亲切称她为“小姜儿”,是能带来好福气的“福将”。每次去西渠,乡亲们总要跟她拉家常,邀请她进门喝口热水、吃顿便饭。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强调,要实施好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和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项目,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学习贯彻总书记的指示和要求,她开始思考,怎样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参与到防沙治沙当中?怎么让历代林业人守护的绿水青山变成人民群众的金山银山?她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结合民勤实际,积极探索发展林下经济,指导西渠镇制产村农户何德荣及青土湖周边村民,学习梭梭嫁接肉苁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建成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沙产业基地4600多亩,年采挖肉苁蓉100多吨,收益200多万元。基地吸纳当地困难家庭妇女学习肉苁蓉种植技术,带动发展肉苁蓉6万亩,被全国妇联命名为“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环境变好了,群众的腰包也鼓了,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的目的。
恪尽职守显担当
说来也奇怪,难道我们中华民族的造字先哲们早有先见之明,当初他们在创造“沙”字时,以左边为“水”,右边为“少”。如此匠心独具的创造,让今天的我们会意:“水少了就会起沙的生态规律。”
因民勤生态区位特殊,国家和省里给予政策倾斜,下达生态工程建设任务33万亩,实施面积全省最大,加之首次推行MCLOUD管理系统,大家都没接触过,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姜莉玲主动请缨,白天搞外业调查,晚上熬夜整理内业。一天,正在外业调查的她接到“父亲病重住院”的电话,急忙赶到医院,“肝癌晚期”四个字如同晴天霹雳击碎了她的心。领导劝她放一放手头工作陪陪父亲,但因信息录入工作正值验收审核的关键时期,内业资料都由她一人整理,怕同事接手后理不清头绪,影响后续工作,姜莉玲在心里暗自许诺,“等我忙完这几天,就专门请假回去,一心陪伴照顾父亲”。然而,她一忙就是一个月,期间提前完成全县18个镇、184个村的5万多条信息录入和33万亩作业设计制图,一次性通过省里审核。就在工作接近尾声时,母亲让她赶紧回家,没想到这是她与父亲的最后一面。
为了更加高效做好防沙治沙工作,姜莉玲积极探索科技治沙新路径,先后和同事们在沙漠腹地建成面积500亩的防沙治沙新材料、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研究草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稻草集束直立式沙障、尼龙网沙障等13种治沙技术的适用区域和治理效果。为取得第一手直观数据,她有时不得不“蹲守”基地,等候沙尘暴,采集实时数据。
记得有一次,沙尘暴袭来时已至傍晚时分,一道黑色的风墙急速涌来,天地间一片混沌。姜莉玲用瘦弱的身躯,顶着狂风,凭借手电筒微弱的光和随身携带的仪器在风沙中完成了观测。因为风沙太大,归途中的部分道路被掩埋,她和同事摸索了近5个小时才走出沙窝,直到凌晨两点多才到家。丈夫红着眼埋怨她工作起来不顾自己不顾家。她微微一笑,“这是初心所系,我无怨无悔。”
事实上,像这样的事例在姜莉玲身上还有很多。在民勤县林业系统,提起姜莉玲,大家都说她吃苦能干,是“拼命三郎”。她自己也说,工作起来像着了迷一样,顾不上想其他事了。2004年,婚后不久的姜莉玲有了身孕,她瞒着领导,连续跟着同事外出作业,结果意外流产。两年后,又因加班劳累再次流产。这几年,随着国家生育政策的放开,身边的亲朋好友也劝她再生个二胎,考虑到两次意外流产,加上工作忙,担心身体吃不消,她打消了深藏心底的念头。姜莉玲对婆婆的二胎承诺至今没有兑现。
姜莉玲对自己要求“苛刻”,工作中更是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林业项目经常被别人视为“唐僧肉”,姜莉玲的岗位更是大家眼中的“肥差”。工程验收时,一些老板想方设法拉关系、套近乎,甚至想当面或托人给她“好处”,都被她严辞拒绝了,对质量不合格的,她坚决不签字,直到返工整改后质量达标。为此,有人气急败坏指着鼻子骂:一个跑腿的,做做样子、走走过场就行了,哪来那么多事!可她决不搞“关系工程”“人情验收”,对697个小班4.96万亩未达标退耕还林责令返工整改,把好工程质量关,省级验收合格率100%。
“我仰望你看过的星空,脚下的大地已换了时空,你留在风中摇曳的那抹红,在心中。”这是姜莉玲最喜欢的一首歌,24年来,她心中的那抹红与眼前的那片绿交相辉映,铸就了新时代林业干部用一生信念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铮铮誓言。
如今的民勤治沙前沿老虎口梭梭成林、郁郁葱葱,秋日的青土湖,略带金黄的芦苇随风摇曳,一望无际的水域泛着层层波光,水面上,成群的水鸟嬉戏打闹,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而这一切美景的再现,无不得益于千千万万个像姜莉玲这样的”治沙愚公”们前赴后继的的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