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时期,关中入汉中的栈道多次被烧毁。
然而,各方仍然屡屡从栈道来来往往。
如果修栈道很容易,烧栈道有何意义呢?如果修栈道很难,为何栈道屡屡被烧,依然是人来人往呢?
栈道
栈道,在蜀道中非常常见。
其中,以褒斜道的栈道最为险峻、典型。
褒斜道是连接益州和关中的主要通道。
这条道穿行于秦岭褒谷、斜谷中的谷道,有多处需要从峭岩陡壁穿过。
峭岩陡壁,即便是人能过,车辆也无法通行,运输车辆根本运不过去。
因此,人们在崖高水深的地段,选择高出水位3-5米的岩壁凿孔,安插、架设阁梁的一端,又在另一端立柱承拖(或在水中立柱,或以斜柱立于岩壁),中间铺上木板,形成栈道。
有了栈道,粮草辎重才可能通行,否则,走此道行军,跟“偷渡阴平”难度差不多,无法成为大规模进军的通道。
栈道如此重要,因此,各方也就常常出于军事目的烧毁或重建栈道。
屡屡被烧的栈道
汉末三国时期,栈道屡屡被毁。
第一个烧栈道的,是刘焉。
刘焉进入益州后,为了割据一方,派当时依附于自己的张鲁斩杀汉使,烧毁栈道,扬言“米贼断道”,断绝与朝廷的联络。
此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赵云退军时又烧毁了赤崖以北的“缘谷一百余里”,阻止魏军追击。
第三次烧栈道的,是魏延。
诸葛亮去世后,魏延与杨仪相争。
本担任断后任务的魏延抢先沿褒斜道退军,“所过烧绝阁道”。
然而,赵云、魏延烧栈道后,蜀军能够仍然出入栈道。
原因其实很简单,简单得“没意思”:看着烧,老实修。
看着烧
如前所述,只是在一些特殊地段上才修了栈道的。
这些栈道是一段一段的,并不相联。
所以,张鲁、赵云、魏延,可以根据自己的军事需要选择烧毁的路段。
刘焉、张鲁,似乎没有北进的志向,完全为了割据。
因此,这一次烧栈道的范围应当是很大的。
以至于曹操讨伐张鲁时,绕道走武都道,“山行千里”,在阳平关前粮尽,几乎功败垂成。
赵云烧栈道,是为了摆脱魏军的追击。
因此,烧毁了赤崖以北“缘谷一百余里”,保留了其他栈道。
魏延烧栈道时,正与杨仪争权。
我们无法知道魏延对争权所做的全盘计划,但可以肯定的是:魏延多栈道的破坏是有分寸的。
杨仪见栈道被烧,“搓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
蜀军的工程能力不错,但假如魏延彻底破坏栈道,杨仪再怎么昼夜兼行,有是不可能跟上的。
魏延破坏栈道的目的是为给杨仪退军制造适当困难,以利于争权,而不是要将大军阻在北方,拱手送给魏国。
修栈道
破坏栈道后,要想再进军,其实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只有老老实实去修。
张鲁破坏栈道破坏得比较彻底,因此曹操征张鲁时没有走褒斜道。
但是,平定张鲁后,为了保持关中与汉中最便捷的通道,曹操仍然修复了栈道。
赵云破坏栈道后,同一年(228年),诸葛亮即着手修复栈道。
尽管赵云是“看着烧”的,但诸葛亮修复的难度依然很大。
当时,正值大水暴涨,水流湍急,修栈道时无法在水中立柱。不仅如此,就连赤崖以北南(没有被烧毁部分)的桥阁也被破坏,驻于当地的赵云和邓芝只能沿着山崖保持联系。(《水经注校》卷二十七《沔水》)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所讲的都是褒斜道上栈道的事情。事实上,栈道在蜀道中极为常见,只是褒斜道的栈道最为典型而已。
烧栈道对北伐的影响
事实上,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姜维,北伐时,主要道路都不是褒斜道。
因此,褒斜道在北伐中的应用频次并不高,对北伐的影响比较有限。
相反,魏国征蜀时,褒斜道倒是频次最高的通道。
所以,魏国倒是对褒斜道的完好更为敏感。
曹真伐蜀时,“凿路而前”,边修复边进军,因遇大雨,辛辛苦苦仍然无法打通道路,无功而返。
钟会伐蜀时,也派许仪在前“治道”,后来更以治道不利的罪名,处决了许仪。
这一方面说明,即使在没有可以破坏的情况下,栈道也可能会出现损坏,另一方面也说明,防守方有可能有意识地破坏栈道。
总之,攻守双方会根据自己的军事目的,对栈道进行反复的破坏、修复,这是当时的常态。
蜀汉志在北伐,并非像刘焉、张鲁一样只是志在割据,因此,破坏栈道时,会尽可能控制破坏程度,以降低修复难度。
因此,诸葛亮仍然可以阻止修复,以恢复通道。
同时,汉中北进有多条通道,即便不走褒斜道,也仍然可以另择道北进。事实上,诸葛亮北伐走得最多的是武都道方向,“安从坦道”。
因此,蜀军烧毁栈道,虽对其后续北伐稍有影响,但并没有决定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