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蟹脚痒。十一黄金周期间,陕西延安黄龙的蟹农们忙着准备收网捕蟹的工具,望着个大饱满的大闸蟹和络绎不绝的游客,人人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与此同时,对口帮扶黄龙大闸蟹特色产业的上海海洋大学成永旭教授团队也收到“让绿水青山变成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金山银山 打造大闸蟹特色产业助推延安黄龙经济发展”被推选为教育部第五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的喜讯。
陕北养殖大闸蟹,从无到有再到“优”
人们很难将干旱少雨的黄土高原与在水里生长、对环境要求高的“清水大闸蟹”联系到一起。
2013年,正在研究如何把崇明大闸蟹引入各个省的上海海洋大学成永旭教授在上海市委组织部的组织下前往延安黄龙县调研,发现黄龙县“空气干净,水质极好,年平均气温10多摄氏度,最热月份平均也只有20摄氏度出头,很适合养殖大闸蟹。”
翌年,黄龙县启动大闸蟹养殖试点,取得初步成效。此后8年间,成永旭教授组建团队,将大闸蟹绿色生态养殖技术毫无保留地推广给当地养殖户们,当地大闸蟹品质和效益大大提高,并多次在全国河蟹大赛获奖。
2021年,经专家考证,黄龙县被中渔协水产商贸分会授予全国唯一县域“全国中华河蟹示范基地”。同年,黄龙县大闸蟹养殖面积发展到520亩,产值700万元,亩均净利润达1万元,一般农户的亩收入都超7000元。
打造肤施龙蟹生态品牌,引领生态经济
黄龙县有得天独厚的优美生态环境、清澈纯净的山泉水,为养殖大闸蟹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成永旭教授团队改变传统的池塘养鱼和设施化养殖冷水鱼发展思路,避免大量投饵对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探索开发出浅水湿地生态养殖模式,通过在养蟹水域种植水草构建水底森林,发挥池塘水草自然水质高净化能力,经过多年实践,大闸蟹养殖全周期阶段养殖水域普遍达到1-2类水质条件,实现了以渔净水、以水养蟹的良性循环新局面。
黄龙用延安古称“肤施”作为本地大闸蟹品牌,成为黄龙生态标志之一。当地农户更依托肤施龙蟹的品牌效应开办农家乐、水上乐园等,以第一产业带动第三产业,推进生态养殖同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实现了蟹塘变景区、肤施龙蟹变旅游商品、蟹农变旅游从业人员的转变。
生态养殖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黄龙大闸蟹的影响力已辐射至陕北地区周边市县。成永旭教授团队还将此模式推广到青海海西州,黑龙江大庆、齐齐哈尔,山东东营黄河口地区。
在青海海西州鸭湖28万亩养殖基地,如今年产优质大闸蟹50余万斤,以可鲁克湖渔业发展公司为龙头,直接带动53户牧区农民人员脱贫致富。黄河口大闸蟹发展规模达到6万亩,年产量1.7万吨,成为全国十大大闸蟹品牌之一。
不少地方参照“黄龙模式”推动大闸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山东东营市以黄河口大闸蟹产业园为依托,借助上海海洋大学的科技服务体系和基层人才培养体系,在生态养殖的基础上打造集生产研究、休闲娱乐、科普教育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在绿色发展道路上跑出了“加速度”。
作者:吴金娇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文汇报记者叶辰亮/摄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