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地区拥有数座闻名于世的晋商大院,是明清时期山西地区具有北方特色的几个大院,有常家庄园、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大院、曹家大院、渠家大院等。这些民居不仅数量较多,还有着浓郁的地域、人文风格,个性特征鲜明。
晋商大院这种独特风格的形成,一方面,受到了山西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的影响,另一方面,更与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各个民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性,体现了晋商大院房屋主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
走近晋商大院,无论是祁县的乔家、渠家、王家,还是常家、曹家,都是层楼叠院交相辉映,房檐屋角高低错落,庭院开阔园林幽深,给人的感觉无一不是气势恢宏、布局考究、富丽典雅、装饰精美。
晋商民居的形成因素一、自然条件
人类的居住状况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发生改变,房屋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保障,极大地受当了地自然环境的约束。
中国作为世界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距今约五十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遗址始就发现了居住痕迹,此后经历了从自然洞穴、半洞穴半地面,再到全地面搭建房屋的漫长发展过程。
山西省位于黄河中游地区,黄土高原东部,高山秀水环绕、地形地貌复杂、四季分明宜人,物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尤其是烧制砖所用的煤、铜、铁等矿产资源,此外,盐及森林资源同样丰富。运城的盐池、首阳山的铜矿、长治的煤炭以及大量丰富的森林资源,都在较早时期就被人们发掘并应用,这些山西地域性的物质资源为以后晋商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在山西地域内有黄河流经,支流众多,加上沟壑密度大、洪水暴涨暴落,使大量泥沙沉淀汇聚于此,西北风过境也会带来大量的黄沙,使这片黄土地上的黏土资源丰富,内部杂质较少,而且容易开采。
这些优势条件作用下,山西地区古代便开了许多砖窑,成为秦汉时期砖瓦的主要产地。砖自然而然是晋商大院主要的建筑材料,砖雕也成为晋商大院重要的建筑装饰构件。
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山西地区晋商民居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勤劳智慧的山西劳动人民巧妙的选择地形地势,在较为平坦的坡地上进行整体改造,建造起庞大的民居建筑。
二、人文环境山西地区晋商民居数量多,且地域特色鲜明,这与山西独特的历史、人文等因素密不可分。从历史缘起上讲,山西砖雕的繁荣发展与晋商崛起有很大关系,晋商发展是一个由南向北逐渐推进的过程,清朝时,农业、手工业发展速度极快,一批山西商人经过不懈努力逐步在商场上占领一席之地,将经营范围从国内扩张到海外,经营实力完全不输当时占有地理优势的南方商帮。
明清时期,他们乘势而起,总结出自己一套独特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经过不断的磨合、积累,发展成独有的晋商文化。晋商发展壮大不仅是由于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和内在的文化内涵,更源于背后的政治、经济方面的基础。
受封建儒学思想影响的山西商人,等级尊卑、诗书画学、礼教传统都非常重视。从汉代直至元朝这段时期的发展历程中,山西地区已经出现了一批知名的富商,他们为明清时期晋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晋商文化的萌芽,在经过不懈努力后将晋商精神传到了祖国各个角落。
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山西地域内多种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但当地百姓的生活也因此更加艰难,连年的战争使农民无法稳定正常的耕地和生产,即使是基本的吃穿也无法满足。在这种困苦的时代大背景下,涌现出一大批迎难而上的山西人,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背井离乡外出谋生,以过人的才智和惊人的毅力创出一片天地。
晋商的思想与精神对山西晋商大院建筑产生了极大影响,现存于世的晋商大院多建于明、清时期,尤以清代为盛。那时,山西人经商脚步走遍全国各地,有所成就后大多回归故乡,将积攒下来的财富筑室买田,山西地区便相继建成了一座座古朴大气、布局严谨、“三雕”精美的高门大院。
布局形式纵览山西晋商大院总体布局,都是按照一定的秩序排布,内部结构合理、紧凑。这些大院的空间布局既受到了土地规划、地理条件、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制约,中国古代积淀了几千年的传统伦理道德和思想观念也在影响着他们。
使山西商人思想较为封闭、保守,在院落内的布局设计上,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体现的淋漓尽致,讲究等级分明、内外有别、尊卑有序。
这些建筑大多整体被分成几个小院落,它们彼此间相邻而建。扩展方式以及厅堂房屋的建筑型制,都遵循着上北下南、左东右西,主次分明的原则。面朝南、背对北的房屋为正房,在阴不压阳的思想影响下,正房建得相对较高,与之相对的南方建筑则较低。
若是大院所在地为山区,还需注意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原则。受封建儒学礼制思想的影响,大院四周还筑有高高的围墙,外边的人几乎无法看到院内的景物。有的还在院落的围墙下设置壕沟,达到防御的目的。由此可见,宅院大门就承担着沟通内外空间的重任,它将院内、外隔开,保持内部空间的完整和有序。
从平面布局图中观察可清晰看出,山西晋商大院在空间上通常严格的按照一定的几何形状或者对称关系来排布。
乔家大院的布局为城堡式,按照双“喜”字形设计,形式方正,有稳定感;王家大院建筑整体排列为一个“王”字,主干道为“王”字的一竖,格局为前厅堂后寝居,院落还隐含了“龙”字,饱含王者气势。
进入院落内的空间,通过院墙、过厅、垂花门以及长廊等划分为不同的区域,这些建筑物是院落的分隔点,也是院落空间安排上的一个节点。
它们的组合,提升了院落空间的层次感和丰富性,也赋予了空间如乐音般的节奏和韵律,漫步其间时而开阔,时而婉转,舒适惬意,这也是大院最吸引人的地方。
在宅门正对面往往会设一影壁,不仅使宅门内外的空间有了柔和的过渡,起着隔断的作用,也是雕刻艺术大显身手之处。影壁上的雕刻图案刻画细腻,既丰富了人们的视觉感受,也以美的形式体现了院主人的情感愿望和生活态度。此外,大多数大院中还建有会馆、宗祠、书塾和观景楼等,皆体现出晋商的精神追求,他们对于和谐、中庸之美的向往。
风格特征明清时期,山西中部是中国的商业贸易中心之一,繁华盛况空前,如今这些地方保存下来的宅院、票号依然可见曾经那段辉煌的历史。这些富商大贾在营造宅院时,都十分注重构建精神内涵以及表现人文追求,如随处可见的雕饰、碑刻、匾额、楹联等,都承载着晋商守信重义、勤俭节约、创新发展、崇尚儒家的思想。
历史上,以“仁、义、礼、智、信”为思想核心的儒家思想在中国有着主导地位,重视社会伦理思想和道德意识规范,对我国传统文化和艺术都产生了极大影响,同时对我国传统建筑的营造也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宫殿还是民居,都深深地打上了儒学的烙印。
在建筑的结构、形式和布局上,将中国传统的审美情感渗透到了大院建筑之中,追求艺术表现与社会秩序、人文思想与布局形式的统一。
山西晋商大院整体呈封闭状态,皆按照人物地位安排院落的大小、方位和装饰,布局以厅堂为中心,正房、偏房主次分明,上下尊卑严整,反映出分明的等级关系,成为社会伦理的体现和封建体制的载体,使得建筑群体成为理想的政治秩序和伦理规范的具体表现。
一座座规模宏大、雕刻精美、布局严谨的晋商大院凝聚了山西乃至北方建筑艺术的精髓,特别是在大院内随处可见的雕刻艺术,在整体基础上为我国建筑事业增光添彩。这些大院将厚重深远的晋商文化和山西特有的民间艺术也囊括其中,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建筑艺术的博物馆和明清晋商文化的陈列室,为后人进行历史研究和艺术创作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实物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