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桥的桥与双桥的人
我们这个地方早年并不叫六甲湖,而叫双桥。
六甲湖在那时只是一片汪洋湖水,天连水水连天,六甲湖只是这个湖泊的名字。随着湘资沅澧四水灌入洞庭湖,水中带来的泥沙经年的沉淀,以及环湖地区的水土流失,使得湖床逐步抬高,湖水逐年远退,到我入伍后成立六甲湖渔场,六甲湖就从湖名成为了地名。
双桥是距我家不远处的两座木桥,因其在当地的独有特色,成为了这个地方的地名。
我们所处的南堤大队,以南堤为中心,上有有本,下有双桥。从便于行政管理的角度出发,根据地理位置划分出三个片区,分别称之为有本片、南堤片、双桥片。由宝塔垸雨水排放形成的自然沟渠,通过南堤往下流入鲤鱼腮,沟渠的中下游属于双桥片,包括十、十一、十二、十三共四个生产小队,因而双桥也指我们这一带。
沟渠从北向南流经十一队时,那里还有从西部来的一条自然沟渠在此合流,加大了下游的流量。为了降低下游在雨季高峰期的排水压力,当地在汇入口不远处开挖出一条人工渠,通向六甲湖。为了保证下游有足够的水位用于农田灌溉,人们又在人工渠通向六甲湖的结合处,修筑了一个挡水坝,这样就只有在雨水暴涨时,才会通过人工渠排出多余的雨水。
由此,这个地段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几条水路,这里又是一个民居集中点,为居民通行方便,人们便修建了纵横两座木桥,这个地点被人们称之为双桥,推而广之到我们这一带也叫做双桥了。
双桥的两座木桥,是本地人砍伐了几棵树木,用斧头稍微修正,然后用马钉加以链接与固定而成。桥面并没有桥板,两侧更没有护栏,有的时候更换树木,还没等怎么修正,就按原木安上去,等到树皮脱落,漏出白色木质,桥面十分硬滑。遇上雨天,赤脚沾泥,走上去千万得小心,摔下去下面就是水沟。而到冬天下雪,人们穿木屐出门,经过木桥,木屐的铁齿不能挖进木头里,走上去就是硬挺硬,要是自己的桩子不稳,小心摔到桥下变成落汤鸡。
之前,双桥演皮影戏,就在唐家大屋禾场。唐家大屋住着好几兄弟,屋大禾场也大,一直是个热闹的去处。那时我出门都是坐在父亲的肩头,我们来到双桥,到唐家大屋必须通过左边木桥。坐在父亲肩头,居高临下,看到桥面凹凸不平,桥下渠水潺潺,这个高差改变了我平常的视角,不免心中害怕起来。父亲叫我抓稳,我双手一把抓住父亲的头发,而父亲在桥上通过,也是试探着一步步前进,双脚死死地抠住桥面木头,生怕有些许差池,最后自然是安全通过。
双桥的居民以唐为大姓,他们来自当时的益阳县,即现在的益阳市赫山区,益阳县才是纯正的益阳人。从地理位置上讲,我们位于洞庭湖北岸,益阳位于洞庭湖南岸,本地人称益阳为南边,称益阳人为南边人,称益阳话为南边话。
本地属于华容,本来华容话才是本地话。华容北部地势高,几乎是本地土著,自然都说华容话,随着藕池河的形成,一部分土著来到河边居住,因而沿河一带大多说华容话。但我们垸子中间全是移民,来自四面八方,说话的口音虽不是南腔北调,但也是五花八门,通过长时间的磨合,大家的口音才统一在南边话的框架下,所以华容南部以南边话为主,夹杂着一些土著人的华容话。
我家祖籍长沙,入洞庭后口音没变,是因为当地多数移民来自长沙,我家四代人讲的都还是长沙话。到我这一辈,我家早就在解放前离开大通湖乌嘴,来到华容新河定居。为了融入当地社会,到我这一代的口音就得变调,应该说也是从我开始,内部条件是母语的变化,妈妈什么口音孩子就跟着说什么口音,外部条件是发小们一起长大,语言交流必须一致,因此我跟我的发小们讲的是“长沙话+益阳话÷2”,属于当地一种变调的南边话。
而双桥居民的口音是一种不同的南边话,他们既不是我们这种变调的南边话,也不是正宗的益阳话,他们应该是益阳话的一个分支。尽管如此,本地这些不甚相同的方言在交流时一点障碍也没有。因为总体说来,湘北地区属于以长沙话为代表的湘方言,方言虽有十里不同音之说,但在这一地区是比较统一的,有点区别的也只是个别字的发音有所不同而已。
双桥的这批南边人同时也给双桥这一片带来了益阳地方的民间特色艺术。唐家大屋是当地文化娱乐活动的中心场所,那里有成套的响器,成套的乐器,成套的舞龙设备,还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地花鼓演员。就在双桥边上,从右边桥过去,第三个屋的主人姓胡,个子矮小灵活,就是这支民间艺术表演的导演,或许他在移民双桥之前,已经是益阳当地民间艺术的骨干分子了。响器该怎么敲,乐器该怎么玩,地花鼓该怎么演,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春节里拜完年,很快就到元宵节了。因为年成好,过年过节就热闹。这也给双桥的这批南边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遇,而他们的才华又给湖乡农民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元宵节的第一个项目是白天的舞龙,本地叫“玩龙灯”。彩色布料做成龙身,一般分为九节,在每节处用木棍做支撑,用于舞动,龙头做得栩栩如生,威武雄壮,还要加上龙尾。龙珠是舞龙的灵魂,绣球的上部装有几片小铜镲,执握者上下抖动会发出金属撞击的声响,引导龙头带动龙身跟着龙珠舞动。而舞龙时,看似龙身的舞动幅度最大,其实龙头和龙尾才是难度最大又最辛苦的。
早饭后不久,前面沟渠一带响起阵阵锣鼓声,以及夹杂着的鞭炮声。不到晌午,锣鼓声由远及近,龙灯从发小范新林家里过来,沿着通往我家的田间小道,径直朝我家走来。这个季节,前面的庄稼地里没有农作物遮拦,我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一个长长的队伍,前面是龙灯,后面是响器,还有一大群跟着看热闹的小孩。
不一会队伍来到我家,大伯立即往前迎接,用长沙话与那帮南边人打招呼,行了个拱手礼,再放一挂千子鞭。锣鼓鞭炮声中,龙珠在前面引导,一条彩龙在禾场上空舞动起来。持龙珠者面对龙头,他要根据舞龙的节奏做左右引导的动作,这样就能保证他的动作与龙的舞动融为一体。舞龙者左右舞动龙身的效果使一条布龙立时活跃了起来,就像一条真龙在空中舞动。
几分钟后,随着只剩下敲边鼓的声音,中间的舞龙者将龙身降低,龙珠引导龙头龙身从这节龙身上越过,好像龙在空中做了一个翻身的动作,等每节龙身和龙尾都通过了,就等于龙翻身完成了,这时敲边鼓又变成了大合奏,又来一次金龙狂舞,将舞龙节目推向了高潮,获得观众们的阵阵喝彩声。我第一次见这种场面,感觉十分稀奇,非常好看,让我大开了眼界,难怪那么多小孩子一路追着看热闹。
锣鼓唢呐声静下来,龙珠引导金龙进入堂屋,进屋后不舞龙了,只听到龙珠上小镲震动的节奏声,龙头跟着龙珠的节奏做上下抖动的动作,龙身龙尾跟着,在堂屋里转上一圈,转入北侧睡房,又转入南侧睡房,再转入我的北偏房,都这样抖动龙身转一遍,每个房间全部走到,然后舞龙队伍在锣鼓鞭炮声中离开了我家。
人们认为,龙是吉祥之物,龙所到之处,能够消灾降福。因此在舞龙时,走家串户,每家必到,又每家的每房必到。舞龙队伍离开的时候,我只顾看热闹去了,大伯怎么打发双桥南边人的,这个细节没有看到。
到下午,满叔站在禾场上对着屋内喊:“又有龙灯过来了!”我心里纳闷,龙灯过来怎么没有锣鼓唢呐声,我出门去看个究竟。原来是双桥南边人的子弟做了个草把子龙,是用稻草扎成的,模样很像,不愧是南边人的后代,免不了我能认出好几个,都是在唐家大屋看戏时见过的。虽然是草把子龙,但也还是龙,还得一样的对待,大伯又放了一挂千子鞭。这群少年模仿着他们父辈的套路也耍了一遍,大伯看到人家难得有这份好心,掏出一个红包打发他们。
吃完晚饭,夜幕降临,原野上又响起阵阵锣鼓鞭炮声,元宵节的高潮部分终于到来。由双桥南边人组织的地花鼓戏班子走家串户一路过来了,地花鼓队伍仍然走的舞龙路线,从前面发小范新林家通过田间小路来到我家,大伯也是一挂千子鞭相迎。
这是另外一群人,其实也很眼熟,离不开又是双桥唐家大屋或者与唐家大屋有关联的南边人。队伍里还有个年长者,个头矮小,十分精悍,他就是双桥南边人地花鼓的传播者胡师傅。
队伍到达禾场上,人们提了好多盏马灯,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围起一大圈,里三层外三层,都是跟着来看热闹的乡亲,里面有大人也有小孩,有肩头扛着儿子的爸爸,也有胸前抱着婴儿的妈妈,小点的孩子总往里面钻。
地花鼓戏班子其中有两个人非常耀眼,一个男生装扮的花旦叫“妹子”,身穿彩色衣裳,头扎凤冠发型,手持一条花手巾,走路学着女孩子样一扭一扭。另一个男生装扮的丑角叫“三花子”,头戴一顶没边烂草帽,手拿一把烂折扇,演出时走路总是身子很低。这是地花鼓的特色,叫做“旦角风摆柳,丑角抹地梭”。
好几盏马灯将人群中间照得通亮,胡师傅叫满叔搬个板凳来,“妹子”、“三花子”和胡师傅在中间,四围是响器与乐器的师傅。胡师傅一个手势,演出就开始了。锣鼓唢呐想起,“妹子”和“三花子”跳一段地花鼓舞,随后两人对唱起来,胡师傅和边上的几个人一起帮腔:
(男)正月看姐是呀新年,姐在绣房哪绣云肩。
(女)哥哥你来了,忙把云肩放,
叫奴一声哥,板凳拖几拖,哥哥你请坐。
(男)来哒是要坐啊,坐哒又如何!
(女)为何咯久咯久不到姐家走,不到姐家行,
为呀为何因,说与奴家听。
(男)妹子你听清,听我来说原因。
正月里来正呀月正,郎在家中闹花灯。
我实在不得空哪,冒到哪贵府行。
得空不得闲呀,冒把那妹子看。
(男)二月看姐是呀花朝,姐在绣房哪绣荷包。
(女)哥哥你来了,忙把荷包放,
叫奴一声哥,板凳拖几拖,哥哥你请坐。
(男)来哒是要坐啊,坐哒又如何!
(女)为何咯久咯久不到姐家走,不到姐家行,
为呀为何因,说与奴家听。
(男)妹子你听清,听我来说原因。
二月里来是呀花朝,郎在家中把田插。
我实在不得空哪,冒到哪贵府行。
得空不得闲呀,冒把那妹子看。
……
这段要唱到十月。演完这一段,胡师傅一声“恭喜老板屋里发财嘞!”接着又演出了一段:
(男)进了呃宝殿哪一啊张个子门哎,
恭喜呃老板啊大呀发财呀。
(女)哥吤!你到他家做啊什么哎?
(男)妹也!我到他家来呀送红啊!
(女)哥吤!送的是什么子红啊?
(男)妹也!送的是招牌底子红啊!
(合)红啊是个子红啊,彤啊是个子彤啊,
千年呃古典啊万哪年红啊!
(男)进了呃宝殿哪一啊张个子门哎,
恭喜呃老板啊大呀发财呀。
(女)哥吤!你到他家做啊什么哎?
(男)妹也!我到他家来呀送红啊!
(女)哥吤!送的是什么子红啊?
(男)妹也!送的是招牌底子红啊!
(合)红啊是个子红啊,彤啊是个子彤啊,
千年呃古典啊万哪年红啊!
随着胡师傅一声“发财嘞!”,结束了在我家的这场演出。大伯连忙掏出一个大红包递给胡师傅。真的太精彩了,真的太热闹了,平身第一次感受这种场面,难怪那么多人都追着演出队伍看热闹,为的就是一同感受这样一种平时少有的欢乐气氛。
当队伍转场时,我跟父亲提出要再看下一场,他同意了我的要求,因为下一场是发小姚月英妹子家,离我家也就几垄地加几丘田的距离。出发后队伍里有些骚动,有人带头抄近路,从播种过蚕豆的旱土里通过,这时的蚕豆苗也才十几厘米高,既然有人带头就有人跟进,都顾不得那么多了。
再往前是一片稻田,但冬天的田里并没有水,只有一些稀稀落落的禾蔸子,走过的时候有时会阻住脚。我跟着队伍深一脚浅一脚的往前走,身后是父亲紧紧跟着我。我穿的是浅口水鞋,并不怕雪也不怕水,但不曾想在通过这片稻田时,一不小心右脚踩到牛脚印里,我这个脚的尺码,早就踩到底了,牛脚印里的雪水都涌进了鞋子,里面一阵冰冰凉,我不好做声,还是一个劲跟着队伍往前赶,我怕说出来会被父亲带回家,就看不成下一场戏了。
月英家的禾场小一点,感觉好挤。我个子小,从大人的腿部缝隙往里钻,来到中心位置,看得真真切切。还是一样的模式,但是不一样的唱词:
(男)正月(女)望我的郎是新年,
(男)双膝跌跪姐的门前。
(女)十指尖尖来扯起,
(男)姊妹双双拜个什么年。
(合)妹妹子呀衣哟嗬嗨,拜个什么年哪嗬嗨!
(男)两个月(女)望我的郎是花朝,
(女)推开纱窗把郎瞧。
一眼瞧见郎来了,
(男)手把妹妹肩膀抱。
(合)衣呀子呀衣哟嗬嗨,肩膀抱哪嗬嗨!
(旁白)明伢吤,恰瓜子克呢!
……
这一段又要唱到十月。唱完这段,又接着演出另一个节目:
(女)正呀月哩个里呀来好呀好送财呀,
(男)天宫赐福我的乖乖,
(合)送喜哪个又送财,送喜又送财哟!
(女)二呀月哩个里呀来好呀好送财呀,
(男)二龙戏珠我的乖乖,
(合)送喜哪个又送财,送喜又送财哟!
(女)三呀月哩个里呀来好呀好送财呀,
(男)三星拱照我的乖乖,
(合)送喜哪个又送财,送喜又送财哟!
……
这段要唱到十二月。唱完月英妹子家这场戏,天色已经很晚了,我从来没有玩过这么晚。人们还跟着队伍赶往下一家,父亲牵着我赶快回家去。我虽有还有些依依不舍,但确实是夜太深了。回到家中,也顾不得洗脸洗脚,脱了鞋袜直接钻被窝里睡觉。可那些锣鼓唢呐声,鞭炮声与地花鼓戏曲声,一直在耳边萦回,那些欢快的热闹场面,一直在脑海中浮现,就这样迷迷糊糊地进入了梦乡。
(完)
谢谢你不辞辛劳阅读完这么多文字,无以回报,特献上一支歌表示谢意,请用你的金手指点开以下链接:湖南花鼓戏小调《采茶调》
请关注往期文章,点击以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