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发展是新老城区的扩展改造,往往伴随有大量的废弃拆迁,充满历史和年代感。相对来说,建在郊区的老旧城镇和村落,其废弃的状态少有人关注,像在武汉新洲区徐古镇上,就有一座特别的徐古村。在村里上走一圈,还能发现不少的旧建筑,它们或者摇摇欲坠,或者完全倒塌,只剩下残垣断壁,映衬着曾经的斑驳时光,让人无限感慨。
由于地处城市的远城区,除了本地土著,几乎很少有人注意到徐古村的存在,而即便是本地土著,由于多数年轻人的短暂离开,村子的状态也变得隐隐现现。前往徐古村,公共交通虽然有,但转乘极为不便,哪怕是本地土著,也不是常常通过它往来。更便捷的方式是自驾,从武汉城区出发,首先要到达新洲城区,到达新洲大街上,之后向东转到新徐公路上,之后一直向东,无缝接驳至徐古镇。徐古镇不大,要找到徐古村,来往之间,现实的状态一览无余。
进到徐古村老地方,曾经的街景依然能简单判断,只是建筑的颜值退化很多,显眼的地标没有,老旧的墙壁比比皆是。从村口进去,首先还是看到那座标志性的商店,这是一座两层半的民房,建筑样式与现在完全不同。像它的布局,分为左中右三间地基,中间是大门大厅,两边是卧室,第一层建设的高度大概在3米,第二层只有中间大厅往上有楼层,两边是空出的平台,再到第三层,只有半层类似大门和屋顶的结构,猜测是悬空的储物阁楼。商店已经废弃,但成色还好,算是最完整的一栋老建筑。
再往里走,入村的小路还是老样子,基本都是一条直路通达,宽度在两车道左右,没有路基,只是简单刷上了水泥。民房和商铺沿着水泥路面两边建设,预留出的间距是严格划分来到,这也保证了村子的公共道路看着规整。这边的口子处是一排老建筑,清一色的青砖和石头混合累积的墙面,外表没有粉刷,还有粗大的窗框和排气孔,阳台在二楼,露天的样式,只是楼高有限,估计连3米都不到,那个年代流行低楼层的建筑,所以整个街景就会显得更加低沉。
这一排民房商铺里,看着其貌不扬,但混合的铺子数量不少。比如最外层的是一家书店,仅有书籍两个繁体字的牌子清晰可辨,铺子名字的碑刻已经风化,门窗没有,里面更是空洞洞的。紧连着的第二家铺子,是一家五金店,墙壁上还用黑炭写着“螺丝、锁具”等字眼,排在一起,应该是类似的配件名称。与五金店为邻的则是一家酒楼,门头很高,二楼阳台呈弧形,看着当年的档次不低。也就是说,这一条街,至少是有书店、酒楼和五金店,这是残存的铺子,已经倒塌的建筑肯定也不少。
继续走到村子最里面,是一排排老旧的民房。那种老旧是肉眼可见的陈旧,民房的高度只有一层,层高超过3米以上,因为明显比隔壁水泥建筑的两层楼还要高一点。民房的高度夸张,但建造的材料很简陋,全是泥黄色的土砖。土砖体积很大,在黑色瓦片房梁下的部分能够清晰看出两块砖之间的痕迹,也能判断出一大块区域里土砖的数量,但到了地基一两米高度处,土砖完全融合在一起,像是一堵泥墙。这样的老房子倒塌是迟早的事,需要加固。
返回到村口处,走到外面一圈,看到村里仅剩下的几座民房,似乎还有人居住。那些民房是红砖建造,水泥糊制,外墙还用水泥继续粉刷,刷了白墙,坚固程度更好。不过,二层以上也是红砖外露,并且从墙体边角处没有看到竖式的钢筋混凝土基座,也就是说,这类房子用的还是砖混加预制板的结构,是上世纪90年代最流行的建筑方式,但实际是并不符合国家标准,抗震性能较弱,近年来各地农村也在逐步淘汰中。
对于这样一座村庄,看着已经没有任何人气,这里还是位于武汉城市周边范围内,远没有想象中的热闹。进一步来看,这座村子并非完全的没落,而是因为拆迁改造的原因,原居民多数已经搬迁到徐古镇的新街上,那边的生活面貌和状态还是非常喜庆且热闹的。从一座村子的变迁里能看出来,这世上很多事情的变化,总是在人的不经意间进行,哪怕是一场很短暂的别离,也能透过看到很多的情感变迁。在徐古村里,因为一座座废弃的墙壁,让小编看到了曾经的悠然岁月,风一样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