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江苏苏州全面复工复产,“古城细胞解剖师”团队再度出动,穿梭在古城21号街坊,挨家挨户叩响每一户大门,对街坊中的历史文化遗存展开全方位深度调查,厘清古城肌理。
记者前往位于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古城21号街坊,由近10人组成的“古城细胞解剖师”团队正在街坊中挨家挨户进行普查。
“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每户古宅的年代、结构等情况,也能在地图上标记出更清晰和准确的房屋边界。”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古建分院院长马振暐边在图册中圈画着,边向记者解释道。
本次普查的21号街坊,北至白塔东路,东至仓街,南至中张家巷、西至平江路,区域内历史文化遗存极为丰富。全晋会馆、卫道观前潘宅等19处文控保单位均位于街坊内。
当前,“古城细胞解剖师”正对街坊内卫道观前、横巷、大新桥巷等区域开展普查,全面收集民居建筑的年代、结构、形制、布局、构件等信息,现场采访原住民,挖掘人文历史沿革资料。同时,对街坊公共空间的古井、古树、墙门库门、碑刻、牌坊等历史要素进行拾遗补缺,健全保护对象名录。
在走访过程中,“古城细胞解剖师”时常会遇到“意外的惊喜”。位于丁香巷某民居西侧院落中的一口古井吸引了马振暐的目光。“从这口井的外表来看,应该诞生于清代。”马振暐细细端详着眼前的古井。随后,他在手中的图册里详细地标明了古井所在的位置,并拍摄了照片作为依据。
“每次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一些以前未曾被收录的文物,我们都非常激动。后续我们会将这些信息都收录到数据库中,形成街坊建筑名录及基础资料,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保存下来,为古城保护、城市更新、街坊改造提供准确依据。”
为了方便“古城细胞解剖师”团队走街串巷,街道专门安排了网格长汤云珍陪同。“有的居民对于陌生人进入家中有抵触心理,我跟这里的居民都比较熟悉,到时候由我出面沟通会更顺利一些。”汤云珍告诉记者:“都是为了保护苏州的古建老宅,大部分居民还是理解的。”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传统的走街串巷形式,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还综合考虑文物价值、利用需求与安全风险,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文保单位展开数字化保护。近日,位于天库前48-2号的盛宣怀故居空间信息采集项目正式启动。
在信息采集现场,记者看到,工作人员依托移动测量技术、三维全景技术、无人机正射影像采集技术等科技手段,以“毫米级”精度为目标全面采集文物建筑三维点云数据。后期将通过多源数据融合技术、色彩真实性还原技术、多尺度三维重建技术等进行采集数据处理,开展“DNA结构建模”。
“通过这些高科技手段,我们可以建立文物建筑数字化模型,精确还原文物建筑全貌和主要构造,这份文物建筑数字化档案可以在将来为文物建筑保护的修缮与展示利用、苏式传统建筑研究等提供依据。”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工作人员表示。
古城是苏州的根脉所系、灵魂所在,也是苏州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独一无二的资源,接下来,苏州会继续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古城有机更新等方面探路,向世界贡献古城保护的苏州经验!来源:看苏州新闻客户端 作者:张钟予 媒体选稿编辑:李俊锋 (新媒体运营师、高级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