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晓铃
第1160期
前言
水阳,是江南水乡的美丽古镇。她坐落在宣州区以北水阳江中下游,地处皖苏两省一区三县交界处,东与高淳县、西与芜湖县、北与当涂县隔河相望,鸡犬相闻,眷戚连姻,亲如一家。
水阳,又是宣城市十万人口的重镇。东临水阳江,西傍裘公河,北有清弋江水三河汇流奔入长江。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有的圩湖地貌,环圩105华里长的金宝大堤,将圩内10万亩良田、5万亩水面揽入怀中。水乡古镇,四面环水,圩内良田沟渠,阡陌纵横,在初升的太阳下,犹如泊在水面上闪耀晶莹之光的一片绿色荷叶。
水阳,更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金宝圩。1780年前,这里是皖南五湖之一的金钱湖,三国时期东吴大将丁奉来此围湖造田,改变了这里的一切。据说河东龙溪塔、河西梓潼阁就是当年丁奉率部所建。并传东吴军师周喻曾在此大兴土木,建塔筑亭,督练水军,迎战曹操,取得了“火烧赤壁”的著名战绩。
水阳,曾有一条古旧的青石老街,早年用青石板铺成,街中间筑5块四五十公分宽青石,沿街衙砌两块同样宽的路牙,总长3华里的长街,沿街数百幢商家店铺和小楼鳞次栉比,过年过节,人来人往,家家门前挂起红灯笼。夏日的夜晚,人们端一张凉床,大家挤坐在一起,一边啜饮着凉菜,拍打着手里的大笆蕉扇,一边仰望着幢幢小楼挤兑出的一线蓝天和星星,叙述着各自的家常和喜怒哀乐。那情景、那场面虽是久远的过去,却常常会勾起人们对那段历史意境深邃的回忆。每当此时,我们都会被一种亲和、恬静、温馨的小镇气氛所感染,我们的情感、思绪和对生活的奢望就会变得平静……
在这美丽的古镇,有着许多悠久的传说,随着时间的流逝离人们渐行渐远。但与人们生活天天见面又充满着芳香与亲切感的是什么呢?有人说得好:“水阳有‘五宝’:酱瓜、干子、鸭脚包,还有豆浆锅巴和羊糕。”这五样东西作为水阳金宝圩特有的风味产品,价廉物美,贫富可炊,如今已成为城里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它们看似普通,却充满了魅力与市场开发前景。
水阳酱瓜:脆嫩爽口,鲜味无穷
水阳酱瓜又称“水阳童子瓜”。水阳镇生产酱瓜的作坊有五六家,但做得最大的却是曹家喜和吴毓木两个酱制品厂,而曹家喜名气更大。曹氏酱坊院内,整齐排列着几十口大缸,三间厂房内砌有3个水泥池、每个水泥池上面都压着一层厚厚的青石板,透过白皑皑的盐乳,可以清晰地看到下面青馥馥的菜瓜。院内的几十口大缸上,有的刚刚出空,有的压着竹篱和芦席,这就是正在酱制的、快要出缸的水阳酱瓜。
据说“五香茶干”和“童子瓜”是曹家的拳头产品,他继承祖传工艺,用料考究,风味独特。他的父亲解放前曾在水阳徐村坊人陈昌辉创办的宣大祥酱坊和豆腐店当过学徒,一直干到解放后,直到公私合营和搞合作化、供销社,人称水阳供销社“酱坊老师傅”。听人们介绍,水阳曹氏酱瓜有以下特点:1、首先是纯天然、无公害食品;2、其次咸、甜、脆、香,脆嫩爽口,咸中带甜,甜中寓脆,咬啮生津,鲜味无穷;3、特别宜于作茶点和早上吃稀饭为“菜”;4、并可以密封保管和制作罐头,冷藏保管,长期贮存,送人自用两可。
曹家喜作为传人,他身材中等,虽说没什么文化,但却和所有发财当上老板的人一样,是一个很有经济头脑的人。以往一般年景,他腌制鲜菜瓜15至20万斤,酱制成品童子瓜五六万斤,批发8元左右1斤,销售额达40万元以上,纯利润效益可观。在他那憨厚的外表下,却生有一个十分精明的头脑。
除腌制童子瓜外,他的企业每年生产优质黄豆酱板3万多斤,自产自销用于加工制作水阳曹氏“童子瓜”和“曹氏茶干”,质量稳定可靠,在水阳地区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一条龙生产线和曹氏独家品牌。目前,水阳曹氏酱瓜生产已初步走上了“订单农业”之路,他先后与本镇双丰、新建等村十几户农民签订了生产协议。并与农民约定,按当地保护价每斤约高于市场价20%标准收购鲜菜瓜,产量要求一般每亩不少于5000斤,多产部分随行就市。鲜菜瓜要求:1、瓜表面光洁度好,无伤疤、无泥土,要嫩;2、每条瓜重量不超过2.5市斤,长度不超过24公分;……经过洗净、脱水、腌制、酱泡数月而成的水阳“童子瓜”,出缸后的成品,一般五口缸一组,三天出一口,半月为一组,日产四百多斤,月产量5000斤左右,多销往合肥、南京、宣城、泾县等地,由于其产品质量好,口感鲜美、脆嫩且价廉物美,广受消费者欢迎。在当地生产“水阳酱瓜”“水阳香菜”“水阳大蒜”“水阳生姜”“水阳萝卜”等酱制品的五六家作坊,虽然每年腌制的成品总量多达20~30万斤,销售总额远超过百万元,但在本地和周边城镇仍供不应求,畅销不衰。
到过水阳的外地客人和“回头客”都深知,凡在饭馆、酒店吃饭,都少不了要向老板点上两盘浇上辣椒酱的水阳“童子瓜”和“五香茶干”。而对初来乍到的新客,开饭馆的老板,又总会适时奉上两小碟,免费请客人品尝。而品尝过这两样佳品的外地人,临走时或逢年过节,又都会请水阳的朋友帮助代购这两样价廉物美的水阳特产,回去转送亲朋好友,和他们一道分享皖南水乡这夹带醇浓人情的美味佳品。
水阳酱瓜和干子作为当地一绝,早已声名远扬,为水阳人和到过水阳的亲朋好友们思念家乡,思念水乡,回味友情岁月,凭添了些许深深的浓情蜜意和生活的咸淡滋味。
水阳干子:细腻爽口,色香味美
关于水阳干子,在宣城社区论坛上有一位网友发帖说:“在芜湖菜市场只要是卖干子的商贩,都说自己卖的是水阳干子,可见水阳干子的出名。但从我的品尝来说,有很多是赝品,虽然早就有水阳人在芜湖办厂做干子,但能吃到家乡的珍品也是难上加难。听说在东郊路菜场,只有每天早晨八、九点时候,在菜场路口‘曹氏茶干’专卖点才能买到正宗的水阳干子。其他菜市场是否设有专卖点,我不得而知,但一些超市所卖的干子,多为垃圾货,简直没法与正宗的水阳干子媲美。”
那么,什么样的干子才是正宗的“水阳干子”呢?
水阳“曹氏干子”业主曹家喜告诉笔者,“水阳干子”,又称水阳茶干或水阳香干,正宗“水阳干子”选用无污染、无病害、籽粒饱满的优质黄豆,经深层过滤的水阳江水浸泡、清洗后磨浆,再以高温煮浆、石膏点浆形成白嫩的豆腐后,舀入木质大板,稍稍冷却并切成小块,再用小方块纯白棉布将热气腾腾的小块豆腐折包成四角成方的小包,摆上木榨板,加压成型后成为白干胚。然后将白干胚放入大锅,再配上自制的原汁大豆酱、冰糖、茴香、丁香、桂皮、甘草等十余种配料,再加上老鸡汤,用火炖煮数小时,第二天清晨煮开入味后捞出,盛放在匾子里,再加入少量怀远小磨麻油拌匀,使其色泽油亮,色、香、味俱佳方可对外销售。水阳臭干,生产工艺又比香干多了几道。白干坯出来后,要放进大铁锅煮,然后放入特制的“臭水”缸浸泡2个小时,再用温水冲洗、净化后,推向市场供消费者享用。其实这“臭水”最有讲究,它是促使臭干能否发臭,且臭中溢香的关键。
“臭水”内含荷叶、冰片、黑芝麻、冬笋、石膏、精盐,甚而掺有鸡丝、鸡汤等配料。臭干嗅之清香,食之爽口。甜淡宜人,进入口中,慢慢咀嚼,细细品尝,再啜饮一口新茶送入腹中,又可享受到一种淡淡的清香和醒脑的感觉……
这位曹老板还告诉我:“正宗的水阳香干呈棕红色,规格一公分厚、八公分大小,重量45克左右,细腻爽口,咸中带甜,色泽油亮,撕开后纹路清晰,嚼食之细嫩无渣,绵柔爽口,五味俱全。正宗的水阳臭干呈青灰色,规格0.7至0.8公分厚、6公分大小,重量35克左右,细腻甜润, 臭中含香,清香可口,甜中孕咸,寓醇茶味,散荷叶香。”当我问到差的干子有什么特征时,他说,香干吃在嘴里木渣渣、干嘎嘎的没味道,臭干吃在嘴里硬邦邦或烂歪歪的拿在手里要散,而且同样味道不好,这就是臭料没浸透和浸过头了,说明他加工水平差,没有把握好各道工艺的火候、分寸,所以制作出来的干子质量自然相对较差。他还说,在水阳,谁家的干子好吃,就说明他舍得下料,成本高,利润低,对待消费者实在,这样才能保证干子的质量和品牌。
另据了解,水阳干子已有1000多年生产历史。有人研究品尝认为,水阳干子所以又称为“五香茶干”,除其磨浆细腻、韧性强,掰开后干肉呈丝状,甚至对角折叠不会开裂等特点外,它味道独特鲜美的主要原因,是选用了上等的陈年原缸酱油,并熬成卤油,加入老鸡汤,和各种佐料一起与白干坯浸泡一夜后,第二天清晨煮开入味后捞出,盛放在匾子里,再加入少量怀远小磨麻油或当地菜油簸匀,使其色泽油亮,色、香、味俱佳,令食者难忘。
其实在水阳做干子的人很多很多,他们散布在镇郊和各个村落里,相传于一个祖师爷,总的口味、风格大致相同,只是个体之间略微有些差异。好在水阳人历来比较纯朴、醇厚,没有人敢胡来,水阳干子因质量稳定而闻名遐迩。有人推荐在水阳镇上的几家比较好的干子:获得全国金奖的手工作坊产“曹家喜干子”、水阳老街上当地名优的“老袁干子”、老街后“小崔干子”;新品牌创立者“刘朝明干子”“刘清胜旅游干子”“水阳三宝•徐立平旅游干子”;新建村“小眼睛干子”“陈清妹干子”“陈后龙干子”“王昌旺干子”;坊桥村“杨如意干子”“杨来发干子”“陈传兵干子”“张玉保干子”;双丰村“唐先国干子”;朝阳村“鬼聋子干子”;水阳新街“吴必和干子”“杨老四干子”等等。他们日加工生产“水阳干子”,有的5、6万块,有的10多万块,总产量约达80万块,均以各自的销售方式和渠道,将干子销往全国十多个省份和100多个大中城市。
由于水阳干子多为传统工艺、手工生产,故工人劳动强度大,产量低,加之干体水分含量高,不易贮藏远销,故市场销路较狭。尤其一些小型作坊偷工减料,降低成本,以次充好,相互为争夺周边市场打价格仗,导致产生产业内恶性竞争,经济效益严重下滑。好在最近有三个年轻人带领他的团队横空出世、脱颖而出,在历史的拐点力挽狂澜,将水阳干子产业的发展引向了新的光明前景。
此三人就是水阳食品工业园内的旅游食品厂厂长刘朝明、刘清胜和水阳三宝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立平。他们不仅在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注册了“水阳三宝”“水阳干子”“水阳镇”“水阳街”“水阳人”等几乎囊括所有与“水阳”二字有关的商标品牌,而且将水阳干子生产工艺和配方奥秘悉心研透,来了一个彻底改革和创新,并立志要把“水阳干子”做成“中国口感最好的豆腐干”,既能保留水阳干子的特有口感、美味,又从生产加工上科学地融进现代工业和技术的生产理念,将其生产潜能和市场需求充分挖掘和进一步开发出来,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和高峰:让水阳干子“走”遍中国各个市场角落。
为避免无序竞争,经过深入的市场调查和科学论证,刘朝明、刘清胜、徐立平食品厂自创办伊始就投资近千万元,率先引进大量先进设备,从保持传统生产工艺,保留独特口感、美味,净化生产加工环境,解决各种污水废气污染入手,他们创办的新茶干厂,从磨浆、汽蒸、管输、成形、传送、入味上色,到真空包装入袋、装箱等,系全部实行电气化、自动化,其机械装置如采用不锈钢柜锅煮浆、全密封管道送浆、电动化白坯干压制、汽缸蒸煮、输送带冷却、传送、紫外线灯杀菌等,每一道工序都通过科学论证,精心设计,从而避免工人直接接触,引发细菌污染和不卫生的情况发生。
走进宣城市刘朝明、刘清胜、徐立平旅游食品厂,宽敞的厂区院落,生活区公共食堂、办公室、住宿、车库、燃煤、蒸汽炉、原料储藏室与封闭的生产区干子生产加工车间截然分开,错落有致。和人们司空见惯的其他干子加工作坊截然不同,整个生产加工,从泡豆、清洗、磨浆、沙布过滤、不锈钢锅炉蒸煮、管道传输、入缸点浆,到形成豆腐、舀铸成块、压制白坯、配料蒸煮、酱色入味,再到拌以麻油、冷却入袋、无影灯杀菌、真空包装、成品装箱,共有十七道生产加工环节,几乎全是电动化和半人工作业,工人劳动强度大为减轻,只有过去的1/2。且所有生产加工车间里都安装了空调、风扇、透明窗和换气扇,工人上班冬暖夏凉,生产加工中的残渣污水及歇工后冲洗豆浆传输管道的废水,都通过地下PVC管道排出厂外的净化过滤池……
三厂目前分别拥有职工30至50人,日产真空包装的“水阳干子”可达到50余万块,约占全镇真空包装干子产品总数的近70%,且大多进入各大中城市的超市货架销售,为全镇生产龙头和大户,从此打破了全国闻名的“水阳干子”进不了超市、上不了货架的历史。水阳干子生产企业,在他们的先进示范和引领下,终于从低谷徘徊中走出,并凸显出光明的前景。
水阳镇经委曾对此作过一个专题调查,全镇仅4个街道社区大小干子厂、豆腐店和豆浆锅巴企业多达50余家,日加工黄豆1、2万斤。其基本生产格局为:水阳、裘公主产干子,日加工黄豆1.5万斤,除供应当地少量豆腐、锅巴、千张外,一般日产“水阳干子”约80万块,高峰时日产可达到100万块,90%销往外地;杨泗主产“豆浆锅巴”,日加工黄豆3000余斤,日产“豆浆锅巴”12000至15000张,95%外销宣城、芜湖、马鞍山、南京、上海等城市。雁翅所产干子、豆腐及锅巴、千张多供应当地,部分外销。粗略估算,仅水阳干子、豆浆锅巴等豆制品生产,日产值约达15至20万元,年产值可达5000至7000万元。
水阳豆浆锅巴:咀嚼生津,清香可口
水阳豆浆锅巴源自豆油皮和锅底垢形成的启发,是古传豆制工艺食品,采用黄豆原浆,在铁锅上浇铸制成,口味独特,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铁、锌、氨基酸等多种微量元素,因为它焦香可口、食用方便和易于贮存携带而受到人们的亲睐。追古抚今,这一产品的出现与水阳干子同样久远,但真正形成商品,批量加工,销往城市,那可是改革开放二十年以后水阳镇杨泗人的创意。
人说“水阳人精手勤会挣钱”,此话一点不假。在该镇金宝圩西北部杨泗社区,就活跃着三四十户人家四五百口子人这样一个群体,他们采用临时“组阁”、就近招工、家族式管理、作坊式生产,面向市场,以销定产,相互自愿,来去自由,长年专事“水阳豆浆锅巴”的生产加工,日产量目前已达到3至5万张,年产值可达到200至300万元,销往宣城、芜湖、合肥、马鞍山、南京、巢湖、繁昌、溧水、高淳、郎溪等地,在不经意间渐成气候,初步形成一个朝阳产业。
水阳制作的“豆浆锅巴”“豆腐千张”和“豆腐皮”很有讲究。“豆浆锅巴”一般采用纯豆浆在铁锅上手工浇制,经温火烘烤,锅底一面呈金黄状,铲起来经冷却后,折叠出售。消费者买回来置于家里通风环境下,或置冰箱保鲜盒内,来客随时取出,用开水烫泡切成丝条,加香菜、调料拌匀即可食用。“豆浆锅巴”作为一道乡土菜肴,吃来清香可口,满嘴生津,可作下酒菜,是传统的精制佳品。“豆腐千张”则采用石膏点浆形成豆腐后,铺在白布上浇制压成。成品乳白、细腻,可切丝炒菜,可打叠与肉一起红烧,也可用作火锅佐料,是营养丰富的菜品原料。“豆腐皮”则是浮在一锅豆浆面上的厚厚一层豆油,更是豆制品中的精品,做菜与“豆浆锅巴”相同。在这三道乡土菜肴中任选其一,加上切成小块的水阳干子和在饭锅上蒸熟的鸭脚包、鸭翅膀,再到街上买来一碟水阳羊糕,招待家里来的亲朋好友,再炒一碟子热油花生米,打开一瓶白酒,放上一款音乐,一定会让客人们感到十分惬意和快乐。
说到水阳锅巴,就得说到魏得清、张绍兰夫妻。这对夫妻何许人也?他们就是水阳镇杨泗社区竹埂村民组的一家普通村民,夫妻俩初中文化,50多岁。那年春季我去采访,他们告诉笔者:他家是1997年最早尝试生产豆浆锅巴的。他们采用两锅一灶、一人操作方式,在家里打了8口柴灶、16口铁锅同时加工生产,每天可加工黄豆300至500斤,开始日产豆浆锅巴1000至1500张,逐步增加到1000余斤、3000张以上。对外批发价每张2至3元,人员工资常年月均1500元至2000元。他还告诉我,这种全人工生产方式,全凭师傅自己掌握的技术,手脚快的一天最多可加工250张,一般手艺一天只能加工200张左右。故他采用的是计件工资制,多产多挣,少产少挣。“靠在家门口,日挣七八十元;吃喝全包,每天‘净得’。”魏得清用水阳话补充说,“起初创业,靠的是‘一条扁担打天下,两口铁锅定乾坤’,后来销路打开后,当地不少人就跟着搞了起来。现在光杨泗社区这一块就有30多户,还有邻村长沟等村也有10多户,总共有五十来户、四五百人在生产豆浆锅巴。”
当然,人们见魏得清夫妻俩生产豆浆锅巴尝到了甜头,纷纷仿效学习,很快掌握了技术,先后走上了致富之路。当问起他俩下一步的打算时,丈夫魏得清对我说,现在这种全靠人力和作坊式手工生产的做法,锅巴破损率大,正品率只能达到80%,成本高,效益低,除了正品可以卖到2至3元1张外,破损的锅巴只能剪成条状,按10元1斤卖给城里的排档和小吃摊作麻辣涮的主料,有时并满足不了市场上对豆浆锅巴规格的需求。如果要把它作为一个正经产业来办,让豆浆锅巴像干子和鸭脚包那样,采用真空包装,改为3至5张或5至10张一包的小包装,印上凉拌、油抄、红烧、炎锅、煲汤等不同的菜品制作方式,打进超市销售,并与干子、鸭脚包“联营”,利用各自渠道,统一对外销售,必须加大投入,改进工艺,扩大生产规模,进行批量生产。听了老魏一番感喟,不觉深受感染,心想,难怪不久前听到这样一段顺口溜:“宣城有钱的在水阳,水阳有钱的在雁翅……”
水阳雁翅人搞船运出了名,全镇数百艘铁驳船驰骋江海,年创收1、2个亿,不仅为勤劳的水阳人鼓了口袋,还扬名省内外,为宣城人争了光、添了彩。在这样的氛围下,水阳杨泗人不甘落伍,奋起直追,也在创新产品的同时,探索发展自己特有的新产业。此时此刻,我不禁为自己作为水乡人,为水阳拥有这样的人民而感到骄傲、自豪!不知哪位哲人曾这样说过:“人类之有希望在于勇于不断探索前行……”
半年时间一晃过去了,杨泗的豆浆锅巴产量究竟多大?魏得清夫妻梦想的新工艺改造实施成功没有?笔者带着一腔热情,特地深入杨泗社区,对水阳豆浆锅巴的生产规模作了又一次专访和了解。
在社区书记李旺宝的带领下,我们驱车沿着“组组通”公路,重点走访了吴村组胡家云、李敏、李军;魏垾组唐祖俊、唐祖发;竹园组丁小明;沈垾组唐德衙、李立阳、李立胜、唐杰;袁垾组肖金新;新庆组张绍林;双沟组丁能富;以及惠民丁三子、陈春芝、丁光亮等20余户,了解到他们的大体生产情况。其中产量最高的数丁三子,他建有18口灶36口锅,日加工产量达4000至5000张。其次是唐祖发(妻子刘小妹),建有11口灶22口锅,日产豆浆锅巴3000张左右。以下就是唐祖俊、魏俊虎、丁小明、邢双根等,他们分别建有5至8口灶,日加工产量分别为1000张以上、2000张以下。
在走访过程中,丁三子夫妇介绍道:“在杨泗一带,豆浆锅巴日产量就数我和魏德清、唐祖发三家最高,市场销路也是我们三家最好,有的小户都是他们包生产,我们代推销,大家双赢。”
社区书记李旺宝此时还向我介绍了水阳豆浆锅巴的多种食用方法。一可凉拌:将豆浆锅巴切成条状,配以香菜、辣椒、姜丝、蒜沫、麻油、味精、精盐等调料,经80度温开水烫涤后,在锅或盘内拌匀即可。二可烫食:将豆浆锅巴切成条状,放置菜盘中,作为火锅如麻辣涮类烫菜佐料,放入火锅沸汤中,边烫边食用。三可炒食:将浸泡过的豆浆锅巴切条,配以少量蔬菜(韭菜、香菜、辣椒等)搭配、同炒即可。四可煎食:将豆浆锅巴摊平,放入肉羹、肉糜或香菜等,经包叠后,入锅煎成两面黄,喷水闷锅稍许,出锅后切成寸段,放置碗盘即可。五可油炸:用豆浆锅巴皮包裹其他菜肴(肉馅、菜馅等),放入烧热的油锅内炸熟后即可。六可红烧:将豆浆锅巴打叠,等肉、鸡、鸭等主菜烧至六成熟时,下锅闷煮,一道红烧,或用豆浆锅巴包裹鸡、鸭、肉类,经油煎、油炸后,一起红烧也可。
听了李书记这样一番介绍,深感受益匪浅。不禁喟叹,在水阳圩乡,连小小豆浆锅巴都创制了许多吃法,金宝圩真乃百姓美食之故乡也!
虽然跑了多家,看了多处,我心中仍惦记着魏德清,半年有加,他究竟搞的怎样了?我还是有所期待。等到了现场,其发展变化不由我不喟叹。
进了魏德清家,只见堂屋墙上挂上了水阳大豆专业生产合作社的牌子,而且制定了合作社章程,社长张绍兰,副社长丁能富、张绍林、魏德清、韩世龙,监事长魏俊虎,副监事长叶秀英、许杨荣等组成人员名单赫然在列。可见他们在互助合作上已迈出了新步伐,初步走上了贸工农、企业加农户的致富之路。并借鉴刘清胜干子生产线做法,投资数十万元,改进生产方式,传承古老工艺,设计制造了先进配套设备。据魏德清自己说,新改进的豆浆锅巴生产方式,由原先“烧干柴、捣灶堂,一人包干两口锅;成天烟熏火烤,工人挥汗如雨;苦脏累、腰背酸,一天产量200张”,同时由于干柴灶膛烧火不均、受热不匀,导致豆浆锅巴焦黄不一,产品质量难以保证,成品率低于80%,生产效率和效益都不高。现通过改进加工工艺,增加生产设备,产品质量得到了新的提升,月产豆浆锅巴已提高到15至20万张,如果解决好销路问题,年产值仅魏德清一家可达到300至400万元!是原先年产量、年产值的近两倍!还购买安装了100平方米的冷库,用来贮藏原料与产品。
目前魏德清、张绍兰夫妇已向工商部门和食品生产卫生管理部门申请核发了“水阳魏德清”和“金水阳”牌豆浆锅巴注册商标与相关认证,他们正带领着家人和左邻右舍乡亲团队,踌躇满志、充满信心地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上拼搏驰骋……
虽然魏德清、张绍兰夫妇梦想的豆浆锅巴生产流水线改造还在实践中摸索前行,但我们从他们坚定的语气和眼神里,已看到了这对夫妻的坚持与发展的新希望……
(作者系宣州区水阳镇退休干部,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制作:童达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