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拙庄主:西安城墙内发展思考之一!

旅游 李连源. 2022-06-14 09:00

原标题:无拙庄主:西安城墙内发展思考之一!

撰文/无拙庄主

西安城墙,这座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是整个人类城市建设的文明中心之一。其周长13.74公里,面积11.32平方千米,两横两纵棋盘格局,又以解放路和东西南北大街为商业主干,在间或的钟楼、鼓楼等遗迹点缀中串联起汉唐繁盛的今日风貌。

聚光灯下,繁盛与衰败牵念着很多人的关切!

五月初,传出西安城墙内钟楼西南侧的银泰百货关门歇业,市场又是声声哀叹。这家坚持了许久的全国知名百货商场的倒下,像是给西安老城内商业伤口上的又一把狠盐。这些年来,老城鲸落不止,万达败北,群光折戟,悦荟关张,金花凋谢,开元易主------,倒下者无数。

当时代变迁,每一个曾经的明星都会面临自己的风烛残年,也最终难逃轰然倒下的命运。

商业如人,生死直面!无关能力强弱,只是时代无情。

而由人支撑的商业和由人构成的城市,在这个划时代的周期里,都需要深刻复盘过去、深切洞见当下、深度构建未来,以期死得明白,再求重生。

在繁荣了数十年之后,伴随着高速城市化进程,去中心化成为这座古今交融的城市最大的市场渴求。如果非要说一个节点,似乎是从2001年西大街改造开始,结束了老城一家独大的时代。

然而,这座方城,历经千余年,其所衰败并不是近十年的事情,实则从皇城到王城再到废都的演变本身就是大时代更迭变迁反映到一座城池上的命运而已。今日之变,同样是城市化周期里,一座城市从小到大的某种必然。

城市是个有机生命体,必须是充满活力的,一鲸落万物生,城市也存着自然界的法则。在任何一座城市出现多中心的高速发展阶段,都是危机两面的大时代。西安正处在这样的节点,当多中心数年之后,老城衰落成了必然面临的困境,当城市化进程拉大框架,当出行进入私家车时代和高铁时代,当统筹一切要素的行政中心北迁,当以高铁动车为工具的火车北站开通,几乎所有大推力的隐形和显性的发动机全部熄火停滞,老城只能在人们的凭吊中以所谓文旅的、情怀的行为中偶尔回光返照。

实际上,人居改善之后的居住人口外流造成属地人流数质红利双双锐减,去中心化以后的社交外溢、商务迁徙、消费流失让原本高饱和度的生产力、生产要素、生产关系渐趋降维、衰微、散断。当人居外迁、政务外迁、枢纽分流、对比失衡,只剩教育、医疗、旅游等纯民生或者三产,驱动的结构飞轮便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套用那句“有人来是因为有人来,没人来是因为没人来”的理论,这个一日千里的时代,新城与老城的对比,在人心人欲面前,高下立判。

聚光灯从头顶挪开,这是历史必然里最好也是最坏的时代!

老城里有三个人,我有来往和交集,一个是城内土著,、一个是白鹿原进城的准土著、一个是祖上外省来西安落脚城内的半土著。一个从政、一个从文、一个从商。他们的故事从一个点透射着这座老城的种种问题和可能。

老郭是主政一方的学者型官员,在他的辖区内以一种完全创新且符合实际的方式,与建大、交大及社会机构等一起,以在地化、在场化的原点视角,探索着老城人文价值的挖掘、培育、展示、利用。每每交流,他宏阔地思考着老城,也深沉地深爱着老城,致力于用现代、当代甚至未来的方式承接和表达过去,以期实现他所理解的以人民为中心和继承真意;

老李属于大隐于市的文人(点击链接:“隐士”李连源),以其所居住的民乐园操场巷为精神图腾,数年如一日,采访、收集、整理、创作关于操场巷、民乐园、老城墙内的人、物、事、史。数年下来,硬是凭着一己之力书写出百余万字,随便一抓就是70万字的上下两卷(书),许多草根、平凡人家的烟火史诗囊括其中。最近又换房,几经选择,最终还是难以割舍城内那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于是原地升级,盘桓城下,抚摸城墙,方觉心里格外踏实;

老吴是个一本正经的网红,全网有着近百万粉丝,听他和他的伙计们返璞归真说人话的文化布道。过去十余年一直在大差市开着一间门面,里面杂陈着奇奇怪怪的各种器物、人事、故事。前段时间房东收回了铺子,老吴最终选择回到了白鹿塬上麦田环伺屋舍可眺南山与城垣的老宅,继续着过去的生活和生意,此处甚高,可俯瞰塬下这座方城。

城墙的门很宽大,进进出出才有了车水马龙。有的人在放弃,有的人在坚守,有的人在观望,有的人在思考,有的人在行动,有的人还会回来,有的人终将离去。

冬去春来,人是这一切的根本!

落井下石从来不缺,在大时代里逆流的人才是真正理性的孤勇者。

当我们摒弃这些过去繁荣的慨叹、当下败北的惊诧,平静的去看这座老城在今天这个时代中的危机两面,依然能够洞见巨大的可能。

我始终相信,一如不算古城的南头古城承载见证了深圳中心的迁移与回归一样。西安也必然要在城市化进程中,以及城市治理者、参与者的共同作用下,见证国际化西安的中心迁移与回归。

极具可能,西安城墙内的老城会从全城人工作生活的重心、中心,演变成为部分人工作生活的花园、乐园和全城人心有所寄的祠堂、圣殿。

西安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无论曲江池、大明宫,还是小雁塔、昆明池,那些旅游景点更多的是复原历史满足今天人们文化旅游观光消费的道场,而无法创建起一种触动人心的深度人文、活着的有温度的属于一城一地的独特的,在地性的活化生活,这种本地人生活的旅游和外地人旅游的生活,才是一座城市真正人文化、国际化的正大内涵。

以隋唐皇城为基底,以元明城墙为外衣的西安城墙,用14公里的城垣圈囿出百余年来,西安城的物理范畴、长安城的文化意象。极具可能性和可塑性的,便是能够认知到一时的热闹与长期的扎根之间本质的场景区别、价值区别,其背后便是生产力、生产要素、生产关系新的重构。

比如老城内富集的硬件存量资源:高密度的医疗设施、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中心至外围各区的距离均好性;软件存量资源:从唐元明清至近当代的丰富遗存和岁月风貌、家喻户晓的影响力、过去一个周期的各种试错、当下依旧高度的人心的关切。

当我们把这些要素进行跨时空碰撞、人为化制造冲突,便有可能为老城找到以此为魂的全新规划定位。规划本身应该是去规划的,应该首先是意识、思想、政策上的,而不是完全形态尺度、物理空间上的。只有这样才会出现基于每一个有趣的灵魂的强大自我创造力,形成的示范性、聚合性、带动性,从而燎原。从超级个体走向超级族群,实现超级市场。

在一城多心超级人口城市的大背景下,城市必然是多属地、人群必然是多样性。老城所需,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只需要定位、打动、吸引热爱老城的人群,即要素反迁徙,大城市的小族群,人文之地让人文之人来复兴。从而从政府到民间,从社会到市场,能够抓住疫情之后和人均GDP过万之后双周期叠加带来的全新的生活理念、生活选择双机遇叠加带来的城市更新机遇。形成这类人群和以此为核心形成的人、产业、生活、生态。即基于人的聚集来实现产业的小群落聚集,形成集群推动的二次复活、复兴发展。即超级个体、超级族群和超级市场之间的逻辑与可能。

比如由政府统筹,以联合体、产业基金、多权分离等方式,围绕各大医院医疗资源和医院周边老旧建筑更新改造、外围城区入城便捷均好等,构建基于医疗保障的泛养老产业或者细分养老的失能失智群体五分钟养老产业圈。

比如类似于解放门街道三年以来摸索的有机更新模式,整合建大、交大、师大等高校及社会机构,基于老旧街区实际,破除传统的“拆”、“改”思维,从规划思路和实操路径层面探索创新。提取属地元素,比如街角的梧桐树、街巷的流浪猫、解放门的拟人化IP解先生等等,形成以点带面、文化赋能、原地更新。极好的通过微更新、轻更新,保留区域的历史风貌和岁月价值,实现匹配自身实际和时代发展所需的承继与升级。(后续系列专题讲述)

比如规划人文教育生活圈,依托爱知中学、八十九中、西安小学、后宰门小学等教育学区,梳理改造陪读社区、陪读社交聚落、陪读创业聚落等。把本体之外的效应释放出来,把核心人群的周边关联起来,形成城市与人的双赢。

比如培育创意创业商务圈,以旧为新,以时光为价值,以更新变契机,将老城内的商业往商务转化、人居往人文诉求,把本体行业的种种业态,进行创意+和+创意,进行文化+和+文化。

还有诸如南马道巷情境餐饮区、建国门老菜场等来自于市场化探索的星星之火已经给与部分答案,而所需,一场东风而!

本文经无拙庄主授权刊发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