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最多海岛的城,比潮汕好吃多了
△阔别多年,GiGi炎明熹回汕尾跟家人齐聚吃擂茶和菜粿。/视频截图
很多人惊叹原来汕尾如此藏龙卧虎,前不久五条人乐队已经让很多人听闻了海陆丰的大名,老艺术家真想借此机会聊聊这座低调的海滨城市。
很多人经常误以为它是一座潮汕城市,相比起汕头的响亮名声,同样位于粤东的汕尾,像 深藏功与名的深山高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相比起汕尾,我们对海陆丰可能更为熟知,所谓 “天上雷公,地上海陆丰”的说法,似乎让汕尾这片地添了霸气蛮横的刻板印象,实际上它的最初意思是形容 海陆丰人正直勇敢、顽强剽悍的性格。
近些年来,汕尾凭借着绵长的海岸线和各种各样的丰富海岛, 晋升成出游意向增速最快的新兴网红城市,人们才惊觉,距离汕头204公里的汕尾,不是才开始厚积薄发,而是被我们低估已久了。
△汕尾这座城,或许被我们低估已久。/视觉中国
01
广东海岛最多的地级市,早该火了
毫不夸张,汕尾的海在广东省是可以傲然称绝的。说一个冷知识, 汕尾是广东省海岛最多的地级市,有海岛881个,只不过其中绝大部分是无人海岛。论起海岸线,汕尾的海岸线长达455公里, 居全省第二,仅次于湛江。
△汕尾是广东省海岛最多的地级市。/视觉中国
汕尾之名,也是来源于海沙滩的沙垅线。“汕”是指海滩的高处,有山有海之地,而当地方言 “线”“汕”不分,“尾”“美”不分,于是他们常说“汕美汕美”,叫多了就成了“汕尾”。很多人误以为汕尾跟汕头有地理上的首尾之分,其实汕头与汕尾两地并不接壤,汕尾属于粤东沿海地带,跟潮汕地区也并没有关系。
汕尾最享有盛名的海莫过于 红海湾遮浪岛。遮浪岛地处红海湾与碣石湾交汇处,素有“粤东麒麟角”美名,半岛伸入海中央,像一幅天然屏障挡住东西两面的风浪,于是形成了这里 最独特的“遮浪”奇观——
当在一侧海边散步,可以感受风平浪静、波光粼粼的恬静柔美;而在另一侧,则可以欣赏惊浪拍天、“卷起千堆雪”的壮美,一动一静的迥异景象,堪称 “中国观浪第一湾”。
△红海湾遮浪岛,一半平静一半汹涌。/视觉中国
由于红海湾遮浪半岛濒临南海,山势呈东西走向,这里冬夏两季南北岸海上风浪迥异。正因为独一无二的地形特点,这里是举办帆船帆板比赛的绝佳场地,海面常年适宜开展帆板、滑水、摩托快艇等海上游乐项目。
不仅如此,岛上历史悠久的人文古迹也是风景线, 南海观音寺、宫前妈祖庙、南天门等给岛添了不少渔乡古韵。
“粤东黄金海岸”——这是很多人没想到的汕尾。占到全省海岸线长度11%的它,岛屿资源实在太丰富了,除了红海湾,还有 施公寮岛、金厢滩、金町湾、龟龄岛、金屿岛等隐秘的海湾,弯曲且瑰丽。
△施公寮岛上风车随风转动。/视觉中国
汕尾可以说是被大海滋养起来的城市,位于汕尾城区东面,与大海相通的 品清湖,是 我国大陆最大的滨海咸水泻湖,也是亚洲第二大泻湖,南面是浩瀚辽阔的太平洋。这里潮起潮落之间更迭出了一座泻湖型天然避风港口——汕尾港,才有了因港兴城的汕尾城, 品清湖因此被誉为汕尾的“母亲湖”。
△品清湖,汕尾的“母亲湖”。
除此之外,汕尾还是隐藏的生态之城。早在十多年前,汕尾市海丰县就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 “中国水鸟之乡”的称号,也是 省内唯一获得这个称号的县。这里有达国家一级标准的空气质量,也有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鸟类物种数量和珍稀鸟类种群数量每年都呈上升趋势。
近些年来,我们才发现, 粤东海滨城市中隐藏的优等生,原来是它。汕尾的海优越之处不仅在于观赏性,更在于涵养了舒适悠闲的宜居环境。
△汕尾还是“中国水鸟之乡”。/图虫创意
去年9月,汕尾还拿下了 “冬养城市”的称号。一到冬天,这座滨海城市气候暖和舒适,年平均气温22.5℃,整个冬季90天有87天为无冬日。四季温暖的气候,傲然延伸的海岸线,吸引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候鸟游客”。
02
汕尾的包容,超乎你想象
别看汕尾小, 它的海洋文化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早在新石器时代,汕尾属于南越部落的一个分支时,这里就有先民开始利用海洋资源,在此渔猎种植,繁衍生息。
汕尾港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早在宋初就形成渔业发达的商埠,从清乾隆年间的石碑中就能瞥见汕尾繁荣的过往:“汕尾一镇, 舟楫云屯,商旅雨集,亦海邑一大区会也。”
在上世纪20年代,汕尾渔港已经是全国沿海开放的第一类口岸, 还曾有“小香港”之称,因港兴城的汕尾,陆续出现了不同的商港和渔港等。
△汕尾曾有“小香港”之称。 / 图虫创意
对于汕尾来说,海洋文化由来已久,海上疍民留在此地世代繁衍, 渔歌文化由此应运而生,据 明代的《嘉靖志》记载:“来航去舶,擢歌相闻。”生活在汕尾沿海,以舟为家、以渔为生的瓯船渔民,不仅善于捕鱼,而且他们也喜欢以歌表达情感,这便有了相互斗渔歌的习俗。
汕尾处于广东东南沿海区,据史料记载,东晋南北朝就已经出现了第一次移民高潮, 中原和闽南汉人不断入迁粤东海域地区。
在唐宋时期,这里就已经形成了 广府、福佬和客家三大民系,福佬文化也早在汕尾海域分布扩散,与本土文化兼收并蓄,福建的妈祖文化沿着海域逐步扩散到汕尾地带,并继续沿着海域传播到浙江、上海等地区。
“汕尾到底是不是属于潮汕地区”这一问题直到现在都还在争论,闽南民系的迁徙晚于潮汕移民,而且是从福建沿海直接迁入,严格来说不是一个民系。
汕尾曾经确实在1958年至1983年的短短25年隶属汕头地区管辖,但相对于长达上千年隶属惠州府比起来,也不算长。但从广义上来说,两个民系从地缘、历史文化的根源来说,都较为相似,且互相影响。
△汕尾海上疍民多,福佬文化早有积淀。/图虫创意
这也就是为什么 汕尾的渔民同样崇拜妈祖,修建妈祖神像,妈祖的信仰在他们本土的渔歌里也有体现:“水清清,汕尾建有妈祖宫,海蓝蓝,汕尾生意真正旺,鱼虾再多卖到了,买回食粮时光。”而且汕尾大部分地区同样的 海丰话,更接近于泉漳话,而非潮汕话。
汕尾地方不大,但 方言实在丰富多样,在岭南地区中称得上是“兼收并蓄”地包容,除了大部分的福佬话方言区,在海丰、陆丰的北部以及陆河县全境都分布着客家人,也有部分居民日常用白话交流,境内少数乡镇、村落还分布着明代“卫所”军制留下的产物——军话,在海丰县鹅埠镇红罗 畲族村还居住着为数不多的畲族,他们日常用畲语交流。
△汕尾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视觉中国
如今的汕尾文化,已经是 集福佬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于一体的多元融合体,它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在民间保留了很多古老的民俗。
除了汕尾渔歌之外, 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麒麟舞、甲子英歌舞等国家级“非遗”项目都能在汕尾找到, 中国南方所剩无几的皮影戏也能在陆丰寻得,它也是中国三大皮影系统之一的潮州影的唯一遗存。
03
汕尾人,向外闯又恋家
或许你也发现了,汕尾人好像遍布全国各地。尤其在广深和港澳片区,汕尾人的足迹不比潮汕人少。有数据显示,在深圳的汕尾人有20多万,一个陆河县也就30万人口,在深圳的陆河人就有接近8万人, 整个珠三角的汕尾人差不多能有100万人。
这些在外的汕尾人跟潮汕人类似,同样善于经商,大多都敢闯敢拼。或许向外打拼的游子越多,那根牵引回到家乡的感情线也越坚韧。
他们渴望回到汕尾,虽然比不上一线城市的繁华,但市井味浓厚的县城也刚刚好,那股 咸水味就是属于汕尾的生活味,是他们心心念念的、安逸的港湾。
△汕尾街道的市井气和烟火味。/《汕尾寻味》
在汕尾待过的人,或许会从汕尾的美食发现很多地方的影子—— 广府、潮汕、闽南、客家的饮食文化好像都有所渗透,博采众长,在这样的基础上又衍生出独特的本土风味。
源远流长的海洋文化是汕尾的优势,从 “海陆丰”地名三个字就能感受到此地向来 以“南海物丰”为名,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汕尾的海鲜当然可以称得上丰厚。最有名的当属汕尾南端晨洲村的生蚝,这里出产的 生蚝因“肥硕珠圆、肚白耳黑、酥甜无粕”闻名全国。
△汕尾街道的市井气和烟火味。
除此之外,汕尾人爱吃海鱼,尤爱 马鲛鱼和麻鱼。他们逢年过节,每家都要做点马鲛鱼丸,这地位就跟北方人包饺子差不多,在他们眼中,马鲛鱼白肉做的鱼丸才叫鱼丸,用其他鱼做的,本地根本不认。
而 鳗鱼游到汕尾海域,就被他们称为“麻鱼”,他们自有吃麻鱼的一套,新鲜的麻鱼搭配腌制的咸菜,翻炒能祛腥赋味,还能将麻鱼的咸鲜味调得更加出挑,或者单单用苦瓜调味,搭配嫩滑的粿条,就是一道风味绝佳的海鲜早餐。
△麻鱼搭配苦瓜成就一碗风味独特的粿条汤。/《汕尾寻味》
很多人都知道,潮汕人爱吃各种粿。但在 汕尾人的小吃文化里,粿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主角。
在街边小摊档五块钱就能买到一份 菜头粿、卷粿、牛腩粿、层糕粿……开着“小电驴”拐到巷子角落,总能发现各种各样的小吃店,有的可能都叫不上名来。 “面猴”不是一种猴子,“咸丸”也并不咸,这些是只有汕尾人才知道的美食密码。
△菜头粿和层糕粿是汕尾之味。/《汕尾寻味》
潮汕人爱功夫茶,而 汕尾人爱擂一碗咸茶。咸茶也并不等同于茶,它是一种以茶为食俗的古早味的代表。
汕尾吃擂咸茶的习俗,古已有之。海丰县清代知名举人黄汉宗曾写有《擂咸茶》一诗:“海丰时俗尚咸茶,牙钵擎来共一家,厚薄人情何处见?看她多少下芝麻。”
△香港歌手曾比特回汕尾海丰秀擂茶技艺。
他们将茶叶、芝麻一齐放进茶钵,再用石榴木制成的擂茶槌在茶钵里来回擂动,将茶叶、芝麻搅拌捣碎成稀粉糊,再放少许盐,加入煮沸的开水冲开便成一碗擂茶,吃擂茶时可以放入炒米、熟花生米,炒好的芹菜、香菜、虾米、鱿鱼丝等
在汕尾,凡是有吃擂茶的地方,每年正月初七都被俗称为“开茶日”,人们在这一天放入七样菜一起擂成菜茶。 一碗热气腾腾的咸茶,就是汕尾民间待客的最高礼待。
△擂咸茶,汕尾人最不能割舍的乡土味。
近两年,汕尾的 GDP增速在全省都位居首位,如今汕尾确立了“深汕合作、海岸经济”的发展战略 ,深汕合作区建立,乘坐高铁50分钟,便能从深圳直达海丰的鲘门站。汕尾 正在由过去的被忽略已久的边缘地带,变成联 结粤东与珠三角的桥头堡,逐渐往“大湾区的后花园”定位靠拢。
或许我们了解的汕尾,仅仅只是“天上雷公,地上海陆丰”的生猛江湖草莽气质,但只有在这片土地踏过,才会感受到汕尾的真实可触的魅力。
△汕尾城中的变化肉眼可见,但生活气息依旧浓厚。/视觉中国
对于他们来说,向外打拼的狠劲和笃定,来源于家乡给予的情感养分和归属感。
港湾边上飘着海腥味的空气、烟火缭绕的小摊档、悠闲自得的生活节奏才是家乡不可替代的氛围。
就像五条人在《心肝痛》里的一句歌词说的一样: “生活不是只有挣钱,生活要像海里的鱼。”
△在外的汕尾人,总会想念家乡的咸水味。/图虫创意
参考资料:
[1]最适合看海的小众城市,藏不住了|读城记工作室
[2]汕尾 | 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中国国家地理
[3]生态文学| 汕尾纪事|澎湃新闻
[4]汕尾市旅游发展研究|习复芳、王跃德、魏菊芳
[5]汕尾市红海湾滨海景观资源研究|张春柔
[6]历史的“舟楫之地”现代的产业港口|《海洋与渔业》
[7]汕尾渔歌的考察与研究|谢欢、雷雨虹
[8]音乐地理学视阈下广东汕尾渔歌生存缘由研究|马达、毕淑婷
[9]汕尾现象:不应落后的最落后沿海城市|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