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斌
第1158期
写在前面
近几年来,随着自驾游的兴起,“皖南川藏线”已成为皖南乃至地区的著名网红打卡地,倍受广大驴友的青睐。可是你知道“皖南川藏线”曾经的故事吗?你知道“皖南川藏线”的前身——桃岭公路,就是在原泾县县委书记王乐平力主下修建的吗?
王乐平,1928年10月8日出生于无为市泥汊镇于家村,1942年10月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无为县泥汊乡党支部委员,苏皖边区政府两淮盐政总局科员,太和县委干训队长,芜湖专署办公室主任,广德县长、县委书记,中共芜湖地委办公室主任,中共泾县县委书记、革委会主任,中共芜湖地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中共徽州地委常委、行署副专员,中共徽州地委副书记,中共淮南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中共安徽省委党史工委副主任。1995年离休,享受副省长级医疗待遇。中共第四届安徽省委委员,中共十三大代表。2013年12月11日,在合肥病逝,享年85岁。
一
桃岭,一个从诞生就与世隔绝的村落,在没有对外公路的岁月里,桃岭人民尝遍了祖祖辈辈挨过的苦难,被一条大扁担压得透不过气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体会着“两年只睡一年床,一年要吃两年粮”的苦楚。
桃岭是皖南革命老区,1932年桃岭村榆林坦就成立了皖南特区苏维埃政府,也是抗战时期我党游击队的根据地。解放后,由于底子薄,桃岭在经济上没有多大改善,特别是交通不便严重制约了桃岭的经济发展。1966年,王乐平调任泾县县委代书记,了解到桃岭的实际情况,就在心里反复琢磨桃岭的出路在哪里。
1969年,王乐平带着交通局长和技术员来到桃岭考察。初到桃岭的晚上,王乐平夜不能寐,他一个人在油灯下翻看着资料,每一个数据都浸透着桃岭人的艰辛。这里没有一分田,山场面积3.2万亩,木材可采量8.2万立方米。因为没有能通车的公路,采伐下来的木材无法运出去。
1958年,大炼钢铁时放倒的大树依然沉睡在山上,运不出去只好烂在山上种香菇。桃岭人将能用的大树锯成木板,每人每次挑百十斤出山,卖了换点大米、油盐再挑回来,派出的劳力挑回的粮食只够全大队人吃三天。如果大雪封山三天,家家户户都会断粮。全大队有劳力189个,年运量33460担,需要41825个工,每个劳力一年有221个劳动日用肩挑背驼在搞运输。看了这些数据,王乐平心情很沉重。在县委办公会上,他感慨地说:“同志们,解放都20多年了,桃岭人还是被一条扁担压得抬不起头、直不起腰,我们欠老区桃岭人民太多,只有修通公路才是他们的出路。”
1972年春耕一结束,王乐平带领县交通局技术员、公社书记再一次徒步来到桃岭,这是他第二次进山,也是他的这趟行程,让桃岭人有了希望。
在苏维埃红色政权旧址前,王乐平组织召开了全桃岭大队社员参加的群众大会,挑选这里开会,人们都读懂了王乐平的良苦用心。会议一开始,大家七嘴八舌各执一词,赞成者激动得脸上放光,不赞成的摇头叹气,大家太熟悉又高又险的黄连岭和鸟雀岭这两座大山,大多数人对修路没有信心。
其实,王乐平早就预料到了,他不慌不忙地耐心解答道:“如果我们世世代代都在干等,桃岭贫穷何日才能出头?修路虽然工程巨大,如果我们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万众一心,拿出兰考人的治理盐碱、风沙、水患“三害”的毅力,打通桃岭公路是可行的。”大家听了王乐平的一席话,那些有畏难情绪的人,心眼也跟着活了起来,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
王乐平见机乘热打铁说:“我们算算,这里没有田,冬天不用修水利,与其一年在家烤四个月火,不如就用这四个月空闲时间,脱掉棉袄甩大锤,总能劈开一条路来。三年不行五年、五年不行十年,不怕公路修不通。”那些不赞成的人不吱声了,王乐平看会场上没有反对的声音了,他斩钉截铁地说:“我不怕修路困难,只怕大家没有信心和决心,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劈开一条通外山外的幸福路。桃岭人只需出劳力,至于钢钎、雷管、炸药,由县里解决!大家有没有信心!行不行?”桃岭人群情振奋纷纷表示:“行!行!我们有信心,我们就按王书记说的干,再苦再难,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修路。”大队书记胡润生随即说:“山里人说话算话,说干就干,马上动手。”
桃岭人的态度让王乐平信心十足,他当即表示,作为县委书记,修路出现任何困难,他都会尽自己最大能力帮助解决,鼓励大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出一条通往新生活的康庄大道。
二
在王乐平的亲自指挥和关心指导下,自1972年10月24日开始,为了打通与外面世界的联系,桃岭人向这两座大山开战了。桃岭人夜以继日地开山炸石,全力以赴地修路架桥,用原始工具挑战人类劳动强度极限,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现代版“愚公移山”精神赞歌!
工程开工后,王乐平吃住在桃岭,县里唯一的一辆吉普车,留在县城给其他干部使用。如果是县里重要的会议,他就连夜下山,徒步去县城参加会议。很多次当吉普车来接他的时候,他早就到会场了。他有时想到有什么重大问题需要与同事们商量,就打电话要他们“锻炼锻炼身体”来桃岭开会。青年突击队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连续作战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起早摸晚、开山放炮,为开凿悬崖峭壁,扫除拦路虎奉献青春和汗水。
70年代初,机械化作业刚刚兴起,开山修路仅靠人工挖挑。在开山炸坚硬岩石时,因为装炮、验炮工作粗心大意,炸死了两位浙江请来的技术员,路才修个开头就死了人,前面的路更险更难,不敢搞了,不能搞了,人家那么好的技术都丧了命,就是要搞谁又敢担这么大的风险呢?桃岭人扛起铁钎,收起土筐默默地回村了,热火朝天的工地顿时一片死寂,只有夹着雪花的北风在恣意地刮来刮去。
王乐平得知消息的第二天,又一次爬上了桃岭,面对情绪低落的桃岭干部群众,他没有责备,嘱咐大队干部胡润生、肖冬林做好善后处理工作,先后组织召开了干部座谈会和群众大会,认真分析事故原因,群策群力制定措施,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们找到了事故原因,就一定要认真吸取这个惨痛的教训,浙江的技术员已经教会了我们放炮技术,如果不把路修通,首先就对不起牺牲了的浙江同志啊!桃岭人哪个不想把路修通,早日结束肩挑背驼的苦日子呢?”通过王乐平的思想疏导,消除了桃岭人的顾虑,提振了士气,桃岭人挺直了腰杆,修路激情再一次被点燃,修路又如火如荼地展开了,他们苦干加巧干,强化现场管理,优化放炮工艺,广泛开展生产队与队、青年突击队与铁姑娘之间的劳动竞赛,不分白与昼,全民齐上阵,工程进度日新月异。
由于长时间连续超高强度施工,不少人产生了畏难厌战情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乐平决定召开动员大会,他在会上说:“现在是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全体共产党员要率先垂范,做架桥修路先锋;共青团员敢挑重担,争当青年突击队员。大家要咬紧牙关,不怕疲劳,克服畏难情绪,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苏红公社各个大队支援修路的大军开上了工地,他们说:“按县里规定,我们是在家门口15公里内修路,做义务工。王书记要求我们同心协力、相互支持,桃岭公路通了,大家都受益啊!” 他们的到来,给了桃岭人人力、物力上的鼎力支持和巨大的精神鼓励,桃岭人的信心更足了,干劲更高了。
桥涵架设的施工现场会召开了,点上培训全线铺开,县里来的技术员手把手地教,大家边学边干,从实际操作中掌握技术要领,充分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苦干加巧干,摸索出利用山区木材做拱圈在上面砌上打制成一定规格的石材,做石拱桥的好办法,大大提高了架桥的速度。为了加快进度,他们分三四个片同时施工,不到四个月,所有桥涵全部建成了。
17.8公里的桃岭公路只花了17万元,自己动手自力更生不仅节约了大批物资,更重要的是培养锻炼了一批施工队伍,桃岭大队的青壮劳力人人都是爆破能手,个个都是建拱桥高手。看到工程进度如此神速,县里技术员激动地说:“你们真是好样的!你们就是一批扎根桃岭打不倒、顶得住、压不垮的路桥工程师!”
四处筹来的资金还剩下14万元,桃岭人没有为修路辛劳犒劳一下自己,更没有用这笔钱去增加他们付出四年血汗的工分钱,干线公路修通的实践让他们心胸开阔目光远大了,他们又一鼓作气乘胜再扬鞭,纷纷要求把通往各生产队和主要山场作业区的支线修通,少数经费不够,想办法再筹集一点,说干就干。就这样,桃岭第二次修路高潮又掀起来了,各生产队各自包干又相互支援,14.5公里的支线公路一气呵成。干线支线共32.3公里仅花了36万元就修通了。按国家投资计划需要300万元,这是在办公室想都不敢想的事!桃岭人以彻底改变自己命运的决心、信心和冲天的干劲创造了这气势恢宏、永载史册的人间奇迹!
1975年,六个“之”字形的盘山公路已见雏形,还剩下128个涵道和6座桥梁未通。为了求援,王乐平再次邀请夏德义同志来工地视察,让他亲眼看看这项艰巨的工程和桃岭人修路的决心,他们从河沟里的便道爬上了桃岭,夏德义看了连连说道:“不简单呀!不简单!”当听到还缺少建桥涵道经费时,他毫不犹豫地又批了六万元。
桃岭公路的建设牵动了多少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心啊!一次,王乐平陪同对泾县老区有着深厚革命感情的开国中将王恩茂同志到桃岭。那次,他们是从汀溪走过来的,王乐平在九里岭崴了脚,硬是一走一跛跟着王恩茂徒步爬上了桃岭。王恩茂站在高高的黄雀岭上,看到了桃岭人不畏艰险、排除万难苦战盘山公路的一幕幕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时,被桃岭人奋力开山修路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他在桃岭村住了一晚。60多岁高龄白发苍苍的王恩茂同志不顾一天爬山的劳累,站着讲了49分钟的话,胡长江搬把椅子给他坐,他就是不坐。他亲切地望着大家,问候大家,对早日完工通车,寄予了殷切的期待,这是在夺取公路工程最后胜利的紧要关头,召开的一场鼓士气、鼓干劲的大会。会后党员、团员和社员群众们纷纷表示,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下去,就是累死了也心甘情愿。
三
1976年12月24日,是桃岭人有史以来最红火、最喜庆、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举行了桃岭公路的通车典礼!县里和各公社都派代表前来祝贺,苏红公社各大队也派人来祝贺,桃岭人山外的亲戚也赶来了,熙熙攘攘来了有800多人。典礼邀请的国家木材公司经理来了。已调离了泾县,时任中共芜湖地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兼泾县县委第一书记的王乐平也来了,他们与桃岭人一起来分享这胜利通车的喜悦。
鼓乐齐鸣,鞭炮炸响,史无前例、盛况空前的通车庆典开始了。国家木材公司经理和王乐平相继讲话,他们对桃岭公路的通车表示热烈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盛赞桃岭人民保持和发扬革命传统,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大无畏的英雄气慨,男女老少齐上阵,完全以人力、原始工具与坚硬的岩石的撞击和较量,经过四年零两个月的埋头苦干终于把桃岭公路修通了。
通车典礼上,王乐平激动地说:“你们没有花十年功夫,只花了四年零两个月就把公路修通了,这是一件特大喜事。这样浩大工程,你们完成了,这是红色桃岭,发扬光大光荣的老区人民革命传统的结果。桃岭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你们的功绩将永远载入史册。”
公路通了,紧接着电通了,桃岭一片光明;县粮食部门建起了粮站,县供销社设立了门市部,桃岭人买米买油买盐等生活用品,再也不用起早翻山到山外了;班车也通了,桃岭人两小时就能到县城,实现了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桃岭人做梦都不敢想的奇迹。当年,桃岭大队人均收入由92元增长到1000元,是修路前的十倍,第二年人均收入2600多元,又翻了一倍。桃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桃岭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1995年,王乐平离休后,依然时刻关注着桃岭人民生活。他积极争取省红色旅游项目资金,拓宽路面,由石土路面改造成水泥路面,并增设了防护栏、弯道镜。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桃岭人民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相继开发了茶业,檀皮两大优质基地。随着“皖南川藏线”旅游的开发,给桃岭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山村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旅游业带动了全村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东起宁国市青龙乡,西至泾县的蔡村镇的桃岭盘山公路,其最险峻的就是桃岭段“六道湾”,因为九曲十八弯,酷似川藏线上的“七十二拐”,便被称为“皖南川藏线”,现已成为自驾游爱好者向往的旅游天堂。
今天的幸福路,蜿蜒秀美的六道湾,就是王乐平带领桃岭人民自力更生、战天斗地、改造自然、造福社会的一座移不走的岭上丰碑。
(作者系淮南矿业集团生产技术部副部长,高级工程师)
制作:童达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