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里的荷塘中,满池翠绿的荷叶让人心旷神怡;在“寻根追味”小吃街,拌面、烫嘴豆腐等特色沙县小吃让人欲罢不能……5月19日,2022“中国旅游日”福建分会场主题活动在被誉为“沙县小吃第一村”的三明市沙县区俞邦村举办,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体验乡村之旅。
近年来,三明市以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为目标,通过规划先行、业态创新以及示范带动等方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涌现出了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沙县区夏茂镇俞邦村、泰宁县杉城镇际溪村等一批乡村旅游实践样板,让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规划先行,提升乡村“颜值”
走进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只见群山环抱,小桥流水,诗韵幽幽,宛如一幅格调文雅、笔墨清秀的山水画。沿着石板路拾级而上,可以看到一座座青瓦土墙的古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桂峰村现存有蔡氏祖庙、蔡氏宗祠等明清典型古建筑39座,被誉为“厝厝均有文化,满街都是历史”,吸引了各地游客。
“近年来,桂峰村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通过制定村庄规划,成立古民居保护管理协会,对村里的古民居进行抢救性修缮,目前已修缮30多栋,古街古厝重新焕发出生机。”桂峰村党总支书记蔡华日说,同时,村里还大力开发特色民宿、农家乐和庭院等乡村旅游业态,推出了酒肆、小吃店等各种特色作坊,连续多年举办晒秋活动,游客接踵而至,周末、节假日更是络绎不绝。
乡村旅游要发展,规划是关键。三明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永生说,2021年,三明市政府办公室印发的《三明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专项规划》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全市要改善乡村旅游环境、提升旅游形象,每个县至少打造一个以上金牌旅游村,推动三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走进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泰宁县上青乡崇际村,只见这里群山环绕,满眼翠绿,一幢幢白墙黛瓦的房屋错落有致,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道路宽阔通畅,村庄面貌干净、整洁、有序。“村里将生态环境保护写入村规民约,全村近50%的林地纳入生态公益林管护,成立了全县第一支‘巾帼护河队’,建成生态护岸、观水长廊、龙鳞坝、江心岛、乐水亭等设施,推出民游浆豆腐制作工艺体验,不断讲好‘一条鲤鱼:好生态带来好日子’的故事。”崇际村党支部书记李文祥介绍。
泰宁县文体和旅游局负责人说:“为了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现代田园乡村,多年来,泰宁把‘五个留’(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魂)的要求体现在乡村旅游规划设计之中,并在实践中做到‘三不两保留一避免’(既不大修大改、不大拆大建、不大挖大填,保留农村传统民俗风情、保留田园风光,避免同质倾向),让青山绿水可持续转化为无价之宝,充分展示丹霞田园自然生态之美和乡村特色文化魅力。”
创新驱动,新产品“多点开花”
在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泰宁县际溪村,这里不仅有美丽动人的丹霞田园风光,还有浓郁的耕读文化,朱熹、李纲、杨时等历史名人都曾经在此隐居耕读。近年来,际溪村突出耕读文化,打造的耕读李家景区成为网红打卡点。
“际溪村将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与农业有机结合,打造了读隅山居、星空民宿、静心书院、研学营地、台湾自然教育工坊、鹿趣园等一批乡村旅游项目,着力打造成为集耕读文化体验、养生度假、田园生活、岩穴苦读于一体的耕读文化旅游目的地,每年吸引20多万人次前来体验,曾经的典型贫困村变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该村党支部书记林永胜说。
际溪村是三明市差异化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缩影。三明市文化和旅游局四级调研员陈明雕介绍,为了推动乡村旅游发展,近年来,三明市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一县一品一特色”的差异化发展道路,开发具有三明特色的观光、休闲、度假、康养、研学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多层次、全方位体验性项目层出不穷。
去年以来,俞邦村依托传统沙县小吃,积极探索产业创新,不断延伸产业链,做优“寻根追味”特色乡村游,打造富民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俞邦村突出沙县小吃特色,稳步推进50个提升改造项目,设立了寻味俞邦小吃制作体验区,让游客深入了解沙县小吃文化。”俞邦村第一书记苏启任说。
20多年前,位于三明永安市九龙溪畔的霞鹤村,以经营煤矿为主。为了响应国家“关井压产”、绿色生态发展政策,村里关闭了矿井,村财政收入缩减了不少。“为了改变这一困境,村里积极破题转型,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在乡村旅游上做文章。”霞鹤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吉杰介绍,村两委干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作用,积极做好“生态+”文章,推动田园变公园、村民变股民、务农变务工、产品变礼品,让霞鹤村实现了“美丽蜕变”。
示范带动,托起致富“金饭碗”
民宿作为游客体验“理想生活”的重要载体,是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引导民宿向规范化、规模化、特色化方向发展,早在2015年,三明市就制定出台了《三明市“绿野乡居”民宿设施与服务规范》,启动了“绿野乡居”民宿评定工作。“截至目前,三明市已评出‘绿野乡居’民宿112家,通过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三明市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三明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共服务科科长王秀明介绍。
位于大田县桃源镇东坂畲族村的“大熊小屋”民宿,是由台湾休闲农业规划团队辅导,当地村民利用闲散古厝打造的“绿野乡居”。“大熊小屋”民宿业主熊友来介绍,游客住在这里,不仅能够感受人性化服务,还能领略当地的生态景观、历史传统建筑、畲族特色风情,一举多得。
近年来,蓬勃发展的三明乡村旅游,不仅带动当地村民参与到旅游发展中,也吸引了外地青年返乡创业,大力发展“乡愁经济”,走出了一条乡村旅游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走进宁化县湖村镇巫坊村,一幅印有“东方军之路,画里巫坊”的红色彩绘墙映入眼帘。近年来,巫坊村围绕“红+绿”主线,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发展绿色采摘,吸引了众多游客。
中午时分,村里的“新街口饭店”老板雷炎坤正在忙着接待客人。“借助村里发展旅游的东风,我开了这家特色土菜馆。旅游旺季时,一天的营业额就有几千元,日子过得越来越好。”雷炎坤说。
在清流县嵩溪镇元山村邵坑,有一座废弃的05兵工厂,这里曾是生产65式82毫米无后坐力火炮的地方。随着三明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外打拼的巫升宇返乡创业,将这里改造成军旅训练基地、特色农家乐,成为外地游客到清流的打卡点。
“与别的农家乐不同,这里的露天土灶是石砌的烧烤、火锅两用桌,最大限度还原当年兵工厂的文化。游客来到这里,可以一边品尝特色农家宴,一边欣赏公社墙壁上那富有年代感的墙画,体验当年的‘公社大锅饭’。”巫升宇说。
据了解,近年来,三明市以做旺人气、培育主体、提升品质为重点,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全面发展。2021年,全市接待游客4350.1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49.37亿元。其中,乡村旅游观光休闲游客约占1/2。
下一步,三明市将把乡村旅游工作纳入全市“十四五”文旅改革发展专项规划,重点培育扶持一批基础条件好、历史文化深厚、地域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项目,同时,建立市、县、乡、村、旅游企业联合营销机制,引导广大个体经营者组成联合体“抱团”闯市场,提升三明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助力三明做大做强做优文旅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