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龙门的传说

旅游 大河涛声 2022-05-30 07:36

原标题:郭进拴|龙门的传说

郭进拴|龙门的传说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定居龙门香山,他被这里的景色所迷醉,感慨道:“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的山水充满了灵性,而龙门石窟则是山水的眼睛。她以10万余尊造像使世界惊艳,一座石刻艺术宝库和一份世界文化遗产就镶嵌在伊河两岸的西山和东山之上。山体上精心布置的灯驱散了龙门的黑夜,织就万般绚丽的景象,让人恍若梦幻之中。

入夜的龙门清幽雅致、玄妙空灵。这里水绕山,山环水,徜徉其间,有“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的时光倒流之感。白天看去略显古朴的龙门桥,夜晚却恰似一道彩虹飞架伊河两岸,桥身的霓虹灯流光溢彩,吸引了众多流连忘返的游客。

站在龙门桥上,东山和西山上连绵的佛窟像闪烁璀璨光芒的历史长廊铺展在眼前。这条长廊的起点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连续大规模营造400余年之久。石窟的造像千姿百态,令人赞叹。此刻,她正期待着与你凝望与交谈。

昼与夜的交替,光与影的变换,千余盏灯饰装扮下的龙门石窟,数以万计的大小佛龛、佛像如电影般完美呈现,惊艳了每一个游者的眼眸,也植入了我最渴望的心理期盼。

耳边一缕缕古典乐曲悠然入心,夜色下的龙门少了白日里的喧嚣和嘈杂,多了几分静谧和恬淡。一切都是那么安静,我们放轻脚步,放松心情,由北向南行走在青石铺就的石路上。左边伊水泱泱,灯光洒在河面上,柔和祥瑞的灯带勾画出香山的轮廓。而右边几潭依山的泉水,温润多情,千百年来汩汩流淌。我们穿过龙门桥,沿西山脚下南行,约百米处,见西侧崖壁上一股山泉悬流直下,此泉宽约两米,为半圆形深潭。近前,仰观其倾泻之势,静听其哗哗作响之声,忍不住用手掬起一捧泉水,洒向空中,空中便有许多珍珠落入泉水里。在龙门众多的溪流山泉中,尤以禹王池水势最盛,景色最美。

走近禹王池,隐隐听到泉水叮咚,这响声更衬托出龙门的幽静,各种纷扰的思绪悄然远去,一种难以形容的平静由内心悄然滋生。“山水本自佳,游人已忘虑。碧泉更幽绝,赏爱未能去。”此情此景,使我蓦然想起韦应物《游龙门香山泉》的诗句来。

伊河岸边,翠绿的柳枝随风摇曳,一条条灯带将漫水桥、龙门桥、夹岸两山和亭台楼阁渲染得充满诗情画意。灯光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为伊河披上了霓裳。

关于龙门口形成原因的各种故事性解释,除“龙门开不开”的传说外,还流传着“黄龙劈龙门”、“大禹凿龙门”和“鲁班劈龙门”三个不同版本。

★黄龙劈龙门 相传远古时期,河洛大地暴雨成灾,洪水肆虐,生灵涂炭,只剩下了伏羲、女娲两兄妹被围困在洛阳南边的山脊上哭泣。玉皇大帝闻报,立即派没有子嗣的老黄龙前往营救。

老黄龙变成一位慈祥的老人,来到伏羲、女娲面前,收他们为义子、义女,并竭力劝他们兄妹结为夫妻。“要让俺俩成亲,除非这石山断成两截!”兄妹二人认为兄妹成亲有失伦理,无论如何也不肯答应。

“这有何难?”老黄龙哈哈一笑,随即现出龙身,腾空飞起,甩龙尾向青石山用力劈去,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山断了,水泄了。大山断裂之处,形成一个南北贯通的大山口,像高耸威严的南天门。此地也因系老黄龙所劈,遂称“龙门”。

★大禹凿龙门 相传很久以前,神州大地洪水滔天,百姓流离失所,鲧(gǔn)受命治理洪水。谁知,鲧治水只知堵拦,不知疏导,导致龙门一带山越来越高,积水也越来越深,百姓怨声载道。

大禹临危受命,实地勘察后,认为要消除山南的水患,唯一的办法就是把青石山打开一个缺口,把积水倒入黄河,再注入大海。可青石山石质坚硬,工程进度很慢。

大禹拯救万民的善心和勇气感动了大海中的神龟和应龙,它们也赶来助阵。应龙腾空跃起,以龙尾猛击山石,神龟则把石块运到别处。后来,大禹又找来石砭(biān),对准应龙击开的小缺口砸去,只听“轰隆”一声,青石山被砸开了个门状的大口子,洪水汹涌而下。因为应龙在砸山口时立了大功,后人就把这个山口叫“龙门”。

★鲁班劈龙门 被民间尊称为工匠“祖师”的鲁班,听说一座大山挡住了黄河河道,造成河水泛滥成灾,百姓深受其害,便决定与父亲一道去劈山凿石疏通河道,为当地百姓消灾除难。

出发前,鲁班拿出五尺杆(丈量尺寸的工具)让父亲骑上,并嘱咐说:“杆子起飞后,你闭上眼睛,不论听到什么声音都不要睁眼,杆子落地之处,就是咱们要去的地方。”

按照鲁班的嘱咐,鲁班的父亲闭上双眼,五尺杆晃了几晃,竟变成了一条巨龙,腾空飞起,向黄河上游飞去。鲁班也携带工具,大步流星地向西方赶去。

当飞临如今龙门上空时,鲁班的父亲突然听到了非常悲切的呼救声。原来,有一人不慎落入一望无际的汝阳江,这汝阳江正是由于青石山挡住了水路而变成的。

由于救人心切,鲁班的父亲竟忘了儿子的嘱咐睁开了眼睛。这时,他所骑的巨龙又变成了五尺杆,落到茫茫汝阳江中。这时,鲁班也赶到了。他忙抡起开山大斧,朝青石山劈了下去,只听“咣当”一声,青石山被劈开了一个口子,江水汹涌而下。

洛阳,素称“九朝古都”,但实际上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洛阳作为都城,前后历经

时1500年,是中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时间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古都。

距市区13公里的龙门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这里两岸香山、龙门山对立,伊水中流,远望就象天然的门阙一样。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获得了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隋炀帝都洛阳,因宫城城门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龙门”之名即延用至今。

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就雕刻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南北长约1公里。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开始营造,经过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延至北宋,累计大规模开凿约四百余年,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万尊。其窟龛、造像和题记数量之多,居中国石窟之冠,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61年确定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凌驾于佛教之上的宗教艺术,由于魏、唐两代皇室的参与而形成了龙门石窟皇家风范的重要特色,许多窟龛或造象的兴废变迁都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龙门山色”自古即为洛阳八景之首。北魏以来,这里松柏苍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为有名。山脚处泉水汩汩,伊水碧波荡漾,唐代时行船往来,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形成了旖旎葱茏,。钟灵毓秀的龙门山色。伊阙风光。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帝王将相,高僧大德徜徉于此,赋诗吟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的佳句,声名远扬,今诵尤新。

潜溪寺为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内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主像阿弥陀佛居中而坐,身体各部比例匀称,面容丰满,胸部隆起,表情静穆慈祥。两侧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体躯比例适中,丰满敦厚,表情温雅文静,富于人情味,揭示了唐初雕刻艺术的长足发展。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是佛教净土宗供奉的偶像。

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又一个繁盛时期。佛教学风在“破斥南北、禅义均弘”形势下,南北佛教徒们不断地交流和互相影响,完成了对以前各种佛教学说的概括和总结,从而使佛教中国化的趋向更加明显,也使佛教造像艺术充满了清新与活力。因此,在造像艺术上发生了不同于北魏时代造像风格的变化,潜溪寺中的造像已揭开了盛唐那种丰腴、典雅的造像风格的序曲。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意义重大、比较彻底的汉化改革,历史上称为“孝文改制”。由最高统治者实行的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对当时皇家贵族发愿开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响。宾阳中洞的造像风格和服饰就是孝文帝改制在文化上的反映。

1982年,洛阳龙门作为举世闻名的人文景观,以洛阳龙门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传说很久以前,洛阳的南郊有一片很大的湖水,湖面迷雾妖娆,四周青山巍然屹立,人们常常在山上放牧种植,在湖里打鱼,生活十分安详平静。村里有个孩子尤为勤劳,天天去山上放羊,经常能听到从地下传出几声奇怪的声响“开不开”,回家后告诉给母亲。母亲就对她说,要是再听到的话就回答说:“开!”第二天孩子就按妈妈说的回答了一声,结果,话音刚落,就地动山摇起来,龙门山一下子从中间断裂开了,原本平静的湖水突然从裂口喷涌而出,好似万马奔腾般地绕过洛阳城,一泻千里直奔向了东海。一阵汹涌磅礴过后,两山依水的崖壁上出现了密密麻麻的蜂窝一样的窟隆,排列有序,窟隆内全是石像,有的模样还非常的清晰可见,有的轮廓模糊不清,各种各样的姿态实在是奇观。于是从那以后,洛阳的龙门石窟便为天下人所知,许许多多的慕名者前来一睹神奇,成了古今中外旅游度假的圣地。

郭进拴,1958年5月出生,笔名"智泉"、"郭笑"。河南省汝州市临汝镇鳌头村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1987年毕业于中国文学函授大学,1993年结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作家班,1998年结业于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1980年参加工作,曾任《乡音》主编,《豫西报》副刊编辑,《风穴文艺》《沧桑》执行主编,汝州市作家协会第一副主席兼秘书长,河南省平顶山市文联创研室主任,平顶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华夏风情·观音文化》执行副主编,《大香山》执行主编,《河南报告文学》主编,《鹰城》《尧山》总编辑。现为《文艺界》《智泉流韵》《文学艺术家》《豫西作家》总编辑,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中华网络作家协会第一副主席兼秘书长,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会员,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文艺创作专业委员会委员。策划并组织了中国作家石人山笔会、中国作家温泉笔会、全国网络作家西安笔会、全国报告文学学会年会、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会、天龙山笔会、中原不锈钢笔会、宝丰肖旗笔会、皂角树笔会、平顶山市首届报告文学大赛、“圣光杯”、“中原不锈钢杯、“天晟杯”、“金庚杯”、“孝贤杯”、“慈善杯”、“全国战疫”征文、“老区建设杯”征文大赛等全国、全省、全平顶山市的大型文学活动,发现和培养了大批文学新人,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1年加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一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美女山,美人河》《村魂》《观音菩萨传》《风雨龙潭情》《命运》《天地人心》,散文集《六十岁说》《童趣儿》《汝州风貌》《乡情老更深》《人间真情》《新城美韵》《月是故乡明》,长篇报告文学《磊裕烽火》《湛河大决战》《从市长到死囚》《运锦之路》《岁月芬芳》等共60余部,累计发表作品2500多万字,有194篇(部)作品获奖。其中《湛河大决战》获全国庆祝建党80周年优秀报告文学一等奖,剧本《无品乡官》获《中国作家》一等奖,《鹰击长空》获《人民文学》二等奖,长诗《寒夜哭母》获《文艺报》一等奖等。1992年获河南省首届优秀文学组织工作者奖。2005年被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宣传干部荣誉称号。2011年被世界科教文卫组织聘为“世界科教文卫组织首席艺术家”,2013年被世界科教文卫组织评为金奖艺术家,业绩被收入《大不列颠艺术家百科全书》大型社科文献典籍,发行全球。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文化工作者。个人传略被收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辞典》《中国作家大辞典》《世界名人录》等。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