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打造碧水蓝天 争当生态城市建设领头羊

旅游 南方都市报 2022-05-31 08:15

原标题:多措并举打造碧水蓝天 争当生态城市建设领头羊

“半城山水满城绿”的发展理念将继续贯彻。

绿色

南海平洲水道江滩上,有大量白鹭栖息,它们时而在河道上空展翅飞翔,时而又降落在河畔旁觅食、戏水,成为都市碧道一道迷人的风景线。从脏乱臭的滩涂到洁静美的碧道,水环境的改善仅是佛山生态城市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荣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争创国家“十四五”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和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这五年时间,佛山坚持生态优先,大力推行环境系统治理;淘汰落后产能,优化生产工艺,促进企业绿色清洁生产;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持续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争当生态城市建设领头羊。

未来五年,佛山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省委“1+1+9”工作部署以及市委“515”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营造“三屏六楔、两脉两环”自然生态格局,节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基本消除黑臭水体、中度以上污染天气,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现代化人文都市,让“半城山水满城绿”的岭南水乡风貌成为靓丽城市名片。

生态优先

环境系统治理再现绿水青山

生态环境与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紧密相连。走近三水大棉涌凤凰公园,清澈的水流蜿蜒而过,孩子的欢声笑语萦绕于耳,宛如美丽画卷。

“现在岸旁种植的时花一开,就香喷喷的,我们都出来开开心心锻炼身体。”闲暇之余,家住河涌附近的杜姨总喜欢在此散步。

这样恬静宜人的画面,数年以前并不常见。由于早期生活、生产废水肆意排放,大棉涌一度不受周边居民待见。

转机出现在2017年,佛山市通过大力新建污水管网、黑臭水体整治和河涌排污口清理整治等多项攻坚行动,逐步扭转了大棉涌的乱象,获得了不少居民的认可。

大棉涌的改变,离不开系统化的环境管理制度。

据悉,作为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探索,佛山高度重视,全面构建四级河长湖长体系,充分发挥各级河长领治作用,还在全国首创了“岛长制”,走出了一条科学治水、精准治水、依法治水的道路,并开展水环境全流域强统筹大兵团分层次治理,实施治水“八大行动”,深入推进全要素全流域水环境治理,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精心打造一批有特色、可示范的生态美丽幸福河湖佛山样板。

2021年,佛山全市14个国省考断面首次全面达标,优良比例为78.6%,劣Ⅴ类比例为0,特别是国考沧江水闸、省考漫水河河口(噉咀断面)水质达到Ⅲ类的考核标准,饮用水源水质长年稳定100%达标。市考断面劣Ⅴ类比例由2020年底的35.59%下降到16.67%。城乡黑臭水体整治成效得到不断巩固,新增消除50条农村黑臭水体。

水清,天亦需净。为打赢蓝天保卫战,佛山建立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长效机制,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按职能督促施工工地严格落实扬尘污染防治“6个100%”,通过开展大气分级管控有效降低污染物的峰值浓度,减少了污染天气的发生。

针对移动源、工业源、成品油、扬尘源等问题,佛山还提出8大方面36条强化措施,并围绕限制高污染燃料使用等制定10个子方案,完成13家C级工业炉窑企业治理提升、13家VOCs重点企业深度治理;抓拍处罚黑烟车闯限行违法行为1342宗,处罚冒黑烟非道路移动机械33宗。

2021年,佛山市无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

清洁生产

擦亮绿色产业发展底色

绿色是发展的普遍形态。作为制造业大市,佛山拥有大量铝型材、建筑陶瓷、日用玻璃等传统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企业。如何促进清洁生产,是摆在佛山发展道路的一道“必答题”。

面对挑战,佛山的回应强而有力,把碳达峰碳中和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产业空间重构优化、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节能低碳环保产业培育等领域作出示范,探索出一条制造业城市生态文明的创新路径。

首当其冲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旧有模式。佛山通过实施传统制造业清洁化、循环化升级,督促企业淘汰整治各类高污染燃料锅炉、生物质锅炉,完成全市1025个村级工业园基础信息收集,鼓励产业园区建设“新能源+储能”中心,广泛推行源头预防、过程管控、末端治理相结合措施,加快形成了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产方式。

同时,佛山还推进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启动“无废城市”创建、医疗废物环境监管、开展危险废物第三方治理工作、铝灰渣应急处置、加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管理,持续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非法转移倾倒等行为。

据了解,在工信部公布的2021年度绿色制造名单中,广东省佛山有5家绿色工厂及4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入选,在广东省名列前茅。

接下来,佛山将继续优化能耗“双控”工作机制,实施重大项目能耗统筹,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动“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落地应用,深入开展环评审批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改革试点。

城市规划

打造靓丽生态城市名片

2021年,佛山又多了一张新的名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作为制造业大市,佛山摘取这块“国字号”招牌,其背后,不仅是多年来佛山城市环境“颜值”的逐年提升,更是一座工业大城探索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特色之路。

早在2012年,佛山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环境保护委员会,并于2020年更名为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委员会双主任,五区党委政府及39个市有关部门均为成员单位,构建出一套完备的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体系,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纳入党政实绩考核比例达到20%以上。

多年来,通过深入开展环保责任制考核,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形成“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职能部门统筹监管、各司其职,市、区、镇统一部署、三级联动”的良好工作机制。

至今,全市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喜人成绩,城市建设方面也进行得如火如荼。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全面开展,拆除村级工业园13.4万亩;“三旧”改造新增启动项目1.41万亩,完成改造项目1.1万亩,治理违法建设3272万平方米;乡村振兴成绩斐然,农村人居环境持续优化,“百里芳华”示范带彰显岭南水乡魅力;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荣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云勇林场成为国家森林公园,参与建设万里碧道。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