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河国家湿地位于孝义市区西南部,属黄土高原典型的次生湿地,是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标杆工程,是建设全国一流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惠民工程、民生工程。
2012年3月开始建设,2013年10月湿地公园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也是2020年省政府认定的山西省第一批重要湿地。规划总面积5.99平方公里,东起张家庄水库大坝,西南至柱濮河及梁家垣水库,西北至薛三线及白壁关大桥,南至景观大道及沿河岸景观小路,北至时代大道。其中水域面积约3.28平方公里。概算总投资7.3亿元,目前,已投资4亿元。公园自然景观质朴,生态资源丰富,人文历史深厚,水系纵横交错,是国内少有的集区域水利、城市湿地、生态文化、民俗景点、休闲娱乐、科普宣教于一体的多功能主题湿地公园。
上世纪80年代这里依然有河边洗衣、晾晒的景象,但随着80年代后期生态环境的破坏,这块曾经原生态湿地特征明显,动植物多样的土地受到伤害,臭水沟、乱石滩等污水横流,有洗煤厂、焦化厂13座,生态破坏严重,是工业污染区、生态脆弱区。2011年,本着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生态优先原则,突出自然、生态、野趣、质朴、环保主题,规划设计建设孝河国家湿地,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开挖、淤泥清理、削坡处理、填充新土等治理,在保留旧有树种的同时增加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自上而下栽植了各种乔灌木、草本植物、地被植物、常绿树种等,丰富生态植被。
历经近10年,按照“全面恢复、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保护第一”的原则,注重湿地生态修复治理和生态建设,这里的水质、土壤结构、空气、植物多样性发生了很大变化,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水流清澈,湿地现在既是植物园,又是动物园,也是文化园、科普园,已成为广大市民和周边群众体验大自然,享受慢生活、休闲健身、生态观光的度假场所。
生态植被丰富。通过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与2014年国家林业局林产规划设计院的本底资源调查进行对比,恢复园内植物68科187属252种。其中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植物银杏1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植物莲、野大豆2种;山西省重点保护植物桔梗、锦带花2种。栽植乔木:油松、金叶榆、紫叶李、侧柏、五角枫、刺槐、金枝国槐、香花槐等;栽植灌木:木槿、金银木、榆叶梅、丁香、红瑞木、连翘等;栽植草本:萱草、紫玉簪、八宝景天等;栽植水生植物:水葱、香蒲、黄菖蒲、芦苇、睡莲、荷花、茭白等,树木品种多,生态植被丰富,南坡上有金叶榆、紫叶李、丁香等植物,形成一条靓丽的生态景观带。
鸟类逐年增多。良禽择木而栖,生态环境改善之后,这里的野生动物逐年增多,有26目70科239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金雕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小天鹅、鸳鸯、白琵鹭、雀鹰、松雀鹰、灰背隼、游隼、燕隼等21种;山西省重点保护鸟类有苍鹭、白鹭、黄脚三只鹑、金眶鸻、冠鱼狗、星头啄木鸟、黑翅长脚鹬等15种。此外,白脊鸰、绿头鸭、赤麻鸭、凤头潜鸭、褐水鸡、斑嘴鸭、雉鸡、豆雁、红嘴鸥、红嘴蓝鹊、凤头䴙䴘等,都分别在不同时期栖息停留孝河湿地,野鸡、野鸭、野兔更是随处可见,成为湿地最灵动的一抹亮色。2015年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晚间报道、新闻直播间分别以16种珍稀鸟类栖息到孝河国家湿地做了57秒的报道。2016年2月监测到大天鹅、小天鹅140余只;2017年10月监测到鸳鸯50余只,黑鹳40余只。为保证巡护工作全覆盖,2014年以来设置了管护站,配备了望远镜、照相机、执法仪等设备,定期进行鸟类监测,发现了许多鸟类在此栖息、繁殖、生育,从下蛋到孵化幼崽长大成鸟。通过数据对比,鸟类逐年增多,赤麻鸭、绿头鸭、斑嘴鸭、苍鹭、白鹭、池鹭、红嘴鸥等鸟类的数量从百十多只增加到上千余只。
先后被评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国家4A旅游景区荣誉称号,省级旅游休闲度假区、省科普教育实践基地、省级水利风景区和省文明卫生景区四个省级荣誉称号。
湿地生态修复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的工作,稍一松懈就有可能陷入整治—回潮—再整治的恶性循环,管理处将进一步完善常态化管理机制,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修复和监督力度,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新发展理念,突出环境保护的主题,以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重点,加强湿地保护管理,提高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原始性,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努力把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抓好做实,建立长效机制,推动湿地公园生态环境治理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山西省生态环境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