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连卿:宁茶寺里钟声悠|中原作家

旅游 中原作家群 2022-05-25 07:53

原标题:郭连卿:宁茶寺里钟声悠|中原作家

作者| 郭连卿

来源:家在鹰城(微信公众号)

朋友,您听说过宁茶寺的故事吗?那您又知道它在哪里吗?下面请允许笔者给您讲解一二,宁茶寺原先就坐落在今湛河区境内的河山东坡上。现在虽然已不复存在,但有关宁茶寺的故事还在流传。

古时候,在中原腹地有一位很有才华的秀才,也许是朝中权臣当道,或许是时运不济,总之屡屡科考,名落孙山。有一次落榜之后,他就四处云游,当到河山后,看到此处山外有水,水中有山,山水相依,风景秀丽,便有意在此隐居(据说古时候沙河在该山脚下环绕流过,故此附近村民们称其为河山,并沿用之今)。此后十余年间,他隐居这里,一面潜心研究,一面广招门徒,尤其是有才华的贫民子女,更是分文未取。山脚下,有一条南来北往的茶马古道,这位秀才又常常凭借着自己微薄的收入,不时地为过往客商及附近村民施茶送水,排忧解难,此举受到了众人的一致好评。

若干年后,这位秀才及其弟子大都入朝为官,到其晚年可以说居功甚伟,权位显赫,即便如此,他仍旧是虚怀若谷,两袖清风,且主动让贤,因此在同僚及百姓的心目中口碑极佳。在其去世后,当朝皇帝,怀念其光明磊落的一生,在他生前隐居过的地方,修建庙宇一座以示褒扬,并亲自提写匾名“宁茶寺”,既暗含有宁静致远之虚心求学之意,又表示茶马古道在此经过,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忙碌景象。

也许是有求必应的缘故吧,到此上香的信男善女们逐渐增多,特别是每逢农历的初一、十五,更是门庭若市,人拥如潮,随后其规模也不断扩大,特别是河道南移后,达到了其鼎盛时期,寺庙占地数十亩,房屋百余间,不过在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该寺庙经历了大大小小数十次劫难,然而屡毁屡建。

不知何时(大约到了近代吧),被一伙淫乱的和尚所把持,他们表面上打着佛教信徒的幌子,暗地里却干着伤天害理的勾当。特别是有位住持和尚,仗着与朝中某位权臣的特殊关系,可以说有侍无恐,为所欲为,不仅欺男霸女,拦路抢劫,而且还草菅人命,尤其在奸淫女色方面,可以说别出心裁,颇有“建树”,他们命人暗中在寺庙之内开挖了一个大的洞穴,其面积有二三百平方米,洞口设有机关暗器,一般是不易被发觉的,即便知晓了也是难已入内的,一旦有漂亮的女子被他们劫入洞中,是很难逃脱其魔爪的,可以说,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为了便于长期霸占这些女子,他们一伙又在洞穴之中,安装石磨一盘,以备生活所需。对于这些受害者来讲,真正是暗无天日,度日如年,整天只好以泪洗面,少有不从,轻者遭其毒打,重者性命难保,不是抛尸荒野,便是沉入河底,不见踪影。

俗话说,鸡蛋无缝还会臭里,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和尚们的恶行最终被附近村民发现,便蜂拥而至,他们捣毁地穴,救出了受害者,并及时的将这些做恶者扭送至叶县县衙。县官大老爷当即受理了此案,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走访,最后所有矛头都指向了该住持和尚,厅堂上,当县官大老爷准备做出斩立决的判决时,身旁边的师爷给了一个微妙的动作,县太爷马上心领神会,并当即宣布暂且退堂。主仆二人来到后堂,师爷把这个住持和尚大有来头的背景叙述了一遍,并呈上书信一封及部分银两,且耳语了一番,这位县太爷当即打开了书信,等观看完其内容后,脸色苍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要说这位县太爷,虽非绝对的清官,但也并不是什么贪官污吏之徒,可毕竟当时世风日下,自己官微言轻,也深知仕途的凶险,少有不慎自己丢官是小事,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甚至还会连累家中的妻儿老小及宗亲四邻,可又不愿违背自己的良心,思前想后,不如效仿某些先贤,来一个无官一身轻,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到了再次升堂之日,人们不见了县太爷的身影,仅此在案桌上看到了摆设整齐的官衣官帽及印章,对此众人们一目了然。无奈的村民们只好押着众和尚赶赴百里之外的汝州府,令他们失望的是,如同戏曲《七品芝麻官》内容的一个翻版。没办法他们又奔走数百里之遥的省城开封。一位官员接待了他们,并择日开堂审理了此案,但该官员比较圆滑,是个“老油条”,他采用避重就轻的原则,将所有随从和尚判决斩立决,而唯独对住持和尚却网开一面,仅仅杖责五十大板,遣返原籍(宁茶寺)闭门思过。这样对下可以掩人耳目,对上又有所交待,同时也不得罪顶头上司,可保自己官运享通。村民们对此判决大为不满,但该官员坐在椅子上不紧不慢的摆手道,“罢了罢了”。刚刚说完不等大家反应过来,便匆忙退堂而去,众人无耐,面面相觑,毕竟近段时间以来的长途奔波劳累,使他们皆以身心疲惫,加之所带盘缠已所剩无几,只好散伙离去。

不久后的一天,众村民又相聚在一起,闲谈及此事,个个义愤填膺,如梗在喉。这时一位年长且胆大并颇有威信的村民提议道,既然他们(特指当官的)说过:“罢了罢了”,咱们何不来一个将计就计,把这个秃驴“耙了粑了”,说话之间,又做了一个斩杀的手势,稍后又解释道,其一、此举可以起到为民除害且以绝后患的作用,其二、如若日后上面追究的话,也可以以此为理由给以推托和辩驳。此计一出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和称赞,众人当即来到寺庙之中,绳捆索绑的将秃驴和尚,押至山前坡的耕田内,随即一把大火焚毁了该寺庙,挖好坑,将其掩埋至脖颈处,此后套上耕牛,拉上犁耙,秃驴便耙了耙了……。时至今日,耙驴之地,仍然为附近村民所耕种,且被称为‘耙茬’”。所幸的是“耙驴”风波之后,各级衙门没人过问此事,也没有追究和调查,真正不了了之了,就这样村民们做了一件替天行道之事。

焚毁后的寺庙,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废弃,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仅仅剩下山坡东头裴庄村内的一座石塔(又名和尚墓),“文革”爆发后,便无有了踪影。改革开放初期,部分村民曾经相聚在一起,商讨过重修宁茶寺之事,但毕竟其臭名远扬而搁之,时之今日,此处仍然一片废墟。也许其悠扬的钟鼓声,将永远的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作 者 简 介:

郭连卿,平顶山新华区焦店镇高庄村人,笔耕不辍十几年,在地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文章数百篇。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