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从“北水南调”到“南水北调”

旅游 环球 2022-05-25 10:15

原标题:以色列:从“北水南调”到“南水北调”

2021年11月22日在以色列里雄莱锡安附近拍摄的索雷克海水淡化厂(无人机照片)

“过去,我们将大自然视为馈赠者,它能给予我们水资源;现在,我们将大自然视为消费者。”

文/《环球》杂志记者 吕迎旭(发自耶路撒冷) 编辑/姚依娜

加利利湖(也称加利利海)是以色列著名的旅游景区,面积约为中国云南滇池的一半。该湖位于以色列东北部,曾经是以色列的主要淡水水源,被誉为“生命之水”。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减少等原因,加利利湖水位多次急剧下降,一度降至“黑线”。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以色列这一天然水源将遭到威胁,并可能产生严重生态灾难。

为了拯救加利利湖,以色列计划一反之前的做法,从“北水南调”改为“南水北调”,用人工淡化的海水“反哺”加利利湖。这一做法在世界上尚属“先锋”尝试,值得关注。

“北水南调”

加利利湖的源头是约旦河,它与南部的盐水湖——死海同样均为内陆湖,既是以色列最大的天然淡水水源,也是全球海拔最低的淡水湖。

加利利湖曾是以色列主要淡水水源。以色列平均年降水量极度不均,水资源集中在北部和中部,但是农田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干旱的南部。为了将淡水从加利利湖南输,以色列政府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投资兴建了“北水南调”工程——国家供水系统。

这一供水系统于1964年投入使用后,每年将加利利湖的淡水输往以色列中部和南部,甚至到达南部的内盖夫沙漠地区,让这一地区发展起生机勃勃的农业。以色列媒体描述,因为“北水南调”工程,以色列首任总理本-古里安让“沙漠绽放”的梦想得以实现。

10多年前,加利利湖向以南部每年输送约4亿立方米淡水。但自2005年以色列第一个海水淡化厂开始运行后,以色列逐渐摆脱对加利利湖湖水的依赖,从中抽取用于饮用和农业的水量逐年越少,而淡化海水成了以居民的主要淡水来源。

用水自由

以色列摆脱对天然湖水的依赖,走上“淡水自由”,主要归功于两项技术的进步——水循环利用和海水淡化。运用这两项技术,每年可为以色列生产约10亿立方米水。

目前,以色列每年家庭、农业和工业用水需求总量约为20亿立方米。根据以能源部的数据,以色列约85%的废水都会得到处理,并用于农业灌溉。以色列计划到2025年底前将这一比例提高到95%。

同时,以色列建有5个海水淡化厂,平均每年淡化约6亿立方米海水。现在,以色列80%的饮用水来自海水淡化。

另外,以色列还在生活节水方面下足功夫。2007年,以色列在全国安装了低流量马桶和淋浴喷头。

农业方面,除了大量使用滴灌技术,以政府还提高了农业使用淡水的成本,引导农民越来越多地转向咸水。

据《福布斯》杂志报道,当全球水资源短缺迫在眉睫时,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以及投资者来到以色列取经,学习治理干旱的经验。

拯救加利利湖

虽然以色列不再依赖加利利湖,但它仍然是以北部居民的主要用水来源。并且,根据以色列与约旦达成的协议,近些年来以色列每年向约旦出售约6000万立方米淡水,这些淡水就来自加利利湖。

2021年,以色列与约旦签订新协议,把每年以色列出售给约旦的淡水量提高到1亿立方米,目前尚不清楚这些淡水是否都来自加利利湖。

除此之外,加利利湖还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以色列国家水利公司发言人利奥尔·古特曼告诉《环球》杂志记者,一旦海水淡化设施出现故障,加利利湖将是以色列的“应急水库”,重要性不可小觑。

令人担忧的是,加利利湖水位已多次出现急剧下降。2001年,该湖水位降至低于海平面214.87米,科学家称其为湖的“黑线”。

专家警告,湖水面若低于最低警戒“黑线”,将使加利利湖水体的酸度增加,造成生态危机,进一步影响该地区民生用水供应,甚至连带影响到约旦河及其下游的死海。

2013年至2018年以色列遭遇干旱,加利利湖水位处于低位。2017年,以色列不得不从湖中抽出1.7万吨盐,以确保低水位不会导致水变得过咸。而这长达五年的干旱,也让以政府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制订了用淡化海水“反哺”加利利湖的计划。

“南水北调”

2018年,以色列政府批准了一项耗资10亿新谢克尔(约合3亿美元)的“南水北调”项目,计划将中部和南部的海水淡化厂处理的海水,通过国家供水系统泵入加利利湖。

为了将淡化水输送至加利利湖,需要建造很多的泵站,并铺设从以色列北部的艾希科尔水处理厂到加利利湖的新管道。2018年6月,以色列议会批准了项目第一阶段工程,拨款约1.05亿新谢克尔(约合3000万美元)用于海水淡化、修复溪流以及铺设通往加利利湖的新管道。

以能源部能源、基础设施及水资源司副司长耶赫兹克尔·利夫希茨告诉《环球》杂志记者,截至目前,该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将在2022年底或2023年初完工。预计完工后将有能力把1亿立方米的水泵入加利利湖。

以水务局局长兼董事会主席吉奥拉·沙哈姆指出,实现从“北水南调”到“南水北调”的改变并不复杂。只是改变一下水流方向,将海水淡化厂的淡水通过国家供水系统泵入加利利湖,全程约50千米,不到8个小时就能完成。

但利夫希茨强调,以色列最近三年雨水充足,加利利湖并不缺水,因此并不会马上开始注水,“南水北调”具体什么时候实施,要视加利利湖的情况而定,“但是,我们具备了向加利利湖补水的能力。”

萎缩的死海

利夫希茨说,以色列是世界上首个使用人工淡化水“反哺”自然水源的国家。这是一种观念的改变。“过去,我们将大自然视为馈赠者,它能给予我们水资源;现在,我们将大自然视为消费者。”他透露,经历了2018年的干旱后,以色列还计划修复该国北部的5处泉水,使它“反哺”自然。

谈及目前日益萎缩的死海,沙哈姆说,相较于“反哺”加利利湖项目,拯救死海的项目难度更大。应对这一问题,以政府面临巨大财政缺口。

死海位于以色列、约旦和巴勒斯坦交界处,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湖泊。因以色列和约旦向约旦河取水供应灌溉及生活用途,死海水位近年来正以每年1米的速度下降。

沙哈姆说,要想阻止死海水位下降,需要每年向它注入约7亿立方米水,每年耗资约7亿美元。但以政府财力有限,必须权衡是修路、建医院、建学校,还是治理死海。目前来看,拯救死海还难以排上优先项。

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旦三国2013年12月9日签署了一份关于铺设输水管道以连通红海与死海的协议。根据该协议,将在红海与死海之间,经约旦领土铺设一条约180千米长的输水管道,并在亚喀巴建造一座海水淡化厂。该项目被称作“死海-红海管道”工程。但协议迄今为止也没有进入实施阶段。

沙哈姆无奈地说,死海恐怕将继续萎缩下去。

来源:2022年5月18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0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