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国庆节,海珠桥之夜
对于广州人来说,海珠桥不仅是横跨在珠江上的一座钢铁建筑,更是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是和广州人生活联系得最为紧密、备受百姓喜爱的文物,在它身上发生的一切,都会引起广州市民的关注。海珠桥在广州人心中那独特的位置,没有什么能够取代它,一年四季的广州摄影采风,海珠桥是我不能不去之处。
每天上下桥忙忙碌碌的市民
海珠桥是广州市第一座跨江桥,是当时广州市区唯一跨江大桥,它的建成方便了珠江南北两岸人民的生活,促进了两岸的交流,加快了广州的城市建设与发展,并以“珠海丹心”的名义入选了1963年的羊城八景。从建成到现在,海珠桥经历了一段生与死的历史,也是广州人民历史的见证者。它承载着老广们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情感,它是老广们永远的老朋友。
海珠桥概况
海珠桥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区跨越珠江的一座桥梁,连接越秀区及海珠区,北连广州起义路,南接江南大道北。建于1933年,全长356.67米,主桥全长182.90米,南北两跨对称布置,原为三孔下承式简支钢桁架桥,设计荷载为二列10吨汽车,中跨为开启式结构,能向上分开,以利大船通过。1949年,中孔钢梁被国民党政府炸毁。1950年,由衡阳铁路局广州分局负责修复通车。修复后,仍为钢桁架梁,中孔不再活动开启。
海珠桥是广州市第一座跨江桥,于1929年12月动工,1933年2月建成通车,由美国马克敦公司承建。桥长180米,宽18.3米,为简支拱形下承钢桁架梁。
每当夜幕降临,连接南北的海珠桥,宛如珠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巴金在广州写下的经典散文《海珠桥》
看到这座80多年的老桥时,我想起了在巴金的文集中有一篇散文《海珠桥》,在海珠桥刚刚建成开通3个多月时,巴金来到广州,这座屹立在他眼前的海珠桥在他看来,是中国都市中见过的最大的一座铁桥了。每天他都会来往于海珠桥两边,更将这种感受写进这篇散文里面。
巴金
巴金一生中3次到过广州曾有愉快的旅行也经历过逃避飞机轰炸的岁月。当年,巴金住在“河南的最大建筑物总工会的三楼上”,一个小房间做了他的寝室,“从整夜开着的窗户里”,他“看见对岸辉煌的河北夜市和西堤一带的高建筑物”。夜里巴金睡得很迟,“但第二天早晨一起床,稍微休息一下,或者读一两小时的书”,他“就离开寝室到河北去,一直到晚上九十点钟才回到河南。”而当时连接河南河北的唯一一座铁桥———海珠桥,成了巴金每天必经之路。他不喜欢搭电船,也不喜欢坐人力车,“每天至少走过海珠桥两次”。
而对于珠江,巴金也描述到“河南同河北虽然中间只隔了一条珠江,却是不同的两个世界。从前没有桥的时候,人就靠着篷船和电船往来两岸。”在海珠桥建成以前,人们要往来珠江两岸必须靠轮渡或艇仔,每遇台风或暴雨,轮船停开艇仔停摆,人们只能望江兴叹。自从有了海珠桥,为家住南北两岸的市民,生活上提供了不少方便。
建成后两次因战乱而被破坏
当时海珠桥的桥长180米,宽18.3米,为下承钢桁架桥梁。整个工程设计建设对标伦敦桥,采用开启式设计,中间的吊梁在大船经过时可以开启。
开启和闭合一次约5分钟,以利于大型轮船从桥下通过。
这是中国罕见的开启式跨江铁桥设计,既能方便两岸交通,也能继续保持广州港的大型船只沿江直上白鹅潭、沙面,保证了珠江水运和港口船运的无缝对接。
值得一提的是,海珠桥落成时曾在中跨钢梁上镶刻有“海珠桥”三字,这三个字由粤籍著名书法家胡汉民题写,其手书原件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1938年10月,日本全面包围广州。出于战略考虑,国民党广州警备司令部忍痛破坏海珠桥的开闭部分,目的是阻止日军船舰来往珠江河段。
日军驻守海珠桥现场
尽管如此,但是贪得无厌的日军部队占领广州后,竟然将海珠桥的开合机全部拆卸,运回了日本。
从此海珠桥便丧失了开合功能,大型船只不能进入内港,只能停泊在黄埔码头。
1945年,随着日军溃败、广州光复,海珠桥有过一段短暂的和平时光。然而,1949年,国民党从广州败退前夕,提出“总撤退、总罢工、总破坏”的口号。海珠桥再次成为靶子。当年10月14日17时50分,珠江上传来猛烈的爆炸声——曾凝聚广州人骄傲和梦想的海珠桥再次被破坏。
但是爆炸并未如国民党所愿。海珠桥爆炸40分钟后,解放军第十五兵团先头部队进入广州市区,第一面五星红旗在长堤的东亚酒店徐徐升起,广州就此解放。
新中国成立,20世纪50~70年代
1950年,广州市政府组织力量抢修海珠桥,仅用6个月时间便把海珠桥修复并通车,修复后的海珠桥仍为钢桁架梁,外观与原桥大致相若。然而,限于当时的技术力量,桥中段开合功能已无法修复了,它变成一座凝固不动的铁桥。但海珠桥却因广州的解放,从此告别了劫难,开始了新生。
1950年11月7日,当时的广州市市长叶剑英出席修复通车仪式。
此次修复后的海珠桥桥长486米,正桥182米,桥宽33米,变身为钢筋混凝土与钢桁架梁混合结构。桥上来回设有三线行车,两边亦设有行人路及自行车道,外观与原桥大致相若。遗憾的是海珠桥桥面不能开合。
恢复通车后,大大小小的船只陆续在海珠桥下通行。
70年代,海珠桥上交通日趋繁忙紧张
1974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流量需求,广州市政府对海珠桥进行了扩建。在原桥的两侧加宽各11米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桥,设置了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改变了以往机动车辆与自行车、行人混杂而过的危险现象,并对桥梁多次进行了翻新,使桥的主体被嵌在扩建的建筑物中间。
改革开放,20世纪末~21世纪初
进入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号角吹起,广州作为祖国南大门加速对外开放的脚步,开始了经济的腾飞。海珠桥成了海珠岛与珠江北岸经济社会交流发展的重要枢纽,助推海珠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也蒸蒸日上。
2012年再次封闭大修
2012年2月28日海珠桥又开始了封闭的大修,海珠桥是广州人心中的地标,它有着很深厚的历史故事,饱含着几代广州人的深情。大修中的海珠桥一直牵着广州人的心。经过18个月的“刮骨疗伤”后,2013年这座老桥又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在正式向广州市民开放之日,人们兴奋不已地往海珠桥奔去,一睹这座修缮一新的老桥,体验一下从桥上走过珠江的感觉。
海珠桥夜景
通过历史资料和老照片,我了解到初建成的海珠桥,其中段是可以自由开合,每当有大船经过,只要按动电纽,桥中端的桥面就会高高翘起,轮船过后又即恢复原状。自从海珠桥建成以后,它就成为了羊城的一大景观,海珠桥就像一道长虹横架江面,远远望去,异常雄伟壮丽。
走上新近保养修护过的海珠桥,可以看到桥上新设的一组雕塑,这些竖立的雕塑记录了海珠桥从建成至今的六件重大历史事件,1933、1938、1949、1950、1974、2013。海珠桥是由德国工程师设计,由美国马克敦公司承建的,经过3年多的施工,于1933年2月15日海珠桥建成通车。建成时,国民党元老、广东省省长胡汉民为海珠桥写了桥名。
如今的珠江上已经修建了10多座大桥,其气势和造型都远远超过了海珠桥。但是,作为广州历史最悠久的一座桥,海珠桥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灵魂的一部分,傲然屹立在广州历史和文化的深处。现在这座有着80年历史的老桥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后60年的风风雨雨,依然焕发出青春的活力,成为珠江上最美丽持久的一道风景线。
站立珠江边,看到历经80年风雨的海珠桥旁,绿树成荫,河堤上行人漫步,亲水岸边有老年人在垂钓,充满了生活气息。海珠桥,它不仅仅是连接河北、河南的一座桥,它以所经历的历史和独特风格点缀和象征着广州,成为羊城八景中“碧海丹心”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