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这块“全球北回归线同纬度上保存最完整的一块绿洲”,赤壁丹崖与云海景观交相辉映,峻岭、奇峰、溶洞、峡谷等地貌“汲五岭山脉之雄奇”,华南虎、穿山甲、鳄蜥、红豆杉、桫椤等野生动植物在此繁衍生息。
我市通过加强生态保护、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经济等方式,让城乡再现山明水秀、云净天蓝的姿容。张伟 摄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后花园”、森林覆盖率达74.95%的城市,韶关资源禀赋优势得天独厚;作为“华南重工业基地”“中国锌都”“有色金属之乡”,韶关培育了200多个门类的工业体系,创下了广东第一辆汽车、第一台电视机、第一台冰箱、第一台空调等诸多“第一”,资源资产价值化空间巨大。
立足新发展阶段,这座熏风入怀的善美之城,全面对接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按照省“1+1+9”工作部署和高质量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要求,抢抓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机遇,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打造绿色发展韶关样板,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让“绿色颜值”“金色产值”共生共赢。
“绿”意丰盈的生态使命
扫码捐款、破圈联动、观摩“萌虎”……今年5月14日,一场由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广东粤北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共同发起的“守护华南虎行动”在韶关华南虎繁育研究基地启动,中国平安集团及各界嘉宾以捐赠款项等方式,推进华南虎繁育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华南虎这一中国特有虎亚种、世界极度濒危的十大物种之首种群数量日益衰退的情况下,韶关华南虎繁育研究基地采取人工繁育的迁地保护措施,深入开展繁育研究,不断扩大群种数量,2021年度创下了“一年三胎四崽”的纪录。
在2021年5月举办的中国生物圈保护区野生动物监测示范保护区建设试点项目现场评估会议上,专家们一致同意车八岭通过试点评估,标志着全国首个野生动物监测示范保护区建设完成,“智慧化”监测和分析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对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干扰,促进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改善和种群稳定。
车八岭国家自然保护区。
随着韶关加强全区域生态建设、全系统生态保护,草木纵横、飞禽走兽,已是遍布粤北韶关各地的四季画像。目前,全市有陆生野生动物575种,其中列入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熊猴、云豹、黄腹角雉等39种;高等植物271科1031属2686种,其中列入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中华水韭、南方红豆杉、伯乐树等46种。
在生物多样性的家园里,是对“绿水青山”的保护与建设。
行走在草木缤纷的五月天,过去以喀斯特山地为主的粤北大地也渐渐披上新绿衫。依托韶关市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石漠化区域综合治理项目,曾经岩石裸露、黄壤层薄、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区域已林野繁茂。通过封山育林、抚育补植、人工造林、经济林种植等措施,乐昌、乳源等石漠化区域,经过两年来的治理,治理区域森林植被结构得到改善,森林质量不断提高。该项目已完成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22.29万亩,今年入选广东省第二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评选单项奖。
乐昌梅花镇石漠化治理已见成效。杨纯 摄
除却青山常在,亦要绿水长流、空气常新。韶关正以南岭国家公园建设为主体,加快整合构建具有鲜明韶关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时深入实施河长制、林长制,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提高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持续推进碧道建设和城乡绿化美化行动,以更高标准筑牢粤北生态屏障。
获得成效
——2021年,全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试点统筹各级各类专项资金合计93.42亿元,工程完成率达97.39%,大宝山新山片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程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21年,全市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8.4%,全省排名第4;13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完成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90%目标任务;全市工业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和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
——2021年,全市年度完成造林和生态修复19.59万亩(含封山育林),完成总任务的102.4%;完成高质量水源林建设11.49万亩,完成年度任务的100.2%;落实造林补贴2.67万亩……
“金”色热土的产业文章
苍翠如画、碧水淙淙的粤北韶关,还处处蕴藏着“金”色富矿。
这里域内南岭山区是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两屏三带”中南方丘陵山地带的核心区,是广东重要的生态屏障。
这里地处南岭巨型纬向构造带中段,国家级重点成矿带南岭成矿带横贯全市,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种类较齐全。
这里岸线资源丰富,辖区江河密布,年平均水资源量以及人均水资源量均居全省首位……
寸土寸“金”的热土上,是韶关大力抢抓“双碳”机遇,推进资源资产价值化,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热潮。
韶关切实转变“谈生态保护时讲产业发展不行、谈产业发展时又说生态约束”的思想观念,把生态优势作为韶关最大的竞争力、作为实现绿色发展的最大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等“需要山水而不污染山水”的产业,加快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同意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韶关数据中心集群,承接广州、深圳等地实时性算力需求,引导温冷业务向西部迁移,构建辐射华南乃至全国的实时性算力中心。根据规划,2025年,韶关数据中心集群将建成50万架标准机架、500万台服务器规模的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
华韶数据谷。资料图片
手握这张“入门券”,韶关迎来了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胜负手”,以数据中心集群建设为契机,加快完善大数据园区布局,培育发展大数据及软件信息服务业,强化莞韶城大数据集聚效应,打造华南地区数据资源集聚中心,致力让算力这一数字经济的“水电煤”实现高质量供给,服务“东数西算”战略布局。
围绕韶关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和探索率先创建“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韶关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积极推动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与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明阳智慧能源集团签署投资合作协议,引进建设明阳韶关新能源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三峡能源风机塔筒和光伏支架综合制造基地以及三峡能源乳源一六镇10万千瓦农光互补项目,同时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开展风电、光伏发电、氢能等新能源产业和清洁能源技术研发。“十四五”期间,韶关规划建设2座500千伏变电站、5座220千伏变电站,并规划新增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装机1100万千瓦,提升绿色清洁能源的消纳比重。
乳源大布风电场。 张伟摄
紧抓发展机遇的同时,韶关着力培育发展大数据及软件信息服务业,深化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赋能作用,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发展,实现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强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关键技术布局,发展壮大现代中药及保健品、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特色产业集群;聚焦现代钢铁、装备制造、绿色矿业、现代物流、防灾减灾、内河航运和船舶制造等领域产业加强科技支撑,让韶关产业之树在创新活水的浇灌下枝繁叶茂。
为了让“绿色颜值”和“金色产值”共生共赢,韶关大力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改革创新:
▲2021年成功引进正威国际、华天科技、万洋众创城、广东鸿发等一批产业链骨干项目,新签约产业项目合同投资额1766亿元、同比增长1.9倍,其中超亿元项目141个;
▲发布韶关市有史以来“含金量”最高、创新突破最大、综合力度最优的人才政策《韶关新时代“百团千才万匠”人才工程实施意见》;
▲2021年,对接高端创新资源,招才引智近200次,邀请50多个高水平创新团队来韶洽谈,16名院士、48名院士专家团队成员、超100名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来韶考察;
▲在全省率先推行“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改革试点,目前三批11个试点共盘活利用土地5317亩,新引进签约项目46个、总投资162.4亿元……
立足新发展阶段,韶关紧紧围绕“六新”目标、“六化”举措,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对接融入“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持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着力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奋力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文字: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梦雁
编辑:肖声扬 校对:李新有
责编:邹英杰
编委:石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