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因水而生、依水而兴,“两江四岸”承载着重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南岸起风景,从铜元局到大佛寺的南滨路沿线,已蝶变为重庆历史人文风景眼、山水城市会客厅、商业商务中心区的主角。龙门浩老街,处于“两江四岸”核心区,重庆地标性老街,依于大山,附于大水,既有山水颜值的禀赋、也有人文气质的担当,风景优美,文化厚重,繁华时尚,游人云集。
北宋嘉佑年,苏氏三父子自嘉州乘船东下去汴京赶考,船至恭州(重庆)。惊见长江主流南岸段一条顺江巨大石梁被巧夺天工劈开,可容船只进出浩内。苏轼叹大自然美景,就把岸边村落江口村取名“龙门浩”。王尔鉴,清雍正八年进士,巴县知县,修成《巴县志》。老巴渝十二景由他评出。关于“龙门浩月”,他写下诗篇:石破天开处,龙行俨禹门,魄宁生月窟,光自耀云根。
龙门浩在重庆历史上刻下的重要一笔,是公元1891年,重庆开埠。这里最有名的洋行就是立德乐和安达森。立德乐洋行隐于上新街新码头34号,中式重檐斜山式屋顶,西式的门窗烟囱,格外神秘,究其历史地位,不可小觑:它的创办者英国商人阿奇博尔德·约翰·立德乐于1898年驾驶10吨小轮船“利川”号,从宜昌出发,穿越三峡,经过20多天的航行,抵达朝天门码头,成为经长江三峡逆水到达重庆的第一艘机动船,宣告了川江轮船航行时代到来。
抗战时期,美、苏、英、法等30多个国家先后在重庆开设大使馆,其中原意大利大使馆、原美国大使馆临时办公楼、原美国使馆酒吧、原美国大使馆武官别墅群、原比利时大使馆等就落户在龙门浩,这里成为抗战时期重庆重要的外事机构驻地及其活动区域,泊来的西方文明,改变着这里的生活气息。
百年风霜,岁月荏苒,曾几何时,名声大噪的使馆、洋行、别墅,在岁月的风沙中褪去了昔日的光华。2015年,重庆市政府通过了龙门浩老街的相关保护规划,决定将这条老街打造为历史文化名片。2018年9月22日,经过维护修缮的龙门浩历史文化街区首开区正式开门迎客了!
龙门浩老街占地面积380亩,建筑面积9万余平方米,修缮用了160余万块老青砖、40余万片老瓦、3万余吨砂岩条石。不到2公里的老街,157栋建筑,每一栋背后都有故事。
首开区有历史底蕴厚重的8栋建筑,青砖黛瓦、旧街灰墙,青石甬道、烟雨骑楼,一条石板街,百年开埠史。如今,这8栋老建筑里,入驻了不同的业态。龙门书院前庭后院,古树苍天,好友谈笑,捧书品茗,悟时间的禅意;既下山酒店民国建筑风格灰砖白墙,素瓦青檐;市外咖啡馆,夜晚的时尚青年在这里享受精酿啤酒及西餐,遥看长江岸头的璀璨与繁华。站在风景如画的龙门浩码头,迈上被江水润绿的石阶,厚重的文化记忆赋予每一栋建筑物不同的格调和文化品味。
历史文脉与都市时尚文化融合在这里,慈云老街、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就在街边,多家全国知名文化企业陆续入驻老街,老街逐渐形成一种以文化促进产业升级的良好生态。未来,在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的建设中,龙门浩老街将建成拓展区,留存城市的文脉和山城记忆,创造有温度的城市窗口。(作者供职于南岸区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