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安的竹木器专业街
竹芭市街是一条南北纵街,东通西木头市和涝巷,西接马坊门与五味什字,南至粉巷和南院门之间,尤其是北与鼓楼什字相对,连接西大街,直通北院门。这条街虽不太宽,也不长,但由于此街为南院和北院之间最便捷的必经之路,是清代到民国年间,西安城两大政治、商业、文化中心连接之路。此街所经营的商品的特殊性,所以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生意自然兴隆。
《明清西安词典》载:“竹笆市明清西安城街名。位于西门大街东段路南鼓楼之前,属咸宁县领通政一坊。在原唐长安皇城吏部选院处,唐末韩建以皇城改筑为新城后渐为居民坊巷。……长417米。明清时期这里商市集中,有瓷器市、鞭子市、竹笆市、书店、金店等,而以竹笆市最具规模和有名,故此得名为竹笆市。今仍沿称。”竹笆市,1966年曾改名为革命街,1972年恢复原名。
这条街得名竹芭市,是因为它是西安唯一卖竹竿和各种竹器的地方,什么竹桌、竹椅、竹床,蒸笼和各种提篮等应有尽有,曾得名“竹芭市竹木器专业街”。在老西安人口中一直流传有,曾经竹笆市里的住户,很多都是世代经营竹器的生意人。据一些老人回忆,在解放前,竹笆市街上的竹篾匠们,每到正月二十三还要酬神祭祖,搭台演戏。
民国年间西安竹器业商业同业公会,地址就设在竹笆市16号,理事长李岳瑞。可见竹笆市这条街就是西安竹木器业的中心。
《碑林区志》载:“解放前就以经营竹制器具为主,建国后基本保持其经营特色。1980年以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经营户不断增加,商业门店也不断进行装璜改造,逐步形成竹木器家具专业街,沿街商户65家,1993年营业额1000万元。”
这时的竹笆市,一窝蜂般追赶潮流,连原来的几家饭馆,也都改成家具商店,西安贴花印刷厂经销部也改为家具经销部,阿房宫艺术电影院也增开了3个家具门市部,西安竹器厂的门市部同样也改为家具门市部。竹笆市已成为西安城全国各地各式家具汇集中心。家具分高、中、低三个档次,有仿古式家具、钢木家具、多种西式沙发、办公用具、宾馆饭店配套家具。有全国24个省市的家具工业产品在这里经销,还有中国香港、日本、欧美及东南亚等地的进口家具,也在此销售。西安市家具工业公司设在这条街的中段路西114号,这家公司有8个家具制造和加工厂,公司有一座六层办公和营业大楼,一至四层为营业厅,面积约2500平方米,库存量资金约600万元,是西安市内最大的家具营业商场。每月营业额平均约为100万元,旺季可高达150万至200万元。这条街最小的家具门市部,面积只有8平方米。这里经营的家具种类,有上海、北京、杭州、广州等全国各大城市的新式产品300多种,如钢木、红木、磁漆、套间、餐厅、办公、组合等式样非常别致的家具,真是琳琅满目。这条新兴的家具市场所经营的家具商品,绝大部分都是优质产品,货真价实而且是明码标价,店员服务态度好,对待顾客热情诚恳,赢得顾客好评。
20世纪90年代是竹芭市竹木器家具经销最红火的时期,全街有144户,家具竹木器商业店铺就有113户。日后就逐渐萧条啦!塑料与金属制品的风行,竹器已成明日黄花,虽然竹笆市仍有几家卖竹器的店铺。
竹笆市也是西安有名的灯市,灯笼制作销售一条龙。因为做灯一般要用竹子来编骨架造型,用绳子或铁丝扎紧,所以制作灯,也叫“扎灯”。下来还需过几道工序,糊上剪裁好的各色彩纸,或画上几笔,画龙点睛一般,灯就成了。玻璃灯得制作木框,比较麻烦,再镶上玻璃,在玻璃绘戏文仕女画,玻璃灯木框四角木头雕着花纹的梁柱上吊着丝绸编的长穗。
长安市上元宵节 王子云 绘
自古传下来每年春节期间正月十五闹花灯的灯节,还有个送灯的风俗:已出嫁的姑娘,娘家每年在灯节期间必须给女儿、外孙送灯,也可以说是舅舅给外甥送灯。还有讲究送花馍的。其实,在西安的老传统中,送灯寓意“送丁”,饱含着娘家祈愿出嫁的姑娘添丁得子的美好祝愿。什么莲花灯、麒麟灯都是寓意得子添丁。外甥打灯,是舅舅“送丁”。歇后语中有“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儿歌中有:“打灯笼照舅舅,他舅躲在门背后。干啥呢?吓娃呢,把娃吓得叫舅哩。”还有义父,西安人叫干爸(干大),每年要给义子送灯。再穷的人家至少也得送一个最便宜的竹子编红纸糊的“火轱辘灯”。此灯也叫“火罐灯”和“火葫芦灯”。但我小时候街巷娃娃们都叫“火轱辘灯”。而中国灯节、灯俗就起源汉代的长安,因之今之西安老百姓最重视“正月十五闹花灯”。灯节期间竹笆市是西安最大的灯市,灯市上有大而华丽,价钱昂贵的,也有很简陋价便宜的小圆红纸灯,西安的纸花灯闻名全国,所做的各种花鸟虫鱼及其它动物都是灵巧精致,色彩鲜艳,形态生动逼真,可算是很漂亮的工艺品。每年的灯会从竹笆市一直延伸到粉巷、西木头市,以及城墙上的灯展,总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挤得水泄不通。
二、竹芭市的其他商业
竹芭市上不仅仅局限于竹木器家具,其他商业类型亦很齐全。早在明清时期,竹笆市就成为商铺集中的商业街,当时的竹笆市街道里还叫瓷器市、鞭子市,以及卷烟店、书店、金店、银号等。另外,西安杂货业商业同业公会,就驻扎在竹笆市143号,理事长王凯臣。西安的卷烟业商业同业商会,也驻扎在竹笆市86号,理事长南永珍。
曾经的竹芭市也是西安唯一卖鲜鱼类、蛋类、鸡鸭和野味的地方。后来都转移到东大街炭市街去了。竹笆市街上还有一家刘家辣面店,有着百年历史,原址在西大街,解放后迁至竹笆市的。创办人刘保发先生,为民国元年(1912)生人。说起刘家辣面店,民国年间在西安很是有名,竟引得于右任先生也闻名而来,到店里买辣面,刘保发先生热情招呼,一来二去,俩人成了忘年交。后刘保发先生的父亲刘炳义仙逝,于右任先生还给题词,写下“遗爱永存”而悼念之。当时制成匾挂在家中,至今仍珍藏着。
刘家辣面一直盛名不衰,全因了刘家的辣面选料精细,选的是关中平原上的线线辣椒。此椒厚味绵长,香辣兼备,被誉为“椒中之王”。在制作过程中也大有讲究,皮和籽分开烤制,分别碾碎,加入少许菜籽农家油,出来后辣、香、绵、酥。陕西省委原书记白纪年还为“刘家辣面店”题字,著名秦腔艺术家任哲中先生,也为刘家辣面店题词。《西安晚报》并发过一篇《刘家小店,店风不凡》的文章,盛赞刘家辣面店。
大的商铺有长发祥绸缎庄。长发祥绸缎庄最早来西安创办分店时,地址就选在竹笆市。这家百年老店于民国四年(1915年)在郑州大同路开设。陇海铁路通陕后,长发祥向西北开拓,于1934年冬天在西安市竹笆市开设长发祥分店。据《陕西省志•商业志》载:“民国二十四年(1935),郑州长发祥绸缎呢绒布匹皮货店在西安竹笆市设长发祥绸布店,经营京、津、沪、汉、苏、杭、川、鲁等地名牌产品。”
长发祥寓意“长远生财茂,发展利中祥”,曾以经营呢绒绸缎布匹而著称。1944年长发祥迁东大街现址。这家百年老店历经风雨沧桑,经久不衰,自有一套经营方法。其秘诀就是“顾客至上”。长发祥历届老掌柜口头禅,就是:顾客是“财神爷”,一要敬好,二要周到,三要诚信无欺。甚至在店堂中,常年备有茶几座椅、三炮台烟、龙井茶……前台业务经理更是不论冬夏,都是倚门而坐,笑脸迎送顾客进出店门。选购的货多,就让学徒送货。如买衣料做衣服,店后有作坊,量衣裁剪,精工细做,极为方便。店里还别出心裁地出售“礼票”,凡有馈赠亲友礼品者,可先买好礼票,让亲友持票选样拿货。凡遇结婚祝寿给小孩过满月者,商品都要用彩绳捆扎,贴上特制的上写“吉祥如意”“长命富贵”等字样的金字封签,以示庆贺。还有一招就是“实行满尺长寸”,顾客每买一件衣料,都要多让一寸,以招揽生意。凡因商品有毛病,什么短少、剪斜、破边等找上门者,当即退换。舍小求大,多中得利。开业不久,远近慕名者,纷至沓来,门庭若市,一时声誉满西安。因而在群众口中流传“大尺子的长发祥”“仁义忠厚的长发祥”等等。
长发祥在进货上,商品都是从苏、杭、川、广等厂家直接进回的。一要选择进价低,利钱厚;二是注重新品种、时尚货,赶潮流,在西安市场,要的是人无我有、独占一家,紧俏商品抢手货。在商品宣传上更是花钱大方。每逢节日旺季,总要雇来鼓乐社,在大街上吹吹打打,游演一番,一边宣传推荐商品,还给客人馈赠手帕、毛巾、年画等小礼品,以招徕顾客,扩大影响。掌柜的深谙经商之道,一句话说得妙:“货不压库利自生,钱不存柜利自来。”
1940年,长发祥已积资数十万白洋,挤垮了当时有名的老九章、大纶等绸缎庄。即使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一时物价暴跌,生意萧条,许多商店濒于破产,而长发祥却仍然生机勃勃。到了1944年因西安商业经营中心东移,长发祥遂从在西安创业之地的竹笆市迁到东大街现址。
还有“克利洋服店”,到西安创业时也是选在竹笆市开店。民国二十四年(1935)浙江人祁克明和北平人马德山仅带一台缝纫机和一匹礼服呢来西安创办。创业初始很是寒酸,仅仅是一家只有三个员工和一台缝纫机,营业面积不足20平方米的小裁缝铺。但因他们店的管理先进,观念新潮,西服样式时髦别致,加之裁剪合体,做工精细,女装优雅亮丽、男装高贵大气,信誉度特别高。引得当年西安的一些上层头面人物纷纷选择来“克利洋服店”定制西服,一下子引人注目,成为官宦巨商做西服的首选,生意一下异常红火。后和长发祥绸布店类似原因,也迁至东大街。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