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砂洲
前阵,佛山的一则新闻火了。
端午节期间,一位女游客来到佛山九江镇。
见到河岸边停泊着许多无人的龙舟,便踏上了其中一条龙并拍短视频留念。
没想到视频发到网络上,一石激起千层浪。
原来,九江的龙舟分为两种,一种是标准龙舟,男女都可以划;
另一种,叫传统龙舟,这种龙舟是只让男性上的。
这件事情,让佛山这座粤地名城瞬间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对于质疑的声音,我们不去作过多的附和或反击。
因为从一件事情去看待一座城市,本就是狭隘的。
只想说,在佛山,这块孕育了南粤绚烂文化的重要拼图上,从来不乏女性的身影。
处于风口浪尖的她,实则有丰富包容的另一面。
咏春,原是“女子防身术”
一说起咏春拳,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熟悉。
毕竟《叶问》系列和《一代宗师》,早就将咏春的名号打响到了全国。
但你知道么,咏春拳一开始,其实是一门“女拳”,专为女子防身之用。
你看“摊、膀、伏”三斧头,寸拳冲拳,大念小念。
从动作风格看,有“短手短脚”之观感;
从击打技巧视之,有“专攻薄弱”之习惯;
从对敌策略来说,有“强而示弱”之智慧。
这是非常女性化的设定。
这一切,源于它的开创者严咏春。(1993年,杨紫琼主演的《咏春》讲的正是她的故事)
据一代宗师叶问传述,在清朝康熙年间,严咏春父女在四川大凉山卖豆腐为生。
因为豆腐做得可口,山上的五枚师太经常下来光顾。严咏春年方15,出落得灵动可人,眉宇之间更有男子式的英武之气。
因为漂亮,她被当地一位土豪看中。
土豪强行逼婚。
严父犯了难,一筹莫展之际,五枚师太下山带走了严咏春。
一段日子过后,咏春下山了,这一次她不惧土豪的挑衅,提出一个条件,说要娶自己,必须先打败自己。
土豪一听乐了,他力大无比,还会怕严咏春一个丫头片子?
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在这次比武中,五大三粗的土豪竟然被咏春三下五除二就撂倒在地。
后来,这套拳法被严咏春冠以自己的名字,正是咏春拳。
严咏春将这套拳法传给了自己的丈夫梁博俦,又代代传给了梁兰桂、黄华宝、梁二娣、梁赞、陈华顺、叶问等人。
后来,咏春拳在佛山生根发芽,光大开来。
去年的6月1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更是将佛山咏春拳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录扩展项目名录。
而在佛山(2021年数据),仅咏春拳协会核定登记的咏春拳馆就有193间,学习者人数达数十万。
教拳咏春拳的名师更是达800多人,二、三级比赛裁判60余人。
并且从2011年起,佛山市、区、镇每年举办咏春拳比赛50余场,参与者超2万人,举办的咏春拳同场演练最大规模达5000多人。
不少佛山市民平时的娱乐不是聚餐、唱K、看电影,而是“咱们打拳去吧”。
在佛山,你才会明白“高手藏民间”这句话,绝不是空谈之语。
甚至还有外国拳迷慕名而来。
他们都以习咏春为傲。
“咏春”这两个字,这既是对传统的克承,也是对严咏春这位女性创始人极致的尊重。
一代宗师的心血,佛山记在拳尖,记在史册,记在心头。
风华绝代的粤剧名伶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佛山人除了武艺高强,在曲艺方面也是造诣颇深。
1956年,周恩来在北京看完《搜书院》等剧目后,盛赞粤剧为“南国红豆”。
自此“南国红豆”成了粤剧的代名词。
佛山,正是粤剧的故乡。
据说在雍正五年,北京名伶“摊手五”为躲避朝廷追捕,化妆逃离到佛山镇大基尾,创立了“琼花会馆戏社”,这是粤剧最早的戏行。
时人说:“但到年年天贻节,万人围住看琼花。”
到上世纪20年代,粤剧把戏棚官话全部改为广州话,把子喉(假嗓子)演唱改为平喉(本嗓)演唱。于是衍生出了著名的“平喉四杰”——张月儿、小明星、徐柳仙、张惠芳。
4位女性中就有3位是佛山人。
其中,尤以小明星的故事,最是可歌可泣。
小明星本名邓曼薇,出生于佛山三水,自幼家贫,得梁以忠、蔡保罗等人的指导进入曲坛。
她的“星腔”,缠绵悱恻、细腻婉转,以《秋坟》《夜半歌声》《弄花影》一类的伤情剧目见长。
—位音像店老板曾说,小明星的唱片发行量占粤曲的首位,如果把卡带、CD碟也算进去,50多年至少在3000万张以上,足可以与世界级流行歌手媲美。
在日寇铁蹄侵入华夏大地的时候,小明星演唱了《人类公敌》《抗战胜利》等歌。
唱片一上市,就卖到断货,歌声从佛山传到了广府,传到了香港澳门,传遍了岭南大地,激起了广大民众的抗日情怀。
后来,小明星在舞台上猝然而逝,但星腔唱法流传了下来。
在她逝世54年后,自学星腔10年的李月友到香港参加小明星研讨会和演唱会,会上,她以小明星的扮相,唱了一首《秋坟》。
技惊四座,现场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看着台上李月友的一颦一簇,眼眶湿润。
这位老人就是小明星的学生陈锦红;几天后,在60余名“星粉”注视下,陈锦红收李月友为关门弟子。
巧合的是,李月友也跟小明星一样,来自佛山三水。自此,她扛起了星腔的大旗,继续将唱法予以革新与发扬。
2007年,粤剧星腔入选三水区首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三水首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至今,星腔已传至第四代。
2019年,由星腔第四代弟子梁玉嵘挂帅,曲艺音乐剧《小明星》登上了佛山三水的舞台。
现场宾朋满座,大咖云集。
“小明星”这3个字,唤起了一代佛山人萦绕在心头的回忆。
2021年,广佛肇青少年粤曲星腔邀请赛在小明星艺术馆举行。
星腔的后人们,朝气蓬勃,活力十足。
粤剧的艺术,也在这样的传递中,不断前行。
从小明星到李月友,再到梁玉嵘。
从没人说过什么“戏子无情”或“女子无才”。
在她们传递烛火,点燃明灯之时,总有人追随其后,无怨无悔。
她们,推广了顺德菜
除了粤剧,佛山还有另一张名片——顺德菜。
2004年,顺德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厨师之乡”的称号。
鱼生片、煎鱼饼、拆鱼羹、毋米粥、一品海参……这些都是顺德人家常的拿手好菜。
如果你身边有一个会做饭的顺德朋友,只要你给他一条鱼,一把菜刀,一个厨房,保准他能玩出百八十种花样:
鱼头清蒸,鱼肉切片,鱼骨熬汤;
生姜蒜泥,虾米干贝,高汤米饭。
从鱼头吃到鱼尾,酣畅淋漓。
烹饪的技法,就好像刻在顺德人基因中一样。
而有这样一群女性,她们为顺德菜的革新和推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她们被统称为“妈祖”,这个“妈祖”不是指海神妈祖。
指代的是一个女性群体——自梳女。
自梳,即适龄女子自己梳起一个发髻,象征终身不嫁。
为何不嫁呢?
在旧社会,粤地嫁作人妇的女性有这样一首歌谣:
“鸡公仔,尾弯弯,做人新抱(媳妇)几艰难。早早起身都话晏(晚),眼泪唔(不)干落下间(下厨房)。”
这是很多嫁作人妇的女子的日常。
然而顺德自古是有名的“丝都”,丝绸贸易发达,这给了很多不想被束缚在家庭角色中的女性机会。
让她们可从事蚕桑,自力更生。
但上世纪3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中国生丝价格暴跌。无奈之下,很多在故乡谋生的女性远走南洋,去给新马、欧美等地的大户人家充当女佣。
这些女佣中,就有9成是自梳女。
在南洋,她们被叫做“妈祖”,操着浓郁的乡音,每天一大早就穿行于大街小巷,为主人家采买蔬菜和鱼肉。
然后结合顺德风味和南洋口味,让荷香瓜片,榄角蒸鱼、酸梅鸭、酿鲮鱼、黑椒炒蟹,道道美食横空出世。
这就是著名的“妈祖菜”。
后来,南洋人们都知道,做饭做得最好的厨师,来自中国,来自佛山,来自顺德。
自梳女们靠着自身的拼搏与勤巧,不仅挣得美名,更将“妈祖菜”发展成为顺德菜的一个重要支系。如果你是外地人,来到顺德,你跟人家说想尝尝妈祖菜。保准对方听完后会一阵诧异,然后直夸你“识食”。
这一切,与妈祖们的勤劳巧慧密不可分,但顺德包容开放的特质也是土壤之所在。
过去,适龄女子没有出嫁,总免不了被指指点点。
但当年的顺德,只要你依祖制盘起发髻成为自梳女,外人、包括宗亲便不可再说三道四或怀抱异议。
多年后,自梳女们从远方归家,没有人歧视,没有人数落,多的是理解与尊重。
2011年,公安部为14名顺德自梳女恢复了中国国籍。
2012年,顺德均安冰玉堂自梳女博物馆成立。
当地政府专门举行“海上丝绸之路的妈祖菜”研讨会,探讨妈祖菜的传承和发展。
人们会在特殊的日子,齐聚一堂,品尝妈祖菜,纪念妈祖们的辛劳与拼搏。
若有新人结婚,还会特地到冰玉堂来请妈祖们送上祝福。
对这些为饮食文化传播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女性们,佛山人时刻牢记于心头。
在佛山,女性也有“陶大师”
除了粤剧故土,美食之都外,佛山还是著名的陶瓷之都,特别是佛山石湾。
自古有“景德瓷,石湾陶”之说。
凝聚匠心的“石湾公仔”更是远销海内外。
但陶瓷这一行,因是“手艺活”,自古技法传男不传女,过去有名的陶大师,几乎都是男性。
“女人不能进窑厂”,曾经就像女人不能上传统龙舟一样严格苛刻。
然而今年的3月份,佛山新石湾美术馆内,却召开了一场隆重的陶艺盛会。
展出的陶瓷,全部出自三位女性陶艺大师之手。
50余件展品中,既有王昭君、蔡文姬式的历史人物;
也有七仙女、嫦娥式的传说仙女;
更有花木兰、佘太君式的巾帼英雄。
一改过去题材取自“渔樵耕读”的老旧意象,尽展女性的细腻温婉。
将陶瓷业中的“她”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早在2016年,第三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名单公布时,佛山共有6位大师晋级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其中就有4位是女性。
她们有的是大师后人,在父亲的鼓舞下,进入陶瓷行业深耕;
有的是名家之妻,自身技艺过人,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充当另一半的贤内助。
当她们的技法臻于成熟之时,没有人再拘泥于“传男不传女”的习俗。
而是将最高的荣誉,戴到了她们的头上。
如今,佛山陶瓷男女从业者的比例已经达到6:4。
女性占比接近一半。
“石湾陶艺的夫妻档比较多,基本上每位男性创作者的背后都有一位女性。”一位地区负责人如是说。
“女性能顶半边天”,这句话在佛山的陶瓷行业,已经成了铁铮铮的事实。
女性们开拓风格,传承技法;
民众们也乐于感受她们横溢的才华,细腻的手法。
女性意识和审美,在不知不觉里,掀起了另一股风尚。
传统与改变
所以,不要以偏概全,管中窥豹。
像佛山这样一座富有生命力和文化底蕴的城市,是不可能将女性排斥在外的。
纵观佛山引以为傲的各大领域,女性的身影随处可见。
她们并没有被磨灭或忽视,反而像璀璨的明珠,在这副画卷中熠熠生辉。
而对于这次的龙舟事件,其实造成两种声音对峙(传统与平等)是有原因的。
原因就是我们很多人忽略了“改变”这个词的分量与难度。
传统,即使是桎梏,也不是说变就能变的。
它往往是深入骨髓的,刻入基因里的,流淌在血液中的。
很多时候,虽然时代变了,潮流改了,可我们身体中的肌肉记忆,仍然是陈旧的。
所以,理解对固有传统的坚持,也要理解对性别平等的渴求。
这二者一样重要。
至于如何去改变传统?
我们认为,与其高声对骂,厉声指责,横眉冷对,还不如从自身做起;
从力所能及之事做起。
如同我们上面讲述的这些优秀女性们一样。
竭力地奋尽所能,雕琢自我。
当每块拼图都着上新色,时代的画卷便会改头换面。
到那个时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