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审旗:守护非遗文化 做好时代传承

旅游 大博的菜 2022-06-15 13:08

原标题:内蒙古乌审旗:守护非遗文化 做好时代传承

日前,“激发非遗活力 创造美好生活”非遗购物节暨非遗大院落成仪式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锡尼喇嘛广场举行。来自全旗的优秀非遗传承人齐聚一堂,展示刺绣、皮雕和马海制作等技艺,另外还有非遗美食供大家品尝。

近年来,乌审旗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变非遗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使全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断培育中得到传承和保护,焕发新的生机。

全面普查 摸清非遗“家底”

乌审旗位于自治区最南端、鄂尔多斯市西南部、毛乌素沙地腹部,与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横山区、靖边县等地毗邻,地处蒙陕宁能源金三角核心区域,享有自治区“南大门”美誉,历史文化悠久,是举世闻名的“鄂尔多斯(河套)人”的故乡和“独贵龙”运动的策源地,是自治区最早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之一,是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先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近年来,乌审旗非遗保护工作者通过走村入户、查阅历史文献等方式,对全旗有代表性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全面普查,搜索民间文化“基因”。截至目前,全旗共有6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被列入国家级项目2项、自治区级项目19项、市级项目43项、旗级项目67项,非遗“家底”基本摸清。

目前,乌审旗成立了自治区首家旗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与内蒙古师范大学建立了乌审旗文化产业研究与开发人才培训基地,挂牌成立了“内蒙古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鄂尔多斯乌审旗实践基地”、内蒙古大学蒙古学院乌审文化研究基地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2020年,乌审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功入选自治区级传统工艺工作站,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乌审旗走马竞技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全旗一批批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非遗保护工作初见成效,初步形成了农牧民群众关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

巧搭载体 让非遗“活”起来

“蒙古象棋是世界上最老的博弈游戏之一,棋盘与国际象棋一样,正方形,纵横九线,六十四格……”近日,一场“非遗进校园”活动走进乌审旗第二小学。

因这次非遗进校园活动,让11岁的小学生扎拉嘎木吉爱上了蒙古象棋游戏,并拜非遗传承人为师,深入学习这门非遗文化。

近年来,乌审旗不断创新理念,将民族服饰、刺绣、熟皮、银器、柳编等项目与全旗中小学、幼儿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结合学生兴趣课堂进行教学。通过将非遗传承人与学校结对、设立扶持经费、编制非遗读物等,开展实践教学、展览展示等方式整合多方资源,让收藏在展厅里的文物、失散在民间的传统技艺、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过来。

“在数千年前,从波斯传入,慢慢发展为现有的蒙古象棋,其历史比国际象棋还早,这种古老的博弈游戏一直在草原上流传着……”聊起蒙古象棋游戏,扎拉嘎木吉的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学习并掌握蒙古象棋游戏博弈技巧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了解、传承蒙古象棋游戏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们走进非遗文化,实现了把古老的文化遗产和现代教育有机结合,帮助孩子自觉地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参与者。”乌审旗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苏勒德表示。

据了解,为更好地实现非遗传承,乌审旗还通过积极选派传承人参加自治区、市级培训,举办旗级传承人培训班,为非遗传承人提供更为广阔的传承舞台和交流学习平台,开阔了传承人的视野,提升了传承人技艺,壮大了非遗传承人才队伍。

“乌审旗是‘乌审走马’发源地,时至今日,乌审草原上仍有不少牧人沿袭千年遗风,崇尚走马竞技,热心马文化研究及走马驯养技艺……”五一期间,四川游客宋洁在朋友圈里分享着旅行收获。

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兴文”的发展路径,乌审旗将非遗元素植入各个景区景点,通过“景区+非遗”的形式,让非遗项目与旅游“牵手”,让游客在吃喝玩乐中感受乌审旗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实现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乌审旗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日新月异的新时代,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寻找新的呈现形式、表达方式,收获更丰富的时代价值。截至目前,乌审旗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人、区级传承人31人、市级传承人78人、旗级传承人166人。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非遗因传承展示而魅力彰显,非遗文化也让乌审旗名声远播。在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上,乌审旗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非遗与校园、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引导全社会参与非遗保护。(通讯员 杨潇 熊静)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