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游览腾冲时,在从腊幸经明光前往界头的途中,在沿路考察完三尖山上的仙人洞和大尖山上的云岩寺等古迹后,曾在一个叫“南香甸”的地方住了一宿,于是,“南香甸”这个名字就在《徐霞客游记》里成为了永恒。
最近,“打卡家门口的风景”成了明光顺龙社区人们每天茶余饭后的慵雅之事。趁着下午余晖未尽之时,三五好友相约一起去南香甸逛一圈,走走河边吹吹晚风,再绕进村中小道赏赏花儿,也确实是一桩极具雅兴的美事。这里说的“家门口的风景”正是明光镇顺龙社区的最美乡村,有“南香甸”雅称的——河湾。
河湾不远,从辛街出发也很容易找到。顺着进自治社区的公路走个千把米,看到一家漂亮嬢嬢开的商店正对着一个岔道,从岔道进去就是河湾。当然岔道口上端蓝色的“中铁三局”招牌也是河湾的标志性之一。
从这个岔道进来后,我们的脚步基本就可以放慢了。干净的乡村小道一路花香。小道两旁有许多各种颜色的小花儿,正依靠着自己小小的身体鼓着劲儿竞相开放。我最喜欢黄色的小花儿,小瓣小瓣的黄色花瓣儿凑成一小朵花儿,一朵一朵繁星点点,静静地躺在绿色小草上。虽小,但胜在多,一簇簇热烈地喧闹地盛开着。还有那高昂着头的粉红色大玫瑰,一枝独秀的红玫瑰……千姿百态,五彩缤纷。
小道的右手边是一块块收拾的规规矩矩的万寿菊种植地,盛夏的时候,大片大片的万寿菊更是美得让人挪不开眼。小道的左手边是一片水田,半亩方塘的荷花池里,碧绿的荷叶浮在清澈的水上,荷叶下面鱼儿在尽情嬉戏。相较于高调热情的万寿菊,清幽淡雅的荷花则更沁人心脾。粉荷初露时,倒与那小道旁火红的花儿相映成趣,如若再下场小雨,就颇有“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的意境了。花田旁边是一排排刚插下去的秧苗,绿油油脆生生地在田里迎风招展。
真是好一派田园风景图啊!
在小园香径漫步后,可右拐进一条幽深小道,循着那若有若无的水流声探秘桃源深处。经过木栅栏后,视野逐渐开阔,映入眼帘的是柔婉娴静的明光河,浩浩荡荡流向远方。顺着滨河大道信步漫游,看着气势含蓄但不失磅礴的河水,有点体会到当年曹操在碣石山顶写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那种壮阔胸襟。与之前小家碧玉的乡村小道不同,滨河大道是大家闺秀的气势美。
据说社区正筹备着开发滨河大道的水上娱乐项目,既可小小竹筏河上游,也可顺流而下享受漂流的刺激。到那时又是何等靓丽的风景线呀!
再往前走是一小片树林,郁郁葱葱的树木鳞次栉比地矗立在大道一旁,像是严阵以待的戍边战士。也有那粗壮的参天大树像是战士们的指挥官一样以自己独特的风骨之姿站在小道中央。树木下、草丛里都装上了小彩灯,在灯光的气氛烘托之下,草木葱茏变得更鲜活起来。往前走百步,树木逐渐稀疏,钢索吊桥出现在眼前。横跨河面的大钢索吊着几大块钢板,这就是经久不衰的明光吊桥。许是钢索的原因,才走上桥整座桥就开始晃晃悠悠地来回荡,用孩子的话说,就是一座“蹦蹦桥”。这座桥历经几年风雨没有深究过,只是从我记事开始它就一直颤颤巍巍地横躺在这儿,摇摇晃晃迎来送往的造福了一代又一代顺龙社区的百姓。
以前的吊桥确实很危险,晃荡不说桥上还没有防护措施,没有可以扶的支点,就是一块钢板做桥板,两边是空的。没有胆量还真不敢过这个桥。记得小时候跟小同学来过两次,每一次都被吓得腿软。上桥就晃的头晕,到桥中间更是晕的厉害,又没有个扶的地方,吓得只能慢慢蹲下来等平复了些,再慢慢手脚并用的“爬”过去。现在想想那种感觉都还有点恐惧,也算是我的童年阴影之一了。
不过,现在可不一样了,最美乡村建设以来,这座吊桥也被重新加持了一番。两边不仅装上了防护网,还围上了小彩灯,虽不是多典雅的装饰,但却让人在这人间烟火里看到了一丝仙气,晚上华灯璀璨,照着这座风雨沧桑的吊桥,莹莹仄仄的灯光映在潺潺的河水里,被流水打成星星点点细碎的光跟着流向远方。
宁静朴实的乡村小道缀上华灯点点,河水里倒映着灯火辉煌,曲径通幽处,树影婆娑映射着五彩星光,斑斓中不失雅致。以前从未敢想过,我们记忆里穷苦凌乱的乡村如今竟也能如此这般朴实的繁华,沾染了城市的气息但又没有城市里钢筋混凝土的味儿,华丽又多了生气。
南香甸,景如其名,南边是一个秀丽朴素的佳境。循着当年徐霞客大家的足迹,看这儿烟火袅袅,仙风清越。观那儿波光粼粼,春和景明。虽然此景已不是当年的景,但百年传承下来的还是那份情。
文、图 | 张小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