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是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之后,国人一片哗然,热血沸腾,一股莫言热兴起,大家纷纷购买莫言的文学著作,一睹为快,各地书店的莫言书籍被抢光。
不仅如此,莫言的家乡也成为旅游胜地,不少人带着孩子去参观莫言的故居。期望得到文化大师的思想熏陶。
然而一阵风过去,人民慢慢地对于莫言文学有些冷淡,当然我们知道当下仍有不少莫言粉丝,要不然,司马南和莫言粉丝的录音也不会曝光。不过对于一般人来讲,莫言的热度确实已经过去了,趋于平淡,这是不争的事实。
为什么冷清呢?一是莫言获奖至今已经有十年时间,这么久的时间消磨掉了大部分人的热情。作为普通人来讲养家糊口才是最重要的,哪有那么多闲情逸致看那些中长篇小说。
同时当下生活节奏加快,网络信息已经占据了绝大多数人的生活闲暇时间,没有太多的人关注那些文学作品。
上面是莫言文学受到冷落或者说整个文学市场受到冷落的原因之一,这是广大民众的生活状态所决定的。
莫言文学受冷落还有以下原因。
首先莫言获得诺贝尔奖文学奖,是中国第一个正在诺贝尔奖获得者,确实为国家争了荣耀,给国人争了脸。但所谓文人相轻,莫言获得这么大的奖项,自然与他文学造诣相当的,或者说那些自认为自己的文学造诣和莫言相当的人,自然是看不上莫言获奖的,内心深处有小小的嫉妒之心。这一批人或许不会说莫言什么坏话,但更不会说什么好话,大家可以看看有多少文人夸赞莫言获奖的?不多吧!
而且除了莫言,其他文学大家们,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圈子,而且是圈子里的权威,他的一言一行将影响着这个圈子里的所有人,有很多是教授级别,大家想想这些人带领的一批批的有影响力的学生,他们的观点肯定趋于一致的。这么多数量的圈子,就像一个个独立的大桶,而莫言却被孤立起来。这种情况下莫言的文学影响力无疑会受到抑制。
其次,就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间很悲催。这个时间恰恰是中国经济突飞猛进,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样的经济体量和发展速度让美国产生担忧,中美的这种竞争加剧,美国对中国的制裁遏制围堵越来越频繁,强度越来越大,中美民间对立情绪较大,中国民众对于美国对中国的制裁和打压非常的不满,而美国的实力太强,中国相对来讲处于被动和压制状态,国人更多产生对美不满情绪,然而发泄的渠道不是特别多。
这时莫言成了一个目标,我们知道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文章大都是反映最基层民众真实生活的,所谓有人说的丑陋文学,这种作品本身并无太大问题,这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标准,不仅仅是莫言的作品,其他国家的获奖作品大都是如此。当然诺贝尔文学奖选取的获奖者作品要符合西方的价值观,符合西方对东方的价值取向,而莫言的小说恰恰适合了西方国家的这种价值取向。而这种价值取向有悖于中国当下刚刚燃起的民族自信、自强、自立的情绪。
对于中国民众来讲,遭受了太多的苦难,莫言的那些小说,无疑揭开了大家不愿提及的伤痛。那是一段悲伤的历史,那段历史也是没有自信的历史,更是一段没有自尊的历史。就像人头上的烂疮疤,明知道存在,但就是不愿意让人触碰。
在当下东西方社会对立情绪较大的情况下,莫言所描述的内容符合了西方价值取向,那么对于国人来讲自然就不符合东方的价值取向,国人认为有丑化中国之嫌,莫言就成为了发泄对象,或者叫攻击目标。
国人对莫言有抵触情绪,实际上更多是对美国的不满的一种体现,本质上不是对莫言的批判,不是对莫言的不满。
大家可以想一下,如果中美关系非常好,大家还会对莫言的文章这么敏感。还会在意莫言的丑陋文学吗?或许你会用另外一种眼光去欣赏了。
另外我们回过头来再谈上面其他文学大家关于对莫言的态度问题,那些文学大家们,他们本来是可以对莫言明着进行抵制的。为什么不,因为莫言获奖是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支持和认可,如果他们对莫言进行直接的反对,那么就是反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价值取向,这对于一些人来讲是不敢违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所以才出现文章开头所说大部分人既不说好话也不说坏话的原因。
由此可见,这个社会是挺矛盾的,老百姓反对或者说抵制莫言,本质是反对或抵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而那些真想抵制和反对莫言的那些人却因为害怕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而不敢反对莫言。
这就是矛盾对立统一的两面性。
我们看到即使有很多人反对他,但他本人从来不进行辩解,因为他看透了人性,看透了这些问题背后的本质。他越辩解,可能激起的对立越严重,不言不语是最明智的选择。
声明:广大的莫言粉丝们,我这篇文章可没有污蔑贬低莫言先生的言辞,希望高抬贵手,切莫对我发起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