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初,教育专家孙云晓出版了《拯救男孩》一书,其中列举男孩近年在学业表现等各方面被女生赶超的现状。结合近几年大学性别占比的大数据来看,不得不承认,在读书这件事上,中国女大学生正如日方升,就教育界的整体状况而言,学生的女强男弱已经是常态。
01
高等教育领域女生数量已反超男生
在高等教育阶段,无论是本专科还是研究生,女生占比都已全面反超男生。
首先,看几个综合类名校的数据,男女比例在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都在悄然发生逆转。各高校2020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浙江大学2020届毕业生共12727人,其中本科生男女比例为1.41:1,硕士生男女比缩小为1.22:1;南京大学本科生男女比例为1.14:1,硕士生男女比缩小为0.79:1,硕士生中女生数量直接将男生反超。无论是女生较多的综合性学校还是诨名“男子职业技术学院”的理工类学校,硕士男女比要低于本科男女比。
其次,从整体数据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女生通过高考成为普通高校学生的比例持续攀升。据统计,女生占全部录取学生的比例,1999年为40%,2007年达到53%,2013年则达到55%。2020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研究生人数为159.9万人,占全部研究生的比重达到50.9%;普通本专科女生为1674.2万人,占比为51.0%。
再看历史数据,根据2021年12月21日发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显示:中国在校女硕士连续11年超过男硕士,占比逐年缓慢提高。2009年起,女性硕士招生数量开始超过男性,在校硕士研究生为1158623人,其中男生583608人,女生575015人(男生占比50.37%,女生占比49.63%)。2010年,全国在校硕士生1279466人,其中男生635123人,女生644343人,女生多于男生9220人,占比达到50.36%(男生为49.64%)。之后的几年内,各年度在校女硕研究生都多于男硕研究生,并且占比逐渐提高。2011年占比50.69%,2016年占比53.14%,2019年占比52.17%;
表1 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及男女生占比(单位:万)
注:数据来源:杨菲《“男孩危机”还是“女生弱势”?基于一所地方科院校的实证研究》
再看那些“塔尖”学生的数据。近年来,“状元郎”向“状元花”转变的趋势也已突现。通过对高考状元的统计发现:1999-2008年间,高考状元中男生的比例由66.2%下降至39.7%,其中,文科状元的男生比例由47.1%降至17.9%,理科状元的男生比例由86.1%下降至60.0%。状元郎已成过去式,状元花则更为贴切。
最后,看下男女生在不同院校的表现差异情况。据研究表明,在学校类型上,重点院校男女生学业表现差异大,男生在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维度上更优,女生在沟通、表达能力等维度更优,至于何者综合素质更强,学者的研究也存在争论;但是在地方本科院校上,学者一致认为女生学业表现均优于男生,学业表现上的“男孩危机”在地方本科院校可能更加明显。
02
教育界的“男孩危机”早已国际化
不仅仅是中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男孩危机早已国际化。
在英国,1996年其皇家首席督学就明确提出“男孩的学业失败是英国整个教育系统所面临的最令人伤脑筋的问题之一”。2009年,布林等人对8个国家的教育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教育不平等现象的减少,美国男女学生的差距从1947年开始缩小,到1979年,大学录取新生中女生比例超过男生,并持续扩大。2014年3月,英国大专院校招生服务机构的数据显示,今年英国国内申请大学的学生中,女生比男生多出8万人,而且这一趋势还将继续。
在美国,男生比女生更早脱离正式的教育制度离开学校,人数比女生多,年龄也比女生小。年轻女性要比年轻男性更愿意上大学,更可能读到毕业,而且更有可能去攻读一个硕士学位,2000年拿到硕士学位的女性是男性的1.38倍。
国外学者 Ku使用了18所参与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简称 NSSE)数据库调查的本科院校数据分析了大一时的学习投入对学业表现和坚持率的影响,发现女生学业表现显著优于男生。传统的观念总是认为:女性的重心就应该是家庭,不必读太多的书,更不需要太高的学历。纵观我国古代教育史,不管是礼、乐、射、御、书、数,还是四书五经都基本是针对男性成材的教学,针对女性的“教育”基本围绕侍奉公婆、相夫教子展开,女性被排除在学校教育的大门之外。
进入现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男女享有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这使得女性开始走出家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甚至有一种说法是,如果你教育一个男孩,那么你只是教育了那个男孩;如果你教育一个女孩,那么你是在教育整个家庭。因为一个有远见的母亲会把这种远见传递给自己的孩子,这对于下一代有着非常好的影响。
在过去数年里,随着平权运动的展开关于女性气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形式与表达,人们一直在展开讨论,女孩们也成为了这些讨论的受益者。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追求独立,包括经济独立和精神独立,她们有自己的爱好和人生规划,在生活中不依附于男性,而是将人生牢牢抓在自己手里。这种情况下,教育和自我认知提升正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一个人获取的知识越先进,她的认知就越高级;认知越高级,获取知识的渴望就越强烈,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是社会的进步。
03
“男孩危机”的社会学分析
在美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女性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的成绩表现都平均优于男性。另有全球范围内的调查发现:在几乎所有教育阶段(从小学到研究生),女生的成绩都比男生优秀。这种优势并不像我们的刻板印象所认为的仅仅体现在文科项目上,事实上男生在理科项目上的优势也不明显。
英国学者杰夫·哈曼对男孩的心理落后提供了量化结论:在11岁时,男生口语能力、读写能力和计算能力的发育水平分别比女生晚11、12和6个月。格拉斯哥与密苏里大学一个覆盖样本数量超过150万人的针对15岁青少年的跨国调查发现,在这个年龄段,超过70%的国家存在女学霸现象,并且,无论在数学、阅读还是科学素养方面,女孩儿的学业表现都优于男孩。在学业压力不断下移的今天,许多男孩已经跌倒在起跑线上。
但在职场上,女性依旧是弱势群体,据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一项调查显示:56.7%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除招聘公告上直接写明类似“仅限男性”的显性歧视外,隐性歧视更多,也更难以防范。很多单位在简历筛选、面试等环节就把女性自动“屏蔽”掉了。即使顺利入职,女生在工作过程中也往往会面临着工资、福利、晋升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在物竞天择的大自然,危机感是所有物种努力生存的核心原动力。当代的女孩仍然面临着男权社会中的大量障碍,在种种社会现实面前,女生在学历上的优势无法转换为就业优势,她们只能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才有可能争取被看见。
另一方面,男孩培养存在很多问题。第一,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下的评价模式往往将“规矩”、“听话”、“执行”放在第一位,男孩子好动、好奇、活力的优点,在评价制度面前,成了致命的弱点。男孩往往更好动、更不服从,应试教育强调纪律服从和知识灌输,这种他律有时候会适得其反,甚至引来孩子的反叛。于是一些孩子不得不收敛起自我个性,学会驯服和听话。久而久之,错过了天性的舒展、最佳的人格发展阶段。根据相关研究,女生在语言、识记、表达、运算等方面优于男生,现行考试制度,能够考察的也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而男性具有优势的想象能力、创新意识、实验操作等方面的优势因为种种原因却难于考察;
第二,我国长期实施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把大小孩子都禁锢在几十平米的空间,以专心听讲为主要学习方式,作为以奔跑为性别特征、习惯在实践中学习的男孩子,会有一种本能的抗拒,这种压抑不仅在学业上,也限制了男孩的成长需要。男孩爱冒险、爱挑战、爱争吵、爱跑动,这些行为倾向都与男孩体内更高水平的雄性激素分泌有关,当男孩体内的每一根神经都催促他去跑、去跳时,他却被要求必须坐得端端正正,把手背在后面,听上几个小时的课。这不符合生物学规律。有些学校出于安全和安静的考虑,常常禁止学生课间自由奔跑,追逐打闹,这使得男孩们擅长的运动技能、视觉和空间技能以及他们的勃勃生机,在学校中未能得到很好的释放。
第三,男生更容易沉溺于各种网络游戏,与人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上要弱于女生。纽约时报曾发文《美国的男孩垮了》。文章写到,男生在学习障碍、行为障碍、社会适应障碍等各种障碍中,存在的问题均多于女生,而且男孩更容易沾染上各种成瘾行为。男生当中性格自闭的孩子也要多一些。来自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的数据表明:男性青少年比女性青少年更易于沉溺于网络。众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多动症、学习障碍、智力障碍、自闭症等儿童青少年阶段常见的心理疾病上,男孩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女孩,且男孩的社会适应能力不容乐观。毋庸讳言,男孩是一个更容易卷入暴力和犯罪的群体。在工读学校未成年犯管教所中,男孩的数量要远远多于女孩。2007年,全国工读学校在校生中,男生比例高达86.30%,是女生的六倍多。
第四,使命教育和责任教育的弱化,男孩优势的渐趋弱化,与传统教育当中对于男孩子责任感的要求在弱化有关。中国传统思想对男性提出的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思想赋予男孩的是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在当下,这种声音已经鲜有人提。社会、家庭对于男孩赋予的责任、要求都没那么高了。而这种责任的缺失,也是整个独生子女一代在性格养成上的缺陷,只是在男生身上表现得更突出。校园里的小胖子越来越多,红唇白面、女性气质、提着兰花指的青春期小男生甚至成了新一代少男少女的审美取向。各种大型选秀节目就引起不少人的感叹:现在的男孩子,比女生还秀气。
最后,男孩的学业成就、体质、心理以及社会适应所面临的重重危机都与现行教育的师资结构有着密切联系,尤其初中和小学女教师占比高,女性的性格特质决定了不利于培养男孩子的勇敢、冒险精神等”。而男孩天性调皮,活泼好动,其聪明也多表现在好动好说,这种性格特点从传统教育理念上,一般会被老师看作影响课堂纪律,干扰课堂教学的表现。学习不占优势,特长得不到发挥,性格发展得不到引导。应试教育对男孩和女孩都不利,但与女孩相比,男孩更容易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好在我们有幸看到新时代的教育改革: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应照顾孩子的天性实行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评价,允许孩子张扬个性和活力。要让多元化、个性化教育评价落到实处,建立针对男孩子的管理方式,允许他们“闹一闹”,允许他们张扬个性和活力,多一些转化和爆发的机会,多一些耐心期待。
对于“男孩危机”这个议题,各国学术界均有争论,也有学者认为女生虽然在学业表现上优于男生,但男生在综合能力提升尤其是认知能力提升上更优,尤其在地方本科院校,虽然女生在学业表现上具有优势,然而男生在综合能力提升上、尤其在认知能力提升上更优。虽然时代在发展,文化所具有的继承性往往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女性的行为决策并非仅仅是依据自身“能够做什么”或者“想做什么”而做出理性选择, 社会文化期待她们“应该做什么” 很大程度上依然具有强烈的约束作用。中国科学院王恩多女士说过:社会对女性价值的认定更加多元,女性也更应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以工作求平等,以贡献得地位。而这些背负利剑和铠甲的女孩,很可能是因为被要求着坚强,才跌跌撞撞地在学术界、职场及各领域强大起来了。
来源:里瑟琦智库
文章仅作分享,不代表一读EDU观点和立场。
温馨提示:近期,微信公众号信息流改版。每个用户可以设置 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错过“一读EDU”的文章,你一定要进行以下操作:进入“一读EDU”公众号 → 点击右上角的 ··· 菜单 → 选择「设为星标」
文章不错,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