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詹达
编辑 | 周亦川
1921年,胰岛素被发现,并于第二年被用于治疗糖尿病,糖尿病得以由“不治之症”转向可治的慢性疾病。
百年后,尽管人类已经开发了近10大类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糖尿病患者有了更多的“控糖”工具,但中国糖尿病的发病率、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仍不容乐观。
根据2021年12月JAMA发表的最新报告,中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糖尿病患者将近1.4亿人,其中,糖尿病患者知晓率为36.7%;治疗率为32.9%;达标率仅为16.5%。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正在严重威胁着糖尿病患者的健康。
在糖尿病引起的诸多并发症中,尤以心血管并发症最为凶险。有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非糖尿病人群的4倍,7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此外,肾病、肿瘤等并发症也会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
“严格的控制血糖以及综合管理血脂、血压、体重等,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最重要的手段。”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教授表示,在全国最好的三甲医院里,约50%的糖尿病患者血糖可以达标,然而社区和基层里的糖尿病患者,平均血糖达标率只有30%。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达标率为何不理想?多方面因素造成了中国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低的困境。
首先,社会对于糖尿病的认识与防控理念还不够。很多人还没认识到糖尿病的危害,更别提通过生活方式的管控去干预治疗。
其次,缺乏对糖尿病前期的管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中国至少有3亿人处在血糖异常的状况,这部分人如果不得到及时的干预与治疗,很可能会发展成糖尿病。
最后,有些医生没有完全按照糖尿病指南去控制血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效或效果很差的药物很难帮助患者将血糖控制在标准范围内。评价一个药物是否是好药有以下几个标准:第一是疗效;第二是安全性,在治疗过程中,会不会存在因治疗糖尿病而引发血糖或引起体重增加甚至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第三是药物价格,糖尿病患者能不能支付得起,医保是否已经覆盖了;第四是用起来方便,药物价格和效果再好,让患者一天使用多次亦是很难被接受的。
疗效好、副作用相对比较小、可及性好、价格合适的药物逐渐地上市和拓展,是控制糖尿病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随着糖尿病的年轻化,患者与糖尿病共度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三四十年的患病时间对于病人来说非常常见。在这漫长的患病过程中,大部分人难免会出现一些并发症,或轻或重。在这种情况下,医生都愿意选择具有明确证据的,对并发症有预防或是治疗作用的药物。
现在很多新上市的创新药,都有很多循证医学的证据表明能达到较高的血糖达标率,例如GLP-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以及基础胰岛素联合GLP-1受体激动剂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满足临床需求。从作用机制角度看,德谷胰岛素和利拉鲁肽分别作用于多个靶器官的胰岛素受体和GLP-1受体,独立互补,发挥协同的降糖疗效,让糖化血红蛋白达标(HbA1c<7%)以及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达到满意的水平。
胰岛素降糖疗效好,但低血糖风险高,而GLP-1受体激动剂的优点是能够降体重、降血压、对血脂调节很好,低血糖风险低,其降糖疗效仅次于胰岛素。两种药物的联合使用可以相互抵减单组分治疗时常见的副作用,提高血糖管控效果的同时,减少胰岛素治疗对低血糖和体重的不良影响。母义明教授指出:“增效减‘副’,由此实现糖尿病用药‘1+1>2’的临床效果。让每一个药都发挥恰到好处的作用,而不会发生太大的副作用,这也是未来糖尿病整个治疗领域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