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出台后,家长们的心态各不相同:有开心、有焦虑、有迷茫还有观望。“双减”政策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家长的教育焦虑却亟待缓解,家长焦虑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可能有社会、心理、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执念,相信孩子只有考上好大学,未来的工作、生活才会一片坦途。其实,教育也是一道充满风险的美丽风景,孩子未来的发展充满无限可能性,家长的观念和选择要更有理性。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宏观和长远规划。不少家长往往是“间歇性地关注孩子”,孩子有问题时就多关注一些,没有明显的问题时便关注得少,对孩子的发展缺乏长远的眼光。不少父母对于自己在孩子教育上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得够不够等问题心里没有底,因此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确信,不确信就容易带来焦虑。
焦虑往往来自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对预期的无力把握感。社会在速变,孩子在很多方面已经走在成人前面,若家长的认知仍停留在自己年轻时代的“观念地图”内,不再学习和接受认知之外的新事物,就会跟不上孩子成长的步伐甚至成为他们发展的阻碍。
如何缓解“双减”后家长的焦虑呢?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谢家湾学校校长刘希娅指出,一些家长还是很焦虑,或者说在观望,各地也有校外的“一对一”、众筹小班辅导等新的培训形式冒头,“有的人会说评价不变我就不变,但我认为这中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比如我们的中高考已经在改革了,但仍有一些家长、教师还在让孩子接受一成不变的评价和教学方式。”
在她看来,为了更好地推进“双减”政策落地,需要建立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联动机制,继续整治校外培训。比如在校内,要禁止无序掐尖,校长教师转变观念,不超前超纲;而在校外,对学科类培训要加大执法力度,纪检监察机关等都应联合起来,教师法修订时也要增加惩治有偿家教的内容,让整治有法可依。
“其实我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看到一种现象,那就是(校外补课)越补越差、越差越补。”刘希娅说,“还是要让大家感受到,靠刷题和时间堆砌是没用的,需要转变观念。”
“每一代人的教育环境都面临不同的困难,但社会仍在千难万险中不断进步发展。”重庆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首席专家赵石屏鼓励家长,不要局限在当下的困境或迷茫中,眼光要更开阔和更长远,也要对未来更有信心。
中国教育报记者王佳实
综合中国教育报 唐琪 林焕新 杨雄
责任编辑:叶淞婷(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