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远举
考不考得上高中,正在成为城市中产父母们的新调侃。
2021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中考政策,中考将全面迎来很大的一次改革。
第一,普通高中和职业技校的录取比例由原来的 6:4 调整为 5:5,普职率将达到 50%。
第二,禁止所有学校、机构招收初三复读学生。这就意味着,未来只有一半的人能上高中,另一半被强制分流,只能上中专、技校。
这引发了很多大城市中产家长的恐慌。网上流传这样的调侃:“孩子上不了高中怎么办”就是故作轻松,内心恐慌。
其实,要想上大学,路还有很多,作为社会考生仍然可以参加高考。当然,这就要求在读职高的三年内,要付出更多的金钱上各种培训班,现在高中的课外辅导并未被禁止。
更何况,孩子在初三时,成绩都在50%左右浮动了,即使上了高中,最后也只能混一个三本、民办高校、国外的野鸡大学,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很多人会说,现在帮孩子介绍工作,总得要一个大学。的确,以前家长想让孩子上高中,就算孩子是学渣,也有很多操作办法,比如,复读、交择校费上民办。
上了高中之后就有了起码的资格,家里经济条件好,有社会资源,还可出国,报考艺术类院校,出来也是大学生,大家在一个职场起跑线上竞争。
但是,对大多数人而言,能操作的,恐怕也就是一个三本院校或者国外的野鸡大学。好的工作,对资历要求高的工作,对学校要求也不会低,孩子二本、三本毕业,也没用。
如果要求不高的单位,职业本科,或者通过社会考生的身份,进个三本、民办大学,也不是难事。如果以前能从普通高中操作进211、985,新政自然也拦不住,也能操作进高中。
所以,这个政策的实质性影响并不大。但换个角度看,一个没有实质性影响的政策,产生了这么多焦虑,归根到底,是因为对高中分流的担忧,背后是阶层滑落的担忧。
阶层滑落也算是一个常见的社会议题。中国阶层的形成,除了依靠个体努力,读书、经商之外,有几波大的时代趋势。
第一波,户籍制度形成的时候,人根据出生、居住、工作,被分为城乡二元。
第二波,是改革红利中资产上升,大多数市民是依靠房改房获得第一桶金的。
1994年国务院发文实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中国城镇住房由单位分配转化为市场购买,城镇居民可以按照成本价或者标准价购买的已建公有住房。
在随后的经济发展,资产升值过程中,这成为很多市民撬动杠杆的第一桶金。
第三波是WTO后,经济爆发式发展,中国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处于爆炸性增长的阶段,资产继续增值。2000年以后,房价飞涨,当初在大城市买房的那批人,现在的资产已经增加了数倍。
即便没在一线城市买,二三线城市的房子,也只能增值好几倍。再接着,互联网大潮又来了,无数创业者、合伙人、公司老员工,都靠着分红、上市,获得了财富自由。
那些曾经靠读书,那些抓住了机遇,实现阶级跃迁的普通城市中产、上中产是最没有安全感的,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如果不努力,稍一放松,就会阶级滑落,重新回到社会底层,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孩子以后他们的生活水平,就无法维持自己现在的水平。
所以,他们鸡娃,要让自己的孩子,考上一个好的大学,作为固守阶层的入场卷。所以,他们会拼尽全力在教育上投资下一代,想从起跑线上赢得这张固守阶层的入门券。
但是,大学,真的是固守阶层、保证阶层不滑落的入场券吗?
一个程序员,技术高手、极客,不善交往,社会关系简单,年薪200万,城市三套房。他的工作技术性太强,他的孩子要“继承”他的工作、客户,就得学计算机,还得有很好的技术,不然,客户最终会流失。
所以,这个程序员,可以说有固定资产、有现金流,能给孩子留下资产、留下租金收入,但这些东西,孩子直接可以继承,并不需要211、985。
所以,继承资产、现金并不需要211、985。
有一次,去南通参加一个活动,走访家纺城。遇到一位97年出生的年轻老板,24岁,开一辆宝马五系,经营的家纺店做得很大。活动完了,大家一起吃饭,老板说自己16岁就出来做事了。
我问他是什么时候从打工转变为独立门户做生意的,他说,我从来没有打过工,一出来就独立做生意了,我爸妈、我哥哥、姐姐都是做这个的,他们带着我,就自己开店了。
按照一般的观念:16岁就出来闯荡,学历不高,肯定是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不能供孩子读书,所以早早出来打工,积累了行业经验,才自己创业。但凡经济条件好一些,都一定会读个大学,哪怕混一个三本,也要读完大学。
但这只是一种狭隘的中产想象,实际上,这位年轻的老板不用,客户、生产资源、资金,他的家庭都给他提供了。依靠这些东西,他获得财务上的成功的概率也就更大。他不需要211、985来继承家庭传承给他的优势。
所以,继承关系、人脉,也并不需要211、985。
或许有人说,当老板不需要文凭,但现在社会中有太多岗位需要文凭作为基础。
一个成功的律师,自己有一家律所,孩子读书一般,初三时成绩考不上高中,读了一个职高法律专业,职高毕业时18岁。
家里有钱,自然不喜欢读书,在家长的催促下,花了整整12年,才考了成人高考或自考,拿到法律本科文凭,参加司法考试获得律师资格,这个时候的他30岁。
另一个年轻人,名校本科硕士毕业,毕业后工作4年,还是一个年轻律师,在律所里还算新人。那么,谁有所谓的阶层?这个更有阶层的这个年轻人,也并不需要211与985。
所以,即使需要技能来发挥阶层的优势,高考成绩也不是那么重要。
再进一步,有些身份,甚至都不需要孩子具有一定的技能、素质,就能直接获得,比如依靠身份与血缘获得东西,比如一个贵族头衔。这些东西,显然是阶层。
那么,阶层到底是什么?答案很多。这里不妨从高考、教育视角去看。我们的教育体系是一个筛选系统,它的筛选门槛很高,但进入社会后,实际工作所要求的技能,并不一定很高。
所谓的阶层,应该是一系列社会关系,帮助个体直接超越这些门槛、这些筛选,并在翻越门槛后提供持续性帮助。
所以,需要努力学习、考取211、985才能继承,才能保住的东西,不能称之为阶层。恰好相反,阶层不太需要高考。
当然,孩子的努力加上家长的社会关系,无疑会获得更大的成功,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阶层性越强,孩子的努力越不重要。
所以,中产苦苦求的所谓阶层不滑落,不过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收入上能保持住。这与阶层无关,只与孩子未来的能力与收入相关。
所以,中产才努力投入教育军备竞赛,帮孩子去迎接一轮又一轮的筛选与门槛,因为,他们无力帮助孩子直接跨越这些门槛与挑战。
但是,高考是一个讲天赋的游戏。家长真正需要做的,是做好自己,努力给孩子一个由资产、现金、社会关系、乃至更多的兄弟姐妹构成的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