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国家督学刘林
随着“双减”工作的深入推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发展引起了各方关注,相关治理工作也列入了今年多个部委的工作要点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国家督学刘林在日前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中呼吁:非学科校外培训治理要分类精准施策。
据此前调研,全国目前有涉及非学科类校外培训业务的机构30万家,其中兼营性质(依托体育、科技、文化等本行业主体业务,开展体教、科教、艺教、产教融合业务)占机构总数一半以上,大大小小的专业门类千余个,从业人员数以百万计。非学科校外培训做为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不仅缓解了校内非学科教育师资、场地、经费不足与群众子女广泛、多样需求之间的矛盾,而且为广大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拔尖创新人才的个性化成长、人口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相关产业发展、专业人员就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不容忽视的是,当前非学科校外培训发展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方面主管政府部门不明确,行业管理不到位,市场准入与监管制度不健全,对一些有必要实施许可证的事项没有建立审批制度,价格监测与指导机制不完备,质量认证、信用评价机制缺失;另一方面,一些机构不规范、不诚信办学,虚假宣传、价高质低等侵害消费者利益的问题时有发生。去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大幅压减后,少数体、艺类机构(前一轮对18.48万机构清查中发现了52所)以应试、过考为名借机涨价,一些资本有意投向素质类、职业技术类机构可能会引发过度逐利的潜在风险。针对上述老问题和新苗头、新风险,刘林建议政府部门应立足防范风险,应抓早抓小,及时采取必要规范措施和引导手段,促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健康、持续发展,防止重蹈学科类校培机构大起大落的覆辙,减少社会风险和各方损失。
刘林说,学科教育与校内教育同质化特征强,而大多数非学科校外培训与校内教育差异性大,互补性强,且不属于刚需,不会造成内卷。参加与否,家长、学生可以凭个人兴趣、家庭经济状况自愿选择。因此不应简单照搬照抄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的目标与办法。应当看到非学科校外培训的特殊性质与积极作用,以引导其有序、健康、持续发展为政策目标,千万不能图省事,不去想办法引导,一减了之,更不能片面夸大其负作用,一棍子打死。非学科校外培训门类众多,专业性强,应当根据各学科门类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管理,精准施策。对其中与中考、高考关系密切的非学科,为去除应试化倾向,可严格参照学科类进行管理。对于其他门类的非学科校外培训,应当遵循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以多样化手段引导其健康发展。 为此刘林建议,要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进行精准的分类施策。
另外,刘林强调,要抓住关键重点,强化监管规范。要从明确业务归口主管部门入手,对必须监管的重点科类,从规范机构设置标准、从业人员资质等方面入手,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同时,针对非学科校外培训的老问题和新苗头,从健全预收费资金监管机制、收费标准公示办法、招生宣传广告备案制度等方面着手进行规范。同时建立价格动态监测机制,必要时依照《价格法》特别规定进行及时调控。非学科校外培训机构众多,形式多样,市场化程度高,情况复杂,全部全面全方位实施监管,行政成本收益不成正比,应抓大放小,抓关键促规范,维护群众根本利益。 同时刘林也强调,要强化引导引领,保障公益普惠。刘林说,要通过加强校外培训机构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建设,促使校培机构端正办学目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为普恵性校外培训机构提供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的机会等扶持性政策措施,支持其向公益性、非营利性机构定位定性;通过支持行业组织研制服务标准、建立第三方质量评估和信用评价机制、实行黑白名单制度等行业自律手段,引导校外培训机构主动自律、健康发展。
来源: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
制作:刘佩云
审核:贺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