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超强‘学霸’实行弹性学籍管理,允许提前毕业。”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李鸿彬建议,对拔尖创新人才苗子,当他们提前完成某学段学习任务后应给予提前毕业、升学等弹性政策,减少或减免升学考试环节,设置个性化、跨学段贯通式培育路径。
不可否认,学生群体中,确实有一些拔尖苗子,让这些拔尖苗子按部就班地学习,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成长。近年来的两会上,也一直有代表委员关注英才教育。今年,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朱永新就建议,建立起“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相贯通的英才教育系统。
朱永新给出了一个数据:“按照国际通用人群前1%—10%的比例测算,我国大概有200万—2000万英才儿童需要纳入英才教育体系服务范围内,这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财富。”由于我国人口基础大,这一“天才群体”,确实不少。
但怎么开展英才教育,让拔尖苗子脱颖而出,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之前的教育体系,是比较关注拔尖苗子的——在幼升小、小升初中有学校测试,有的学校还招培优班;在中考中,有各类特长生招生;大学招生中,有少年班招生,等等。
然而,这似乎并没有让拔尖苗子脱颖而出,成为各行各业的拔尖人才,反而出现围绕打造特长的急功近利现象。比如,奥数在国际上被认为是只适合5%有数学兴趣、特长的学生,在我国却演变为“全民奥数”。
另外,一些“拔尖苗子”以竞赛获奖进入名校,却不再把竞赛学科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还有的学生,以比同龄人更快的速度考进大学,却因缺乏学习兴趣、厌学、不适应大学生活等心理问题而泯然众人,甚至退学。
基于此,我国为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遏制功利性打造特长,明确要求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实行同步招生、电脑摇号录取,招生不得进行任何测试;从2020年起,还取消了各类特长生招生。这些强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也引发对拔尖苗子培养、英才教育的担忧。
拔尖苗子培养当然要重视。但关注拔尖苗子培养,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需要注重德智体美劳并举。强调知识教育,以分数论英雄,那些学科成绩优异的学生只会成为超级学霸,可是他们的综合素质如何?身心健康吗?
真正的素质教育、英才教育,强调的应是过程体验,不是某种结果。追求智育的快速成长,很可能忽视其他教育,导致拔苗助长,影响他们最终成为优秀人才。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不应再强调快出人才,而是要出好人才。换言之,不能再唯分数论英才。
对拔尖苗子的关注,更应该融入到每所学校的整体办学之中,即推进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所谓拔尖苗子,也就是在某方面表现突出的孩子,学校办学不但要关注拔尖苗子,还要关注所有孩子的个性、特长。
有人认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会导致学校平庸化,这是错误的理解。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保障所有学校的资源配置均等化,有一样的办学条件。而在此基础上,要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推进学校开展个性化教育、多元教育,关注培养每个孩子的个性、兴趣、特长。
如果能实现个性化多元办学,那么,也就不必给英才培养打造一条特殊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