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一生清廉为官,深受百姓们的爱戴。在百姓的眼里,他是一个好官,为他们主持正义,就像是他们的天一样,所以包拯又有包青天的称号。
还记得小时候看的电视剧中,黑脸的包公形象深入人心。包拯生前给人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然而死后的墓穴却难寻,这也成为了很长时间内考古界的一个难题,让考古专家们摸不到头脑,在挖掘包拯墓的过程中专家们也四处碰壁。
直到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的解集乡,一个村民在犁地的时候,在一处荒地上发现了一座古墓,村民怀疑这可能是包拯的墓,随即就联系了当地的考古专家,考古专家听说之后,决定前来探究真相。到达现场后,考古专家发现这确实是一座古墓,于是开始进行保护性挖掘。此墓室非常简陋,按理说包拯是个朝廷二品官员,规模应该比较大。这座墓的面积很小,也没有什么陪葬品,但却有被人破坏过的痕迹,应该是有盗墓贼“光顾”过的。但是墓室之中竟然有一口金丝楠木棺材,看起来十分精美高贵。众所周知,包拯为人节俭,又是一个清廉的官员,用金丝楠木棺材下葬确实过于奢侈,况且金丝楠木制成的棺材一般只有名门贵族或社会中有名的人物才有资格使用。
专家们查阅史料,找到了有关于金丝楠木棺材的记载,得出了相关结论,包拯是朝廷二品官员,是有资格使用的。
打开棺材之后,专家们瞬间失望,棺椁中的尸骨十分凌乱,且不是完整的,就连墓志铭都是零零散散的,东一块西一块。专家们将棺材内部的墓志铭碎片拼凑起来,拼凑起来的墓志铭碎片上写着“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志”,专家又燃起了希望,觉得找到了包公墓,结果,一个新的转机又到了,同行的一个专家又找到了一块墓志碎片,再与之前发现的拼凑在一起,上面有一行字又间接地推翻了此墓是包拯墓的这一猜测,这块墓志有说明墓主人是包董氏,也就是包拯的夫人。但还有一个疑问,那些散落的尸骸明显不是女性的,为了精确,专家还专门把尸骸送去了专门的骨骼检验中心,结果证实这是一个60岁左右男性的尸骨。墓志铭和尸骨不匹配,真相到底是什么,这些疑问让专家们一头雾水。主墓之中也没有别的尸骸,并且没有什么陪葬品,专家初步猜测这个墓可能是经历过迁移的,所以尸骸散乱。
在合肥的第二钢铁厂,厂长打算重新建起一个石灰窑洞,在重建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疑似包公墓,此事在当时也是比较轰动的,还登上了报纸,专家们也是闻讯赶到。等到达现场之后,考古专家发现这是一个假墓,只是包拯的一处疑冢罢了。
在这之后,一个自称是包拯墓守墓人的老头出现了,他口口声声说自己知道真正的包拯墓在哪里。
专家们起初是不相信的,总感觉是老人家瞎说八道的,但看他那么笃定的样子,专家们决定前往看一看。守墓人将专家们带到了一片丘地上,看上去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专家们开始了挖掘行动,竟然发现了一座30多平米的地宫,规模还算可以,只不过破坏程度太大,连棺材都不是完整的。在这个地宫中发现了很多陪葬的木制人俑,这种人俑头戴道冠,在古代,只有朝廷二品官员以上的官级人物才可以使用。在这个地宫似的古墓中,他们还发现了在角落中的用来安置包拯墓志铭的砖土,这使得此墓是包拯墓的这一猜测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打开主墓室,同样有一口金丝楠木棺材,里面的骨骸才有35块。经过研究墓志铭后发现这才是包拯的墓,而之前发现的是一些空墓,还有一个是包拯夫人的墓。
而出现这么多虚晃的空墓的原因是包拯墓的迁移,而针对包拯为人清廉,为什么用金丝楠木棺材下葬,这还要从包拯的后人说起。在迁移的过程中,包拯后人怕打搅包拯的清幽,也是为了保护其尸骨,就将其放在了金丝楠木棺材中。至于为什么迁移包拯墓,还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直接挂钩的。那是北宋末期,金兵南下,社会环境非常的动乱,他们肆意地掠夺财物,甚至会选择盗墓,墓室内部的一些陪葬品是价值连城的,他们当然不会放过。包拯在当地也是有名的人物,目标很突出,所以包拯的后人要不断去迁移包拯的墓,避免南下的金兵去破坏。还有一个原因便是和包拯的身份有关系,包拯是个官员,嫉恶如仇,而他的这种秉性恰好让那些恶人无计可施,对于他们来说,包拯就像是天敌一样,他们会选择报复。这两点是专家找到的主要原因。
包拯墓的真身终于出现,前前后后发现的那些假棺皆是疑冢,一生清廉的好官死后自然不能让奸人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