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年,袁世凯和年长自己四岁的徐世昌彼此一见倾心,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读书不多的袁见徐虽不修边幅却神采飞扬,倾慕之下,两人结拜为兄弟。
后来的事实证明,袁世凯的确慧眼识珠,于千万人之中一眼看出徐世昌的不同凡俗,赞助徐赴京赶考并高中举人,为自己以后的仕途之路积累了不可多得的人脉。
袁世凯离开朝鲜回到北京后,一时还没找到合适的工作,本就生性活跃热好交际,又正值壮年,袁世凯根本闲不住,时常到李鸿章幕府去,把朝鲜王宫里的绯闻八卦了一遍。
每次胖墩墩汗淋淋的一出现,大家就戏称他“曹操来了”。很快,胖墩袁就遭遇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此时的清政府为增强国力,下令编练新军,暂时委派广西按察使胡燏棻负责。
1895年,胡燏棻选定天津小站作为练兵基地。作为在朝鲜战场混了12年的袁世凯,政治嗅觉异常敏锐,在举国上下讨论练新军之时,立刻瞄上了这一“肥缺”,
意识到这是实现自己事业腾飞的好时机,袁世凯找到当日的大哥徐世昌,请教如何才能取得练兵权。徐面授机宜说,一定要显出你的与众不同,机会永远只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
为了成为那个被机会青睐的人,在徐世昌的帮助下,两人有计划地实施了一套方案。
第一步是刊行练兵著作。袁世凯明白,要想得到西法练兵权,首先就要懂得西方兵典。袁世凯虽然对中国兵书还算精通,但对于西法练兵还是一知半解,于是请人翻译了德美英等的军事教材。
胡燏棻能捞到编练新军的美差,据说也是手中握有一份西法兵典,那是翰林院庶吉士王修植编的。尽管袁世凯因为非科举出身,加上日朝战争时临阵逃脱,被正统派人事王修植等轻视。
但一心走厚黑学的袁世凯并不在意,不断开展金钱攻势,俗话说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段,手头不宽裕的王修植最后被拿下。
王把以前编过的英国练兵法典给了袁世凯,袁奉若至宝日夜揣摩,又结合自己当日为朝鲜编练新军的经验,参照德军军制自编了一本《练兵要则十三条》。
接下来袁世凯开始了争取小站练兵权的第二步,游说领导。1894年11月2日,鉴于清军对日作战不利,光绪命奕。奕劻、翁同龢、李红藻、荣禄等人组成军务处督办军事。
军务处真正起作用的是翁李荣三人。袁世凯先拜访了翁同龢,因与李鸿章不和,翁同龢对袁一开始也大不待见,但袁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不断上门骚扰,搞到最后翁同龢也对他渐生好感。
李红藻与袁世凯的把兄弟徐世昌有师生之谊,而袁的叔父袁保龄是李的得意门生,所以袁与李的关系一向不错。早些年他就不断向李报告前线战事,仔细分析甲午战争大清失败的原因及整顿计划,颇得李的赏识。
李顺水推舟,把袁世凯推荐给了军务处另一重要人物—荣禄。关于袁如何结识荣禄,江湖中流传着N种说法,但无论哪一种,当然无一例外都源于袁的出手阔绰。这得感谢他在朝鲜的12年勤劳敛财。
最后,三位领导一致确定,袁世凯才是编练新军的最佳人选。毕竟胡燏棻文人出身,并无带兵经验。1895年12月8日,清廷改调胡燏棻督造津芦铁路,由袁世凯接替编练新军。
一番努力总算没有白费,袁世凯完成了一生当中的华丽转身,从此走上了康庄大道。而助他谋划取得练兵权的大哥徐世昌,更放弃了京城生活,跟随袁老弟来到荒无人烟的天津小站。
徐在小站可谓废寝忘食、呕心沥血,为袁老弟出谋划策,苦练新兵。就在两兄弟的共同努力下,小站练兵训练出了一支能征善战的骁勇之兵。
大清终于拥有了一支真正近代化的军队。但此时的清廷,万万没有想到,委派袁世凯练兵,同时也把大清几百年的基业,逐渐推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