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讯(记者 唐琪)“十三五”期间,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格局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随着公办园数量持续增加和民办园转为普惠性民办园,目前我国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已超过80%。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发现,当前,普惠性幼儿园发展中最突出的短板是经费保障机制问题。
经调研,刘林发现两大问题:一是针对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发展成本缺乏科学研究,特别是对质量水准与成本的对应关系缺乏系统论证,从而降价幅度大、补贴标准低,导致限价后幼儿园收入难以保障高质量发展,甚至难以为继。二是缺乏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为了体现普惠性,对普惠性民办园采取与公办园同样的收费标准,没有因事制宜、因势利导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
刘林建议:
第一,建立科学的普惠性幼儿园教育成本测算办法。根据现行的幼儿园分级分类标准和质量评价标准,在划分等级的基础上,分别计算出不同质量等级的普惠园办园成本。必须实事求是地进行精准、严谨测算。
第二,建立合理的办园成本分担机制。根据普惠园质量等级的不同、当地财政实力、居民家庭承受能力,确定政府与家庭分担比例。对于平均质量等级以下的,政府应多分担成本,降低家庭的收费标准,而处于平均等级以上的,可适当提高家庭分担比例,提高收费标准。
第三,建立健全督导检查机制。从过去重视对普惠率的检查,转向对完善经费保障机制等配套政策的督导。要确保普惠园的收费标准和政府补贴标准之和,不低于成本测算标准,或当地同等级公办园的生均标准。
责任编辑:叶淞婷(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