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小康集团董事长张兴海表示,当下不少年轻人选择送外卖、送快递,不愿进工厂当产业工人,导致制造业招工困难,不利于社会长远发展。他建议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鼓励支持更多年轻人成为产业工人。另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常州老三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李承霞也不约而同地提出,建议打通企业技能人才职称评定通道,提高待遇,吸引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厂”。
张兴海提到,产业工人空心化现象愈加突出。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制造业人才缺口2200万,近五年平均每年150万人离开制造业。与制造业劳动力流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快递从业人数突破1000万。
记者测试:当工人还是当外卖小哥,都不容易
进工厂和送外卖哪个对青年人更有吸引力呢?南都、N视频的记者们进行了测试:通过测试我们大致勾勒出大家对这两种职业的固有印象,事实上,无论是进场当工人还是灵活就业当外卖小哥,这两种职业都面临着各自的困境。
送外卖还是进工厂,不该是二选一的问题
对此,央广网评述:上述建议,的确反映了部分传统制造企业的心声。不过,制造业招工难、留人难,不能简单归咎于新就业形态的冲击。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是年轻人的自由。送外卖还是进工厂,本不该是个“二选一”的问题。年轻人有自由择业的权利,无论个体的选择是什么,不管是进工厂还是送外卖,都是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劳动价值,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均应得到理解和尊重。
外卖骑手风里来雨里去,丝毫不比进工厂上流水线轻松,也绝对谈不上“惬意”,是什么影响了他们的选择?据调查,尽管制造业更稳定,也能获得技能的成长,不少工厂打出“高薪牌”抢人,但平均每年仍有150万劳动力离开制造业,其指向的症结是薪资少、工时长、强度大。相对而言,外卖行业没有多少入职门槛,时间安排上也比较自由,在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长方面,弹性空间更大;且收入“能见度”高,和付出成正比,实际上也创造了一种付出有所回报的公平职业观。因此,与其简单地认为外卖平台“抢”走了年轻人,毋宁说是新业态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放眼整个制造业,招工难、用工难,早已不是新鲜事,每逢春节过后都会重复上演。企业自身要“对症下药”,提高传统制造业的吸引力,进一步保障工人的劳动权益,畅通薪酬和职业进阶通道,完善技能培训机制,让他们获得能力和岗位的双重成长;还要充分给予员工人文关怀,保障工作时间、劳动强度等权益,既要招得进人才,也要留得住人才。
代表建议:提高制造业生产一线技能人才工资福利
对此,网友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有网友说:“当人从‘生产机器’变回一个‘人’ 时,当流水线工人变回一个受人尊重的职业时,谁还想风吹日晒。”还有网友支招:“要想解决问题,得工厂涨工资。优化工作环境,减少工作时间,增加幸福感。”有网友总结:归根到底,进工厂或是送外卖,都年轻人自主性的体现,也是市场的选择。
对于越来越多年轻人不愿意去工厂工作的现状,全国人大代表吴友胜建议,国家层面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提高制造业生产一线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工资福利待遇。
来自江苏常州的全国人大代表、常州老三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李承霞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说,工厂的就业机会相对其他行业缺乏上升渠道。
此次两会,李承霞从工人晋升渠道的角度提出建议:进一步规范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打通产业工人技能评定通道。“职称评上来,待遇也一并跟上来,激发工人的积极性,进而吸引更多年轻人。
网友跟贴
@小脑袋v:工厂很多都是三班倒,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有时还要上夜班。都是打工人,为什么不当个自由的打工人?
@白白白的碎碎念:事少、钱多、离家近,总得占一样吧。
@当我见到光明星星:年轻人为什么不是送外卖就是进工厂,没别的选择了吗?
@桃花依旧笑春风lovemyself:合法职业,无贵贱之分。
(综合自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政协报、中国新闻周刊、央广网、中国经营报、中国经济网等)
综合:南都记者欧阳云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