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读
自控力
洞洞笔
昆虫记
孩子在游戏时,与他人产生肢体碰撞,或者在与其他小朋友的互动中发生一些冲突,都是在所难免的。
大多数孩子天真无邪,他们之间的“打闹”更可能只是一种比较笨拙的交际方式,且大都带有游戏的成分。
打过了、闹过了,仍然还能抱在一起做亲密无间的好朋友。
但是随着大家对校园霸凌的关注,也有一些家长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担心:我的孩子是不是真的被欺负了。是“小打小闹”还是“被欺负”?
家长应该理性辨别,冷静对待,在帮助孩子远离校园欺凌的同时,也不放大本属于孩子间正常交往时发生的小摩擦。
幼儿园老师通常会把孩子之间这类的打闹现象视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堂重要的人际交往课,认为孩子们在打打闹闹中,更能了解自己的身体机能和周围世界的关系。
但是,如果真的遇到了孩子“我被欺负了”的投诉,或者发现某个孩子很反常,老师会很认真地观察这个孩子与其他孩子之间的互动,如果发现确实存在被霸凌、被集体排挤的状况,肯定会及时调解,也会和家长进行充分的沟通。
因此,也建议当父母在听到孩子说“被欺负了”之后,别过于紧张,可以多观察孩子回家后的情绪、表现,和幼儿园老师对孩子在园期间表现与行为情况进行沟通,再判断孩子到底是真的被欺负了,还是由于能力的欠缺而出现了交往困难,“对症”解决,才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支持。
父母有疑问,老师来解答
01
什么样的孩子容易被欺负?
第一种类型是家庭成员有缺失的孩子,尤其是爸爸(或男性角色)陪伴较少的孩子。
如果爸爸参与教养过程的时间太少,孩子容易形成胆小、怯懦的性格,他容易在被欺负时选择默默承受。
对于这类孩子,特别需要爸爸积极地参与到育儿过程中,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带孩子做一些具有男性优势的运动游戏,比如探险、赛跑、踢球等,锻炼他的勇气和意志力。
第二种类型是社会交往能力差的孩子。
这些孩子在家里活泼开朗,但是到了集体环境中就会变得胆小、不合群,被欺负后不知如何反抗。
但这些孩子一方面内心渴望融入集体,另一方面是不知道如何去做,在这种矛盾中,容易出现社会退缩行为。
改变的方法也很简单,多给孩子营造社交环境,多带孩子出去走走,让孩子有更多机会学习和锻炼人际交往的技巧,积累丰富的社交经验。
第三种类型是被家长过度保护的孩子。
这种孩子在社交场合遇到任何问题,家长都会第一时间冲上去替他解决,这种做法看似是保护了孩子,其实会让孩子丧失很多学习社交技能以及提升自我保护能力的机会,当他独自在社交场合时,就无法有效地保障自己的权益了。
因此,家长要学会放手,孩子的事情应该让孩子学着自己解决,这样孩子才能成长并慢慢变得强大起来。
02
经常受欺负的孩子有哪些表现?
受欺负的孩子性格都比较懦弱,做事谨小慎微,常常焦虑不安,没有安全感。
他们总是不声不响地坐在不起眼的地方,生怕得罪别人,而更容易成为他人攻击的目标。同时,为了避免他人对自身的潜在威胁或攻击,他们会变得十分敏感。
长期受欺负的孩子,不易形成正常的社交意识,当受到欺负时他们通常的反应是哭泣和退缩,而不是去将自己的权益争取回来。
孩子的年龄越小,“哭”的可能性就越大。除了哭以外,还会有“一动不动地站着”、逃开、躲起来等行为表现,我们把这些称为“ 社会退缩行为”,它是一种具有内隐性的社会适应不良现象。
具有社会退缩行为的孩子与正常的孩子相比,更容易出现社交恐惧、人际交往差、焦虑、沉默寡言等问题行为。
而且这些行为并不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改善,反而有加重的倾向。
经常受欺负的孩子缺乏对自我和社会的正确认知,也缺乏对他人的信任,通常容易封闭自我或被孤立。
如果发现孩子有这样的表现或行为倾向,那么家长就要及时和老师沟通,帮助孩子摆脱被欺负的状况,或共同找专业人士对孩子进行干预。
本文知识内容刊于《父母必读》杂志
文|李汶聪 编辑|刘雨欣 吴颖
排版|薛薛 视觉设计|宫颖
致读者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最近总是不能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文章,还要花多余的时间去搜索才能找到,这是因为微信新调整了发布规则。
如果大家不想错过或漏掉我们的重要内容,您可以:
1 点击本文末尾的 在看;
2 打开公众号主页,点击右上角的“…”界面,设置为 星标;
3 多给我们的文章 评论留言。
用这三种方式,与《父母必读》一起挑战不确定性,育出幸福的孩子!
《父母必读》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