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街头艺术家凯斯·哈林曾谈道:“涂鸦是我见过最美的东西。我想让人们不那么压抑地体会艺术。艺术可以被触摸,感受,甚至操控。艺术并不是那么严肃,高高在上的。”
凯斯·哈林生于1958年,上世纪80年代名声大噪,他的涂鸦曾一度有着鲜明的艺术性与社会性,聚焦在社会中的正义问题——从核扩散现象到艾滋病、环境问题,从种族问题到收入不平等现象。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走进“遇见凯斯·哈林——后波普时代潮流艺术展”,和读者一起看他“发光的婴儿”、咆哮狗和举心人。
“遇见凯斯·哈林——后波普时代潮流艺术展”近日在京展出,展览呈现街头艺术家凯斯·哈林创作的109件(组)作品,共分为六个展览单元,分别是“纽约是我的画布”“他们都是我的朋友”“我的语言是符号”“创作永无止境”“以艺术之名”“每个人都可以”,每一单元作品聚焦一个主题,主要展出平版印刷作品。此外,在展陈设计中,策展方也再现了凯斯·哈林艺术创作的场景,如地铁、酒吧、商店等,以此再现凯斯·哈林的街头涂鸦文化。
主办方介绍,包含《举心的两个人》《托尼·沙弗拉兹画廊》《凯斯·哈林卢西奥·阿梅里奥画廊个展》《比萨89》等诸多在英国泰特美术馆展出过的作品也包含其中。
“纽约是我的画布”
1950年代,波普艺术作为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叛逆开始登上艺术舞台。艺术家们把那些本来不具备审美特性的东西按照艺术构思拼凑起来,使之脱离原来的属性,在形式上开了“结合”艺术先河。1980年代初,在美国纽约的地铁广告黑板上,开始出现一种怪异的粉笔画,人们鄙弃地把它叫做“涂鸦”,凯斯·哈林便是其中一位涂鸦者。几年之后,这位开始看起来并不起眼的、热衷游走于街头的人,成为了艺术史上的波普大师。
身处于繁华的纽约,凯斯·哈林发现了一种高效的媒介,使他能够更广泛地与观众进行交流。他注意到地铁站存在大量未使用的广告黑板,便开始在这里用白粉笔绘制图画,他创造了单色、空心的抽象小人、咆哮狗、发光的婴儿等卡通形象,它们成为哈林公共艺术的起点。
展览现场“再现”纽约地铁
初入纽约的哈林发现,在美术馆系统之外,还活跃着一个地下艺术社区——曼哈顿东村的街头、地铁、酒吧和舞厅。哈林经常去学校附近的57酒吧,这里聚集了 80年代纽约最潮的艺术家。在这里,他结识了肯尼·沙佛、麦当娜等好友, 并在此组织、参加活动。1981年,哈林在这个酒吧举办了自己的个展。57酒吧也成为哈林跻身纽约前卫艺术圈子的第一站,促成了他与多位艺术家的合作,也推进了他的作品被权威认可,进入博物馆。
凯斯·哈林被车站中的空白广告牌吸引。哈林敏锐地注意到地铁在文化的普及性上是具有绝对优势的。他开始使用白色粉笔,快速地在黑色版面上绘制图案。纽约成为了他的画布。他标志性的涂鸦引起了通勤者的注意,哈林的影响力也迅速扩大。哈林的目标是打破艺术的边界感,让每个人都能接触到艺术,他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与观众紧密地互动。
凯斯·哈林在地铁作画
“我开始对我在街道和地铁上看到的涂鸦感兴趣并深深着迷。涂鸦是我见过最美的东西。我想让人们不那么压抑地体会艺术。艺术可以被触摸,感受,甚至操控。艺术并不是那么严肃,高高在上的。”凯斯·哈林说。
值得注意的是哈林在纽约的创作并非一帆风顺。在引起公众关注的同时哈林也引起了警察的注意。他曾多次因涉嫌故意破坏公众设施而被捕。但是哈林并没有将这些插曲视为挫折,他说,“不止一次,我被一名警察带上手铐,带到警局。然而令他沮丧的是,该警区的其他警察都是我的粉丝,他们急于和我见面并握手。”
凯斯·哈林在纽约东村生活和工作。在这里,哈林拥有一个庞大的社交圈,凯斯·林和安迪·沃霍尔于1984年在纽约相识,彼时哈林在纽约东尼·沙弗拉兹画廊举办自己的第二场展览。哈林和沃霍尔都对华特·迪士尼有着景仰之情。在热情洋溢的图像“安迪·米老鼠”中,哈林将他的两位英雄——迪士尼和沃霍尔组合在一起。
凯斯·哈林画作
符号作为语言
凯斯·哈林擅长将符号转化为可视化语言。作品中反复出现的符号是哈林与公众之间交流的方式。经过多年的磨合,人们对哈林的符号有了深刻的理解与认知。不管哈林有没有对自己的符号做过清晰地解释,大家都能感知到符号中蕴含的深层意义。而这些符号背后的意义是哈林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的关键。
哈林最著名的符号莫过于“发光的婴儿”。哈林曾这样描述这个小婴儿,“人性中最纯洁,最积极向上的体验。哈林用发光的线条编织出婴儿爬行的姿势,这样懵懂的姿势使得艺术品愈发天真无邪。据说哈林创作此符号是源于宗教学的启示。当哈林把这个闪闪发光的小婴儿置于黑暗的空间中时,人们开始将婴儿与艺术家本人联系起来。
右下角为凯斯·哈林代表性的“发光的婴儿”形象
哈林稚拙可爱的举着心的小儿也多次出现,直观地表达着一种爱与温情。
哈林稚拙可爱的举着心的小儿
哈林稚拙可爱的举着心的小儿
虽然凯斯·哈林的艺术作品总是丰富多彩且充满活力,但是哈林也会为一些强硬且富有挑战性的社会性主题发声。这不仅仅局限于美国本土,哈林敢为全世界的不平等呐喊。
他的艺术总是聚焦在社会中的正义问题——从核扩散现象到艾滋病、环境问题,从种族问题到收入不平等现象。
如创作下面这幅作品时,哈林循环播放马文·盖伊的经典专辑《这世界怎么了?》。他介绍:在这张专辑中,他悲观地质疑世界的未来。剩下的时间,则听鲍勃·马利有关压迫和人民为争取自由而斗争的歌曲。有时,音乐是绘画的“背景”,但有时,它却是作品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画作都是关于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和尽管面临种种困难,试图拯救地球的沉重任务。
凯斯·哈林创作聚焦社会问题
《核武器制裁》
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大部分作品回应了20世纪80年代出现许多流行性社会问题。他在1982年到1989年期间,创作了超过50幅公共作品。其中的许多都是为慈善中心、医院和孤儿院创作的。在作品中,哈林大胆且坚定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竭尽所能地保护着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凯斯·哈林关怀艾滋病人处境的作品,其中的小人流露出悲伤的神色
1985年,凯斯·哈林为联合国儿童基金非洲紧急教济会策划和举办了名为“雨中漫舞”的福利活动。海报的主题是雨,这是源于雨与水的联系,而对于解决埃塞俄比亚的干旱和饥荒问题来说,水至关重要。在海报中,每个艺术家以自己的角度为雨定义。这些图像代表了不同艺术家的创作。
“雨中漫舞”活动海报
认识街头艺术家凯斯·哈林
每一个街头艺术爱好者,或许都希望能够去凯斯·哈林作品前朝圣。
生于1958年的凯斯·哈林,于上世纪80年代名声大噪,他是美国街头绘画艺术家和社会运动者,他的涂鸦曾一度有着鲜明的艺术性与社会性,同时也编织进流行文化,成为潮流艺术的重要组成。他的公共壁画作品被逐一拍卖,目前在纽约、比萨、乌尔姆、巴黎等地,散落着他仅剩的、让人们可以打卡的珍贵涂鸦。
回顾凯斯·哈林的创作生涯,1982年,他在纽约曼哈顿区休斯敦街的废弃墙面上,绘画了他的第一幅著名大型壁画。凯斯哈林口中的“空白画布”即是指这面墙壁,面积约70平米,他一个人日夜不停地画,路边堆满的垃圾一点也影响不到他。画面中的图案非常对称,人群在舞蹈,大面积的橙色极其引人注目,让经过的行人不停拍照录影。
凯斯·哈林街头画
凯斯·哈林另一幅作品则隐没在纽约曼哈顿上城区Grace House内的楼梯间内。这里是一所天主教青年中心,哈林没有画草图,直接用黑漆油绘制。整幢建筑楼高五层,此壁画横跨其中三层,他用一晚上的时间便顺利完成。当中可见哈林的各种具标志性元素,包括发光的婴儿,吠犬和跳舞的小人等13种。但到2017年,普通观众就无法看到这幅画了,因为它被小心拆除并保存了下来,随后便登上纽约邦瀚斯拍卖场,以386万美元高价成交,创下他壁画作品的拍卖纪录。
凯斯·哈林涂鸦
乌尔姆敏斯特大教堂,位于德国乌尔姆市。整个城市布局都围绕着这座市中心的大教堂展开。这座教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东侧双塔并立,西侧教堂主塔高耸入云,它从设计到建成,经历了近600年人世沧桑,凝结了数代工匠的智慧。而在教堂旁边的广场,有一个与之风格迥异的艺术建筑“红犬”,即凯斯·哈林笔下的代表性图案“吠犬”(Barking Dog)。线条直接、鲜明浓烈的红犬,在高耸入云的哥特建筑下,形成奇妙的艺术氛围。
德国乌尔姆敏斯特大教堂前的“红犬”
一直有着强烈的政治关怀的凯斯·哈林,也在柏林墙上留下自己的作品。柏林墙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记录了涂鸦文化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发展。当时艺术家和普通民众跨越围栏,用画笔与喷漆在柏林墙上画出和平的思想。凯斯·哈林也受到西柏林一美术馆之邀,参与柏林墙涂鸦,在200多平米的画作上,黄、红、黑代表东德和西德的国旗色彩,他笔下标志性的小人手脚紧紧串联,代表着团结的人群必能摧毁围墙,东柏林和西柏林不应分割。1989年柏林墙彻底拆除,只保留一小段围墙遗迹作为历史见证。哈林的这幅涂鸦作品虽然消逝,但他认为涂鸦艺术的永久性并不重要,对于涂鸦作品来说,其产生的那一刻就已经是永恒。
凯斯·哈林在柏林墙上涂鸦
1989年,意大利比萨的圣安多尼修道院墙面上,出现了一块180平方米的大型壁画,这幅作品就出自凯斯·哈林之手。作品名为《全世界》(Tuttomondo),用了哈林整整4天的时间,哈林称它为“我最重要的项目之一”。如今,除了在比萨斜塔面前留念,这面墙也成为了旅者们必去的打卡地。
意大利比萨的圣安多尼修道院墙面上的凯斯·哈林作品《全世界》
凯斯·哈林曾谈道:“我开始对我在街道和地铁上看到的涂鸦感兴趣并深深着迷。涂鸦是我见过最美的东西。我想让人们不那么压抑地体会艺术。艺术可以被触摸,感受,甚至操控。艺术并不是那么严肃,高高在上的。”
据悉,此次展览由北京中创文旅文化产业集团和北京银泰置业有限公司主办,遇见博物馆承办。展览版权授权机构为凯斯·哈林基金会(Keith Haring Foundation),作品借展方为Joseluis Ruperez Collection,展览公益合作伙伴为北京银泰公益基金会。
文/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