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许玲提出“让老师精力回归课堂教学质量本身”的建议,备受关注。
之前,也出台过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厦门也有关于教师减负的相关规定,但落实情况参差不齐。目前,厦门教育主管部门也在竭尽全力,缓解中小学教师非教学性任务过重的现状。
1
建议 让老师精力回归课堂教学质量本身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许玲表示,在“双减”政策实施之后,老师工作时间上相对延长了。因为孩子们放学之后,课余活动时间还需要老师来照顾引导。她建议减少教师课后非教学活动,呼吁把课堂之外占用老师精力的活动尽量减下来,比如说评审、比赛等,让老师专心聚焦在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上。
实际上,在今年初召开的厦门市两会期间,“双减”也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市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委员齐晓玲说,中央教育“双减”政策出台后,市政府高度重视,开展校内课后延时服务和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双减”成效初显。但调研中也发现,学校课后延时服务人员保障等还存在缺口,中小学教师非教学性任务也过重,为了深度推进“双减”政策,建议加大政府统筹力度,落细落实部门职责;优化教师配置,减少教师非教学负担;统筹社会资源,提升课后延时服务质量。
2
现状 许多非教学性任务让老师负重前行
中小学教师非教学性任务过重的情况,在厦门中小学也存在。
昨天19:15,当导报记者联系上岛内公办小学一位编内教师时,她刚刚回到家门口,还没进屋。这位老师说,盯完课后延时,在学校处理了一些公事,出校门时天都黑了。“今天还不算太晚,晚上还要备课,有时候家长的电话一进来就要接很久,属于自己的时间确实很有限。”从她明显疲惫的声音,能听出其一天的工作量有多大。
这位老师说,他们夫妻都是小学教师,自己的孩子注定自己管不了,都得靠长辈。“以前考教师前,我以为老师就只是传道授业解惑,当了老师以后才发现,老师怎么像服务行业。”她觉得,现在很多教师的精力确实被分散掉了,尤其是女教师。女教师在家也是人母,也应该留出时间陪伴教育自己的孩子,“现在的老师,确实付出了很多,连学生打疫苗都要到现场去盯着”。
另一位不愿具名的老师表示,希望教师弹性上下班能早日提上日程,“每天早七晚八,别说照顾家庭了,自己的身体都吃不消。长期休息不好超长待机,很容易出问题”。她认为,平时的比赛、迎检、延时服务,还有志愿服务、各种信息收集等等非教学性任务,都让老师负重前行。
还有一位实习老师还没正式上岗,就疲惫不堪。她的实习体验是:早上7点要到校,晚上7点才到家,学校没有提供晚餐,回到家自己做饭洗完再收拾一下,常常要到10点,再写教案写汇报写心得就要到凌晨,完全没有时间看书学习提升自己。
3
呼吁教师减负规定如何落实是关键
老师应该专心教书育人,这是没有争议的事情,也是必须回归的本源。老师的辛苦,教育主管部门并不是不知道。此前,省里就出台过《福建省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要为教师安心、静心、舒心从教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厦门市也就此出台了贯彻落实这一减负清单的实施方案,包括要严格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落实进校园教育活动申报制度等等,并分三个阶段对涉及中小学校和老师减负的事项进行了一次集中清理。
再比如,最近出台的厦门课后服务新规,要求学校要积极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完善校内激励机制,譬如将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的表现作为职称评聘、考核奖励和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保障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的积极性和身心健康。
此外,课后服务虽然一般由本校教师承担,但是,新规增加了一条:学校可以探索通过购买服务方式提供特色课后服务。也就是支持学校在下午时段适度引入第三方机构,包括引入市、区青少年宫,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和具有服务能力的国企等,或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聘任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到校开展特色课后服务。这一规定对减轻教师负担也是有益的。
不过,采访中,无论是一线老师还是校长,他们都说,想要把时间精力还给老师,规定的出台只是第一步,“后续如何落实,才是关键”。
导报记者 梁静/文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