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宜居建筑为石 筑幸福生活之基

旅游 晨露沐新衣 2022-02-15 16:04

原标题:以宜居建筑为石 筑幸福生活之基

两千多年来,人们对拥有“天下第一宫”盛誉的阿房宫有着无限丰富的联想。遗憾的是,这座奢华的宫殿却没有留下它的绝世容颜;有“万园之园”之称,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的圆明园规模宏伟,融汇了各式园林风格,却惨遭劫掠;今年巴黎圣母院法国发生火灾,整座建筑损毁严重,尖顶如被拦腰折断一般倒下。宜居的建筑不管是存在还是损毁,对人类来说都是瑰宝,建筑充满“温度”,生活才会更舒适、更幸福。

节约能耗,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宜居建筑的应有之义。当前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速度很快,每年完成的建筑量很大,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城市的范围,增长了城市的色彩,但是也有不好的一面,最典型的就是大拆大建,很多建筑刚建好就被闲置、甚至刚用了几年就摧毁,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是资源,都是能够发挥作用的,却造成资源的浪费,与当前所提倡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严重背离。所以城市在建设中应该注重建筑寿命的长短。

因地制宜,考虑时代和地域特色是宜居建筑的现实之需。目前,很多特色小镇建筑风格雷同,建筑样式不变,在西南干旱区域出现园林景观,在漠北寒冷地区出现竹楼,在东南沿海出现窑洞等,园林、竹楼、窑洞都是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式,蕴含着浓浓的地域特色,但是不考虑实际情况,一味照抄照搬只会让游客“不知自己身在何处”,最关键的是投了巨资兴建,一旦天气变幻,就会“毁于一旦”,真是“摔了竹篮,打了鸡蛋”,加重当地财政负担。因此,在修建建筑的时候要考虑当地实际,结合特色,既能彰显地域优势又能体现当地文化。

关注民生,全方位了解社情民意是宜居建筑的核心所在。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建筑的实用功能是不变的,仍是人类遮风避雨之所,仍是心灵安放之处,仍能游子魂牵之地。政策的好不好,关键是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目前各个城市都在进行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但是因其涉及面广,很容易出现群众不理解等难题,严重影响改造步伐,使得这一“民生福利”变成“民生之殇”“民生之痛”。因此,在建设宜居建筑的时候要听民声、了民意、解民忧。

在推行城镇化建设中提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建筑也应该是让群众更宜居、更幸福。建筑是具体的,幸福是抽象的;建筑是理性的,幸福是感性的。宜居的建筑应该是具体和抽象、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要具有公共功能,真正让老百姓“住有所居,住有所乐”。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