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大渡河和泸定桥的描绘里,大众也不难看出大渡河之险。
《长征》中一句“大渡桥横铁索寒”,就能看得出大渡河与泸定桥的“傲人盛况”。
不过虽然大众对这首诗耳熟能详,但对泸定桥的了解相对而言还是略少。
其实早在300年前,泸定桥就以浩浩荡荡之势横跨在了大渡河之上。并且其实这泸定桥的修建,是利用了40吨的铁索,甚至所耗费的时间只有短短一年。
那么在那个如今看来遥不可及的,甚至是没有工具“施以援手”的年代,
古人究竟是如何排除万难,将那几十吨的重物搭建在泸定桥上的呢?
大渡河及泸定桥
大渡河是岷江的最大支流,位于四川省境内。
早在古代,他就被赋予了多个名字,诸如铜河、北江、沫水等等。它发源于青海玉树,向南注入岷江,全长1062公里,面积也达到7.7万平方公里。
大渡河不仅长且宽广,其支流更是众多,它本身也所属于长江的支流之一岷江支流,并且它也是岷江支流中最大的支流。
四川地区多山,雨量又尤为充沛,因此自古以来,这里的地势就形成了得天独厚的险峻之状。水流汹涌而至、且因为有雨水的灌溉,水量也始终能够保持稳定充足。
四处绝壁丛生、数不胜数、水流充足、气势汹汹。这样的地势特点,把大渡河的险峻之势体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由于地势陡峭、水量又大,大渡河甚至还曾发生过自然灾害。由此,大渡河的险峻可见一斑。
而关于泸定桥,
大众知晓它的名字,大抵都是从红军长征那段路程。
然而这座桥距今其实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并且它的难能可贵之处,大概要算作它的建筑材料——铁索。
泸定桥建成于1706年康熙在位之时,
但早在1631年的明崇祯年间,当时身处贵州的按察使朱家民就曾意识到地势的险峻,因而提议修建铁索桥,并且对铁索桥的修建做出了具体规划。后经徐霞客考察,发现它所能承载的重量十分可观。
后来到了清代,又想办法修建更多的铁索,并在铁索周围以木石来镇压,使得铁索更加牢固,较之从前又有了更大改观。
其实关于泸定桥的修建,也并非出于偶然。
300年前,藏汉交流,物资的托运少不了要经过大渡河,然而大渡河上飞流激湍,给运送之路带来了诸多不便。货物来不及及时运送,很多便开始堆积在两岸,时间一久,物资损坏,得不偿失。
于是1705年,康熙帝便下令开始为大渡河修建桥梁。
效率奇高的铁索桥修建之举
前文提到,铁索桥的修建,早在1631年就已经崭露头角。当时的人们看到铁索桥的稳固性,以此得到启发,并且在后来也积极加以利用。
而到了清代,贸易的交流合作,对于交通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于是人们也自然想起前人所留下的宝贵经验——铁索桥。
1705年,康熙皇帝为了祖国和对外沟通,决定在大渡河之上修建一座桥梁。
其实一开始,他也曾考虑过修建一座木桥,但大渡河毕竟过于险峻湍急,木桥怕是行不通,甚至还可能造成危险。
后来,又有人提议说修建成石桥,可这个建议也立即被否认了,原因在于石头太重,土无法承担。直到铁的建议被提出,众人才觉得可行。
但实践过程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容易,毕竟当时的泸定区并不盛产铁,
唯一充足的材料可能也只是木头。不过康熙帝很快想到了一个解决方式,
那就是在临近地区生产,之后再把生产好的铁运送过来。
于是众人便按照这个方法开始各司其职。
难能可贵的是,由于康熙帝对这一工程尤为重视,所以在项目浩浩荡荡进行的过程里,康熙帝对此进行了严格的监督。
也正是因为得知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监控”之下,所以众人干起活儿来也格外卖力,
生怕自己一时疏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不过在建造这座铁索桥之时,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深思,那就是原材料的打造问题。既然是在他地生产,那么就必然需要运送,运送之后就要考虑建造的问题。
不过早在建造之前,原材料已经被打造成了铁环,所以这时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如何克服激流险滩的阻碍,将桥梁顺利搭建好。
当时交通极为不便,用小船运送显然也如同杯水车薪。
于是有人想出用绳子运送的方式。他们将绳子穿上竹筒,借助竹筒之力运送铁索,不得不说,这一方法十分可行,众人也没有花费过多的力气在材料运送方面。
这样的方式显然十分奏效,不仅节省了人力,也节省了材料。除此之外,由于这样的方式效率奇高,所以这座铁索桥的修建也并没有耗费过多的时间。
即便工程量很大,众人还是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迅速把这座铁索桥搭建在了险峻的大渡河之上。
所以1706年,大渡河顺利竣工。
要知道,建造泸定桥的铁足足有40吨,可就是在三百多年前的清代,众人仅仅用一年就将其顺利变成铁索桥,也堪称奇迹。
总结
泸定桥的建成,可谓是意义非凡。它不仅加强了两岸人民的联系,也更好地发展了商业贸易,使得人民的经济水平得以提高。
此外,它也无疑是国人的骄傲,
毕竟早在300年前,古人就将40吨铁索搭建大渡河之上,一年将其建成。如今我们有了更高科技的桥梁,但泸定桥的建成,仍有很大的意义所在。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大渡河 泸定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