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去北京市旅游,路过昌平区天寿山麓的时候,您会看到一个5A级风景区。这个有名的5A级风景区便是赫赫有名的明十三陵。明十三陵总面积大约为120平方千米,东面、西面、北面三面环山,中部为平原。明十三陵从明成祖时期开始修建,一直到崇祯皇帝为止,共有13位皇帝葬入,因名为十三陵。十三陵除了埋葬13位皇帝以外,还埋葬了23位皇后、2位太子、30多位妃子、2位太监。十三陵是明朝最大的皇家墓葬群。十三座皇陵依次为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思宗)。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于南京,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杀,明朝灭亡,大明共276年历史。明朝共16位皇帝,明朝的第一任皇帝为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第二任为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第三任为明成祖永乐皇帝(明太宗)朱棣,第四任皇帝位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炽,第五任为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第六任为明英宗朱祁镇(朱祁镇两次当皇帝年号为正统和天顺),第七任伟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钰,第八任为明宪宗成化皇帝朱见深,第九任为明孝宗弘治皇帝朱祐樘,第十任为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第十一任为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第十二任为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垕,第十三皇帝为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第十四任为明光宗泰昌皇帝朱常洵,第十五任为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第十六任为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
通过上述论述,我们可以知道有三位皇帝没有葬入明十三陵,分别为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明代宗朱祁钰。令人没有想到的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竟然也进入明代十三陵。明朝灭亡之时,崇祯皇帝在煤山的一颗歪脖子树上上吊自杀。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后,倒是没有难为崇祯的尸体,把崇祯葬入田妃墓中。满清入主中原之后,为了笼络民心而且宣示自己的正统地位,下令重新以皇帝之礼改葬崇祯皇帝,而且命名为“思陵”。从这个角度来说,历史算给了“君王死社稷”的崇祯皇帝应有的回报。那么为什么另外三个皇帝的陵墓不在明十三陵中。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把都城安置在南京。明太祖和明惠帝时期,南京才是明朝的都城。那么朱元璋在选择帝陵的时候,肯定不会选在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京,而是选择南京附近。朱元璋把自己的陵墓选择在现在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之陵墓。马皇后去世之后葬入皇陵,因马皇后的谥号为“孝慈高皇后”,明朝又奉行以孝治理天下,所以把皇陵命名为“孝陵”。明孝陵占地面积多达170多万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皇陵之一。
明太祖去世之后,由嫡长孙朱允炆继承皇位,是为明惠帝。明惠帝在位期间为了抑制同姓诸侯王采用削藩政策。面对明惠帝的削藩政策,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最终燕王造反成功,成功推翻了明惠帝。明惠帝在燕军进入南京之际,放火焚烧宫殿。大火熄灭之后,明惠帝不知所踪。从此明惠帝成为明成祖朱棣脑海中的噩梦,只要没有得到明惠帝消息,明成祖就寝食难安。有人说明惠帝逃亡海外,明成祖便命令郑和下西洋。一直到明成祖晚年,明成祖才放弃追寻明惠帝的消息。建文帝死在哪里、埋在哪里都不确定。有人传言建文帝出家当了和尚,死后埋在了寺庙附近。明惠帝连皇陵都没有,更不用说进入明代十三陵了。
明英宗时期,北方的蒙古瓦剌部强大起来。面对瓦剌大军南下,明英宗决定御驾亲征。结果明英宗在土木堡遭遇大败,明军全军覆灭,明英宗本人也被俘虏。瓦剌大军直接打到北京城下,并且以明英宗相要挟。这时候明朝大臣拥立郕王朱祁钰为帝,是为明景帝或者明代宗。明代宗和于谦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使得明朝转危为安。瓦剌为了离间明朝,放回了明英宗,被放回来的明英宗成了太上皇。景泰八年,徐有桢、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重新拥立明英宗复位。明英宗复辟之后,把明代宗降为郕王。明英宗复辟一个月之后,明代宗离奇去世。官方给的说法是因病而死,也有人传言明代宗是中毒而死。相比较于明代宗,明英宗明显差了点意思。明英宗给明代宗泼了不仁、不义、不孝、不悌等脏水,并且给朱祁钰上了一个“戾”称“郕戾王”。明代宗的历史功绩,绝对超过明英宗,这个“戾”绝对是脏水。除了追加恶谥以外,仅仅以亲王之礼安葬了明代宗。明英宗也没有把明代宗安葬在十三陵皇家陵墓区,只把明代宗安葬到北京西山。明代宗也就成为明朝迁都之后,唯一一个没有安葬在十三陵的皇帝。好在明英宗的儿子明宪宗不像老爸那样忘恩负义,他在位期间恢复了明代宗的帝号。明宪宗还下令改明代宗的王陵为皇陵,也就是景泰陵。
由于种种原因,明朝皇陵分布比较散,如果加上凤阳的皇陵以及明惠帝的坟墓,明朝皇陵所在地更加分散。明十三陵则是明朝皇陵最集中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