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之水门桥》绝对是今年春节档真正意义上的大片,所以自然就会成为大多数观众的首要观影选择。
好多人问我,不看第一部《长津湖》,能否看懂第二部《水门桥》?从我的观影体验来讲,完全能够看懂,并且非常流畅,但是如果看完第一部再去看第二部,就能够更好的了解人物的前世今生,更好的感受电影情感的冲击。
第一部《长津湖》由于是三位导演同时出手,又要讲故事发生时的历史背景,所以在观感上显得有点篇幅过长和风格上的小小差异。
到了《水门桥》,由于早就在第一部时完成了主要人物的出场,电影的故事也讲到了中场,所以给人整体的观感是非常流畅的,节奏上也是张弛有度,更加圆融。
《水门桥》的故事,已经讲到了,长津湖战役的后期,我志愿军已将美陆战一师,围困在了长津湖地区,所以电影一开始就是第七穿插连和我方大部队一起占领了下碣隅里美军的临时机场,敌人只得从陆路向南出逃。
在美陆战一师南逃的路上,有一处必经之地,那就是水门桥,而水门桥一断,就能够让美陆战一师的几千辆汽车和一万多人插翅难逃,从而达到全歼美军的战略目标。
我第九兵团司令部早就意识到了水门桥之于战争全局的重要性,所以在下碣隅里机场还没拿下之前,就早已派小股部队,迂回穿插至水门桥地区,执行炸桥任务。
在电影《水门桥》中,第七穿插连却是在拿下下碣隅里机场之后,还没能多吃几口美军的罐头,又接到了上级的任务,穿插至水门桥地区,配合兄弟部队执行炸桥任务。
第七穿插连历经千难万险之后,终于到达了水门桥地区,到了地方一看,我兄弟部队早就和水门桥的守军干了一架,但是很遗憾,他们虽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却只在桥面上炸出了一点点缺口,很快美军就给修复了,这应该就是“一炸水门桥”。
在真实的历史上,是“三炸水门桥”,在电影中当第七穿插连到达水门桥时,实际上兄弟部队已经进行了一炸,所以《水门桥》电影主要描述的是第二次炸桥任务和第三次炸桥任务。
在第二次炸桥任务中,第七穿插连执行了兄弟部队老连长的炸桥计划,采取了声东击西、分组进击的战术配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之后,终于炸毁了水门桥。
电影中对第二次炸桥进行了详细的叙事,绝对是全片的重头戏,也是在第二次炸桥中,第七穿插连开始出现了大规模的伤亡。战士们以血肉之躯去阻挡敌人的坦克,那画面是那样的血腥,又是那样的震撼,我想这可能就是共产主义战士身上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在闪光吧。
我志愿军战士把桥炸了,美军工程兵又给修好了,桥在任务就在,人在任务就在,在此时的朝鲜北部大雪覆盖的高原之上,我志愿军战士和一座水泥桥完全不能两立。
到了第三次炸桥时,第七穿插连的战士已经没有时间去做充分的战斗计划,却有一种“捐躯赴国难”的视死如归,每个人都选择了为家国献身,最后犹如神兵天降一般,直插敌人的心脏,最终用生命中的最后一口气点燃了炸桥的引线。
这一刻,大银幕之前的我被深深感动,那是自然朴素的家国情怀。
看着战士们一个个倒下,我又想起荆轲刺秦的慷慨悲凉,不过转眼又想起了伟人的教导。
“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如今身逢这盛世,真是日月换了新天,那个帝国主义架几门大炮就欺负人的时代早已不再远去,永远不复还了。
爱国主义是世界上最崇高的情怀,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能够被这种情怀所感动,表达这种情怀的电影自然就是好电影。
更何况,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讲,《水门桥》故事完整,场面恢弘,人物形象丰满,节奏张弛有度,表达的情感到位,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去赞美这样的电影呢?不去歌颂这电影中最可爱的人呢?
当然了,《水门桥》作为新时代的电影,自然也有点小毛病,比如结尾处有些拖沓,有几处配乐也是泛滥,用俗话说就是太吵了。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瑕不掩瑜,在当代中国电影评价体系中,这就是国产战争片的天花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