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鱼米之乡”这个称号,我们首先想起的就是江南水乡。那里小桥流水人家,那里吴侬软语,那里经济富庶;但是同样是江苏省,苏南的常州、无锡、苏州是鱼米之乡,苏北的里下河地区也是鱼米之乡。
我们对前者如雷贯耳,对后者却知之甚少,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江苏省的区域划分方式
江苏省区域划分的方式有许多种,比较常见的有两种。
第一种是按照地理空间来划分,通过两条大河截取的区域来具体区分。一般将淮河以北地区称为苏北,淮河自从被黄河夺去入海口,下游河道逐渐被淤平之后,就以苏北灌溉总渠作为分界线;长江和淮河之间的区域称为苏中;长江以南的区域称为苏南,这个区域也是整个江苏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第二种是按照经济发展水平来划分,分界线是长江,将长江以南的地区称为苏南,这个地区也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称为“鱼米之乡”的地方,他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在省内最高;将江苏省分布在长江以北剩余的三分之二统称为苏北。
虽然我们通常认为的江南水乡和鱼米之乡都是特指苏南地区和浙北地区,但在江苏省的长江以北地区其实也分布着大面积的鱼米之乡,这里河网密集,水道纵横,盛产水稻和各种水产品。为了和传统的江南水乡作以区分,我们将他们称为江北水乡。
那么江苏省的江北水乡到底是哪块地方呢?今天来给大家详细地勾勒一下。
这个区域在江苏当地又被称为“里下河”地区,它指的是新通扬运河以北,串场河以西,苏北灌溉总渠以南,里运河以东的广大区域。具体地区涉及南通、盐城、淮安、泰州以及扬州等地。因为这个区域位于江苏省的地理中心,所以很多地理学者往往又把这个地区称为江苏的掌心。
这里具体说明一下,里运河指的是京杭运河淮安至扬州段;串场河指的是历史上为了连接江苏沿海各大晒盐场,为了运盐方便而修建的一条运河,后来因为海岸线向海洋推进了100多公里,所以现在的串场河看起来距海就有点远了。
江北水乡和江南水乡有何不同
虽然同为水乡,但江北水乡和江南水乡其实大为不同。江南水乡更为软糯,更加精致小巧,融入其中,你的耳边会荡漾着吴侬软语,面前有数不尽的小桥流水,商肆码头,一股浓郁吴越风情让人浸润其中,怎一个畅意了得。
江北水乡则充斥着广袤和粗犷的乡野风情,这里分布着无数个不知名的野湖、浅泽、小河、芦苇荡,很少会出现江南水乡的那些典雅别致的石拱桥和雕梁画栋,更多的是无人野渡的简陋木桥和古朴板桥。
这里缺少江南的风情和妩媚,缺少江南的繁荣和典雅,更多的是宁静致远的碧水蓝天、影影绰绰地在残湖芦苇中踟蹰的野鸟野鸭、在田间忙碌耕种的淳朴乡民,天高致远,野性飞扬。
江北水乡的沧海桑田
现在的里下河区域,在大约6000年前,还是一片苍茫的海湾,那么它是如何形成现在的鱼米之乡的呢?
6000年前,长江在现如今的扬州一带入海,淮河在现如今的江苏涟水一带入海。而现在介于扬州和涟水之间的里下河区域在当时就是布局在两大河口之间的一个巨大的海湾,有点类似于现在的渤海湾。
河流携带泥沙不断向海洋淤积,海洋中潮汐、波浪和海流带动海底泥沙在海岸线附近不断淤积,经过了2500余年的海陆共同淤积,这个巨大的海湾外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拦海沙堤。
从此,海水难以再向沙堤内侵蚀,原来的海湾慢慢地完全与外海分离,渐渐地成为了一个潟湖。又经过上千年的地质作用,潟湖内的泥沙淤积得越来越多,渐渐地,古老的潟湖逐渐演变为大大小小的湖泊和连绵不绝的沼泽洼地。这就是江苏省江北水乡的前身。
到了秦汉时期,里下河区域的水量越来越少,慢慢干涸,迁徙到当地的人开始进行一些简单的农业耕种,然后就形成了一些小聚落。
隋唐时期,里下河区域的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农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甚至唐朝还曾两次专门在现在的射阳湖地区设立官府,有组织地开垦大小湖泊周边的荒地,还进行我们现在大力反对,当时却大力提倡的围湖造田。
当历史的指针指向南宋时期,在1128年发生了我国河流水文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生性桀骜的黄河再次改道,这次黄河在下游南迁,侵占了淮河河道,一直到清朝后期1855年,黄河才改为从现在的山东东营入海。
黄河侵夺淮河河道入海的这700多年的时间里,是里下河地区自然环境演变最为剧烈的时期。原因无他,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一直都有“一碗水,半碗沙”的状态,这样的黄河对其下游流经地区的淤积和冲积作用非常显著。
除此之外,黄河河道的不断变迁,完全打乱了淮河下游地区原有比较清晰的水系状态。等到1855年,黄河游离苏淮大地北上而去,留下的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沟沟岔岔、杂乱无章的水系状态。
现在,这片貌似是整块平原,实则被一条条小河分割成破碎泽国的地方,已经成为河网密布,七河绕村,十水绕城水系纵横的地区。但是这样的水系状态恰恰也为里下河区域形成现如今的江北水乡和鱼米之乡创造了优良条件。
曾经的穷乡僻壤,现在的鱼米之乡
黄河离去之后,在淮河故道也就是现在的苏北灌溉总渠的位置形成了典型的地上河。再加上当地百姓为了保证漕运、防止洪涝而修筑的一系列堤坝,使得里下河区域成为一大片典型的洼地。
典型的洼地地貌,结合多河多降水的自然地理特征,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其实在黄河南下夺取淮河河道之前,里下河区域的自然环境还不错,淮河河水滋润着南北两岸,当时里下河区域农业发达,水系通畅,土壤肥沃,水产充沛,一片安静祥和的气氛。
但是,浑浊的黄河水抢夺了淮河入海河道之后,这个美好的境况就被彻底打破了。因为黄河的流量比淮河的流量大得多,所以黄河水流入淮河河道之后,水位就会比原来的淮河水位高得多,这远远超出了淮河河道的排泄能力。
再加上不断淤高的河床,最终淮河不堪重负,时不常就会溃堤暴发洪水,里下河区域自然就经常被洪水淹没。
据统计,在黄河夺淮的700多年里,里下河经历的严重洪灾多达200余次,平均3—4年就会出现一次,这样的情况现在来看,真不知道当时的老百姓是怎么生活下来的。
即使黄河北归之后,被黄河破坏得支离破碎的淮河各河道就像溃烂难以治愈的肠道一样,不但洪涝灾害严重,旱灾、咸潮、虫害、盐碱都严重地侵蚀着当地百姓坚守乡土的脆弱神经。所以,从清末到民国时期,里下河区域已经成为我国最贫困的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命运多舛的里下河地区终于得到了有效治理。西面的洪泽湖大堤和里运河大堤被充分加固,苏北灌溉总渠和新建的淮河入海河道保证了当地不会再遭受洪水的侵袭。
目前,我们走进里下河地区,看到的是一片鱼米之乡、江北水乡的美好画面。1.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滋润流淌着13000多条河流,20多个湖泊遍布各个角落,使得此地成为江苏省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区。昔日洪水灾荒肆虐的苦涝之地,现在已经成为北国江南、平原粮仓。
沧海桑田,时代变迁,请珍惜我们当下的幸福生活,拼搏进取,不负时代的馈赠。
--------------------------------
我是【西装配裤头】,更多精彩分享,请关注我的账号;你的点赞、分享、收藏和评论都是对我莫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