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节期间,泰山都会迎来它的热闹时刻,天南地北的人们扶老携幼、成群结队来此旅游观光,祭拜神灵,祈福来年好运,并在泰安度过一个欢快祥和的春节。受疫情影响,当地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造成了今年外省来登山的游客不算是很多,各个景点也不见了以前的喧嚣场面。但是,在泰安市区内有一处景点,游客却是络绎不绝,让原本幽静的院落多了几分热闹的气息。
灵应宫,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下庙,始建年代已无考。它位于泰安市区内,南接灵山大街,西濒校场街,东临东更大道,北靠宫后门街,整个建筑东西宽约40米,南北长约150米,总占地约6000多平方,是泰安仅次于岱庙的古建筑群。民国年间《重修灵应宫记碑》中称其“…山麓古刹林立,不下数十,而灵应宫尤著…”。2002年,当地政府经过充分论证,对其进行重修,使这座古道院又以崭新的面貌重现人间。
作为碧霞元君(泰山老奶奶)在山下的道场,相对于上庙碧霞元君祠、中庙红门宫来说,灵应宫的知名度远不及后两者。其实,作为泰山最为著名的神祇,泰山神和碧霞元君都有上、中、下三庙。其中泰山神的上庙是东岳庙(已毁),原址位于现大观峰的南侧。中庙原址在王母池西北侧的岱岳观(已毁),下庙就是岱庙。这些都是为了方面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们祈福、祭拜。
古时,出于对泰山神、泰山碧霞元君的崇拜,人们不惜舟车劳顿(有钱者)、步行(劳苦大众)来泰安,因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很多年老体弱者、缠小脚的妇女等群体登山较为吃力,就特别希望在山下也能够祭拜泰山神、碧霞元君。根据人们的现实需要,山下的道场-下庙也就应运而生。所不同的是,先是岱庙成为了国家祭祀重地,成为帝王的专属,而灵应宫则成为老百姓祭祀的地方。这些都是在不同时期泰山神和碧霞元君在民间的信仰地位决定的。
至明朝中叶,泰山碧霞元君在民间的地位逐渐超越泰山神,人们亲切地尊称她为“泰山老奶奶”。明正德二年,武宗身体不适,遂特备香帛派御马太监苗奎来灵应宫祭拜碧霞元君,以求泰山老奶奶保佑。于是,对碧霞元君的信奉、崇拜在皇室间逐渐流传开来,让世人更加深信不疑,一直延续至今。现在,灵应宫已成为泰安一处著名景点,每日到此游览、祈福的游客纷来沓至。
春节期间的灵应宫张灯结彩,一派国泰民安的盛世氛围。山门前的石狮上、山门上、王灵官神龛上、崇台上、大殿前,无不是披红挂彩、彩旗飘飘,来此祈福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怀着虔诚之心,或上香、或掌烛、或祭拜、或游览,让原本寂静的道院又多了几分热闹,也成为春节期间人们祈福的好去处。偶见南山门上的匾额也由“灵应宫”更换成了“敕建护国灵应宫”,凸显它曾经辉煌的过往!那么,它究竟有什么来历呢?
万历年间,神宗朱翊钧以孝治天下。时太后眼疾,久不治愈,于是万历派重臣前来泰山祈福,希望碧霞元君保佑太后能早日康复。不久后,太后眼疾果然病愈。为感念碧霞元君灵佑,遂在万历三十九年,下诏敕建灵应宫,并赐额“敕建护国灵应宫”。后,又敕建泰山万仙楼,以表碧霞元君的功绩。使得这两个地方香火旺盛,为世人所推崇!
喜欢这篇文章,就动动你发财的小手,加个关注点个赞,转发出去留个言!期待分享你的建议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