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过年来三亚的人,心里大抵都会做这几个标准动作:熟读社交媒体上的“三亚防坑避雷指南”,飞机落地后,迅速打开收藏好的“来三亚一定不要做的十件事”旅游攻略……
即便如此,游客们依旧会随时保持警惕、时不时凭借脑海中所储备的知识躲避旅途中的各种陷阱,“春节来三亚被坑”已经成了每年的保留话题。
一到冬天,无数休假的中青年、怕冷的老年人,就会拖家带口地涌入海南岛。
三亚的确是内陆游客过冬的最佳地点:气候温暖、海岸线被碧蓝海水包围、沙滩悠长、颜色艳丽种类丰富的热带水果,还有新鲜量大、肉质肥美的各类海鲜……
抵达三亚,从机舱中鱼贯而出的人们,大多都对这场“去热带岛屿游泳”的度假充满了幻想和期待。
从一个渔村到国际化的旅游中心,三亚接纳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东北下岗潮而南下“淘金”的外来人口,也目睹了一路疯狂上涨、让本地人望尘莫及的房价。
操着外地口音的“候鸟老人”在此买房、消费、三五成群的买菜、跳广场舞;度假酒店提供大包大揽的假期定制服务,从沙滩到离岸免税店,单纯想要花钱的旅客需求也能得到满足;
近两年成为网红的后海村聚集了想要逃离都市的年轻人,白天夹着冲浪板追着海浪跑,晚上像认识了几年一般的朋友聚在一起喝酒蹦野迪,嬉皮生活方式的幻想在此照进现实;
疫情前,这里一度是韩国人和俄罗斯人冬季度假的热门目的地之一。
在疫情趋于平缓的上个国庆假期,三亚在短短一周的时间里接待了超过14万游客。连锁酒店集团近两年不断入驻,海棠湾、后海村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
但因为“三道菜要四千元”“吃饭前要签字画押”等宰客现象,三亚曾让所有游客在落地前就带着戒备和警觉,城市形象也一落千丈。
几年前,当地一些正直的商户因为这些屡禁不止的宰客现象结盟,以停业、拉出横幅抵制坑客宰客行为:“如果这次还不能解决,就回家不干了”。
而当地政府也在不断加大整顿力度,工商、物价部门等纷纷进行干预;规范经营的品牌酒店入驻也对当地的经商环境起到了正面的影响作用,曾经一落千丈的三亚旅游形象,在这几年逐渐扭转颓势。
可是从各大社交平台上的“三亚避雷必看”等攻略的火热程度来看,游客对于三亚的警惕从未松懈,似乎也不能松懈。
说好二百元一个人的水上摩托,搞价就可以降价为一百元一人;议定好价格后,经营者“善意”问游客是否想要自己尝试驾驶水上摩托,当游客以为这是为了丰富自己的旅游行程而同意后,结果在上岸后,才发现价格就此翻了一番。
从某书上的三亚旅游避雷指南来看,这样的现象,现在依旧频繁地发生在水上项目经营中。
尽管坐拥数家豪华的星级度假酒店,在踏上三亚的大街小巷游览时,却依旧需要游客拥有一些“街头智慧”才能保证拥有一次相对不那么堵心的旅游体验。
在机场门口将游客层层包围的黑摩的,从你一出机场就让你体验到十年前在内地常见的拉客抢客现象。
潮湿、能鉴赏各种热带昆虫的民宿,入住后发现与图片严重不符;海滩上不小心坐了一下120块钱一小时的沙滩椅;还有依旧在拉客却不明码标价的海鲜店……
如今的三亚,表面上看似规范了很多,但依然是各种隐形宰客的高发地。如果你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想做攻略,就会被各式各样的推荐搅混判断力,从富有爱心的出租车司机,到街边卖椰子的商贩。
从落地住宿到出行游玩,三亚似乎总有一些不算严重,但却会影响心情的小雷点。也因此,有些网友的攻略甚至细致贴心到会提醒“在南山寺门外不要买香,进门时会发现并不让带入并且价格比寺内还贵了许多”。
尽管当地餐饮业的乱象屡屡被曝光,当地政府和业内人士也为此做出了不少努力,但是在吃上面坑人,依旧是最没有门槛而且方式方法最为繁多的。吃两顿有一顿没有踩雷就算成功,社交平台的旅游笔记中提到三亚餐饮就是一个大大的感叹号:遇到异样立刻拨打12315,不要担心是外地人不受理。
而一些“买海鲜买水果时带包盐,结账前可以看看称准不准”、“海鲜计价时有些商家可能会把一个单品价格从计算器上输入两次,要仔细听计算器报价”等三亚生活小撇步,更是让人一秒回到人与人之间毫无信任的市场经济初期。
一篇攻略中还提到推荐的海鲜餐厅时,说它就位于当地镇政府和警察局的旁边,门口停着警车——这成为了“价格和味道都没话说”的最好证明。
而原本作为冲浪爱好者的小众聚集地、最近却变成网红打卡地的三亚后海村,也在走红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来都来了,小宰一下再走”的发展阶段。
随着游人涌入,后海村的冲浪店扩张到了一百多家,但是持有国际冲浪协会颁发的ISA冲浪教练证的教练却只占总数的5%。价格较低的“教练”可能也是今年刚学的,唯一擅长的就是“拍照会特别出片”。
而路边为冲浪教学服务引流的商铺和中介,因为能够拿到更高的销售提成,往往也会将游客带去那些刚开不久、资质不明的冲浪俱乐部,真正专业的在“出圈”后的后海村并没有多少竞争力。
游客很可能因此聘用到完全不懂冲浪的“冲浪教练”,这个小坑在风平浪静的季节给游客带来的损失顶多就是学不到专业知识,但在冬季浪花较大时,却会成为威胁到生命安全的隐患。
只看攻略还不够,也有不少人就是因为网上层层滤镜后的照片而满怀期待地前往只有两块大石头的“天涯海角”、排队拍照需要一小时的“天空之门”、以及“像是家门口的公园”并且很多项目还要另外收费的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后,莫名其妙暴晒一天却感到非常空虚无聊。
其实无论是曾引起舆论哗然的天价餐饮,还是如今依旧存在的无数个出行小雷区,这样的现象在国内每个旅游城市,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过。
但因其爆火,让三亚的经营者都有点飘飘然。客流源源不断,生意永远都有,而当地商户数量又是相对固定的,那为什么不动点小心思多赚一些呢?更何况中国人讲究一个“来都来了”,遇上被坑的不愉快,大多数人还是会顾及到自己的整个行程而选择忍气吞声。
特别是在冬季这样游客扎堆、人人都在赶行程的旅游旺季,钻一些监管的小空子,再加上少有游客追究,只要稍动歪脑筋就能让收入翻倍,如此的诱惑之下,部分商家很难坚持老老实实地做生意。
而一些本地人将坑人宰客的现象频发归结于大量涌入定居的外地人。据五年前的官方数据显示,在三亚购置房产的人中,有七成并不是本地人。在网上的攻略中,无论是买水果土特产还是吃海鲜,很多去过三亚多次的游客都极力推荐避开景区附近的网红餐厅和摊位,多去市中心、村落中的老牌店面,因为位于城区中的店面, 需要依靠当地人的口碑和回头客来维持生计,他们才会更注重品质和诚信。
而景区附近不愁客源的网红店以及随着客流量迁移的摊位,大多只想趁着过年赚上一笔。在这些为三亚塑造了“黑心目的地”形象的商户中,的确有一部分是并不在意三亚城市形象的外地经商者,他们往往会跟着旅游热潮而动,这几年在三亚,再过几年就去了云南。
用一时的利益将一座城市的口碑毁掉,并不会为投机者们带来什么负面影响,这样短视的行为最终损害到的,其实只有当地人赖以生存的旅游产业。
同样的海岛旅游,三亚的价格比去一趟泰国、马尔代夫要高上不少;如同人们最近发现,去雪乡滑雪的价格,足以去上好几趟北海道。
假如在疫情结束时,人们面临更多的出境游选择,不知是否还会如同候鸟一般,在每一个冬季都义无反顾地飞向三亚。
参考来源
虎嗅网:三亚,向何处去?
中国新闻网:复盘2021:疫情之下,三亚这些旅游人掌握何种“流量密码”
九行:你有多想不开,非去三亚过冬
全现在:“中国冲浪第一村”加速破圈,三亚后海村不再是桃花源
撰文:盆栽、Jonas
编辑:Sebastian
图片来自网络及视觉中国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