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鞭炮声伴着欢声笑语,那是喜气洋洋的岁月静好,电影院里,炮火声轰鸣伴随着横流的热血,那是拼尽血泪换来的山河无恙。
大年初一,看《长津湖之水门桥》,再合适不过了。
看的时候,两个半小时全程绷着,直到伍万里报出自己的愿望是恢复七连建制的时候,眼泪就绷不住了。
大过年的,把自己哭成这样,是我始料未及的。
在看他们炸桥的时候,那一幕幕,真的就是身临其境,完全意识不到那是演员,那是电影,只让人觉得,那就是战士,那就是战场。
有网友发表评论说:“大年初一的眼泪是给长津湖之水门桥的!必须支持,再看10遍我也愿意,真的太好看……”
短短2个多小时的“战场”里,有太多动人心扉的细节难以一一细数,下文仅列举让我心疼到窒息的5点。
- 01、我的愿望是恢复七连建制
从《长津湖》里,伍万里偷偷跟在伍千里身后,奔赴战场的那一刻,我们就该想到的,最后的七连将会在他手上往下传。
越过长津湖后,志愿军步步追击,直逼敌军机场大本营。
眼看着拥有强大战斗力和装备的敌人落荒而逃,一路往兴南港方向后撤,横亘在他们逃离中间的,便是水门桥。
第七穿插连由伍千里带着,突袭水门桥,他们接到的任务,是炸桥,让后续的志愿军大部队顺利完成围歼。
九连的第一次炸桥,用了一夜,牺牲了无数战士,仅仅炸开了桥的一个口子。
敌军志得意满,洋洋得意地宣称要玩一场捉迷藏的游戏。
七连的二炸之后,只剩下伍千里、伍万里兄弟俩、梅生、余从戎几个人。
预告片中那一幕在火海中奔跑的画面,跟余从戎牺牲时的镜头,至今仍燃在我们眼底里,那大火灼烧的痛,始终不见他喊一声。
不痛吗?
当然痛。
为什么不喊?
因为不愿向敌人示弱,更不愿动摇自己人的军心,虽然,人不多了。
这是一部和前作有明显不同的影片。
《水门桥》里,更悲壮,更注重个人的塑造,每个人,似乎都凝聚着一种信念:“冻成冰块之前,不如烧成火焰。”
直到最后,没人了。
火车站前,志愿军不同的连队在报数,冷冰冰的数字里,是一条条生命悄无声息的消失。
应到一百五十七人,实到一人,这一人肩膀上,压着的担子太大了, 他提醒着所有人,七连还在。
“你有什么愿望,告诉我。”
“恢复七连建制。”
这短短的两句对话,一个镜头,不能往回想,一想眼睛就热。
- 02、树上的红围巾,那是祖国的样子
祖国,是什么样子的?
走出了国门,远赴长津湖的战场,随着火车的渐渐开远,志愿军们回头能看到的,不过是雪山之上的遥遥边界。
“炸弹燃烧过的地方,土是热的……那里,是国家的边界,是家的方向。”
伍万里在一开始的出现中,就在所有事情里都展现着自己的稚嫩。
围巾颜色太亮,带在身边会暴露自己,所以,他藏起了红围巾;
他以为杀20个人,就是英雄,却在一道道战火中明白,活着回家,才是最重要的。
水门桥正式开战前,余从戎还有闲情问他:“几个了,快二十了吧?”
他回答:“不重要了,我要让你们都活着回家。”
可是,哪有这么容易?
三炸水门桥,是这部电影的全部,可看着看着,其实挺让人难过的。
长津湖战役,赢了就是赢了。
可水门桥不同,眼看着七连合并了九连的人,在水门桥一次次撕开那关口,炸毁那座桥,可第二天,水门桥又被恢复行使。
隔着屏幕,我都能感觉到战士们的饥寒交迫、任务无法完成的焦灼、敌军脱逃的无力以及增援尚未来的绝望。
七连到水门桥来,只带着一个任务:炸桥!
余从戎曾问伍千里:“平河呢?连长。”
是啊,神枪手平河呢?
“他完成了他的任务。”
但当七连一个个倒下之后,谁还记得平河牺牲的惨烈?谁能看到其他人忠骨长埋异国他乡的凄冷。
以一场前仆后继的舍生忘死,炸一道会一遍遍被修复的桥,到底值不值得?
当仅剩的七连战友伍万里,将藏在自己身上的红围巾,绑在树上,让红围巾的一端迎风招展,像一面五星红旗飘扬在雪地上的时候。
答案,就在这里了。
- 03、以命换命,战场上太多太多了
网络上,有个网友7 个“非常”来表达她看完电影之后的情绪。
“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好,我后一个多小时哭的像个傻子,哭的我一抽一抽的,片尾曲放的时候,我又哭的像个傻子,我逃一样的出影厅。”
其实我也一样,看到那一幕幕,有逃跑的冲动,但克制着往下看,又忍不住湿了眼,眼泪哗啦啦的。
我们尚且会想逃,在生死面前,逃跑本是一种本能,可战士们,早在踏入战场的那一刻就已经把他们的这个本能丢掉了。
一只脚踏进那里,他们便都做好了向死而生的准备。
是挨子弹,还是被炸碎,是被灼烧,还是挡炮弹,于他们而言,没什么差别。
以七连的微薄兵力,对弈敌军的逃跑关隘水门桥,每一个兵力,每一个部署,都事关战友的生死。
水门桥下一排排管道,是他们攻坚水门桥天然的优势,可一旦被发现,那也是灭顶之灾。
当平河带着几个人从水门桥的管道往前进,试图攻坚那座桥的时候,一颗炸弹顺着管道往他们这里飞来。
是几个人节节后退,最终却都葬身于这颗炸弹,做无畏的牺牲,还是牺牲一个人保全全部?
有一名士兵迅速做出了选择,他迅速上前,扑倒炸弹那一刻,我的脑子里,瞬间闪过小时候书本里经常学的那两个人物:董存瑞和黄继光。
原来,这种以命换命的战斗,就连几秒的考虑,都是浪费时间。
- 04、一瓶喝了就可以结束战斗的酒
比起前作《长津湖》,《水门桥》的惨烈,更让人不适。
这种不适,不是来自炮弹横飞,血肉模糊的那些镜头画面的,而是来自细节的人文情绪。
《水门桥》也不全是炮火连天的画面,少许的平静和温和,却都带着满满的讽刺和无力。
当敌人前线的电话,打到了后方的将军麦克阿瑟那里,一句 “撤退就是叛国”,给所有后退的敌军判了一个响亮亮的死刑。
楼下那位音乐指挥家,听着电话内容,抬着头,手里拿着指挥棒,也只能露出尴尬而不失礼貌的苦笑。
站在我们的角度看,敌人进攻侵略我们的国土,那就该打。
可站在大家都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层面上,这些士兵似乎也算不上有什么大错。
有一名敌军在后撤时,在一个酒瓶上写下“一瓶喝了就可以结束战斗的酒”几个字的瞬间,也是直戳我们的心窝子的。
谁都渴望和平,都希望岁月静好,他们也一样只是个普通人,和我们的每一个志愿军有着同样的愿望。
错就错在,他们是挑起战争的一方。
结束战斗?
看着多松快的4个字,但这里面,是一个接一个倒下的人换来的结束。
不论是《长津湖》还是《水门桥》,都是以七连的视角展开叙述的故事,他们在血肉模糊中惨烈牺牲的画面,可以复刻到每一位向死而生的战士身上。
类似于刻画敌人小人物的情节,电影中不是没有,但真正让我们又爱又恨,又痛又难受的,是明明都有同样的信念,却必须站在对立面对着对方拔枪。
我能把有些电影可以不间断的一遍一遍地重复看,但《水门桥》一遍就够让我害怕好一阵儿了。
我没有勇气在这两天再重复一遍,也许过几天缓缓还会再去刷。
但现在,真的不敢。
《水门桥》的后劲儿,长着呢!
- 05、从少年,到战士,伍万里的长大是热血浇灌而成的
三炸水门桥,一次比一次回家的人少。
上一部的雷公,一个人慷慨赴死,被压在车下,浑身上下没一块好的地方,临死前,吐着血喊痛,只叮嘱了一句:“别把我一个人留在这儿。”
这一部的伍千里战至最后,身中无数枪,被炸弹的余波震落在地,看着自己和战友们护了一路的亲弟弟,却一句话都没法说。
他的眼里,清澈异常,装满了对弟弟的不舍和担心。
当伍万里双手抱着一只骨灰罐回家,这个画面,似乎跟上一部的开头重合了。
有种开始即结局的感觉。
伍千里带着大哥伍百里回家,伍万里带着二哥伍千里回家。
从百里到千里再到万里,这更像是希望的传承,谁知道,当年的伍千里,是不是也曾经跟伍万里一样,莽莽撞撞地跟着百里到战场上,在炮火中一夜成长?
“百里是我哥,你也是我哥,七连的战士都是我哥……”
七连里,伍万里年纪最小,许多人都会下意识地护着他,最终也的确是他,活了下来,成了所有人回家的引路人。
代替他们去看那无恙的山河,去重建他们的七连。
从少年,到战士,伍万里的快速长大,是万万千的战友,以热血浇灌而成的。
- 结尾
《水门桥》太费眼泪和口罩了。
有网友在评论区提到:“口罩都哭湿了,幸亏多带了口罩,建议多带口罩。”
很多时候,我们看一部感人的电影,都会有人评论提醒多带纸,但多带口罩的,还真是不多见。
这得哭成什么样儿,才能让口罩都扛不住?
和《长津湖》不同,这次的《水门桥》更注重将镜头落在每一个战士身上,眼看着他们以不同方式,奔向同一个结局,太让人心疼了。